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口譯老師問大家:
「到底是中到英翻譯容易?還是英到中翻譯容易?」
當時還未入行的我,心想:
還用問,肯定中到英啊!(真是年輕啊,太傻太天真)
當時的邏輯和理由很簡單:
中到英,無論你有沒有聽懂中文,總能「胡謅」出一些英文,至於你的英文質量如何,我不管。
而英到中,一旦沒聽懂、或沒聽到,就懵逼了,無從下手,怎麼編都是死。
其實不然,中到英並不簡單。相比,英到中,考驗的更多的只是聽力水平,聽懂了,就能翻,作為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的中文並不需要佔用你過多的大腦CPU,因為中文就是你的母語。
中到英則不同,「你以為你聽懂了,其實你沒有」。
比如最近小編翻譯了幾段講話稿,其中有句話:
「茶是一種禮儀,一種文化,更是一條紐帶,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都離不開茶的故事。」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讓我很糾結。
對同聲傳譯來說,這或許也不需要大動幹戈,一字一句直接翻過去就得了,選詞與美感不是同聲傳譯需要過多考慮的事(高手除外)。但對交替傳譯或筆譯來說,就必須更為精準一些。
比如,看到這句話,我的疑問就有很多:
- 「茶是一種禮儀,一種文化」,這說的到底是茶 = 禮儀/文化,還是說茶禮儀/茶文化?
- 「更是一條紐帶」這裡的「更」在英文邏輯中如何體現?是否應該成為整句話的重點?
- 「離不開茶的故事」這裡的「茶的故事」,我是否可以直接用「茶」替代?
之前跟大家閒聊的時候也說過,英文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中文卻可以顧左右而言他、也可以言之無物。
但,英文的句子裡必須有邏輯,也必須有重點。
所以,英文裡才有很多重要的不可忽略的連詞;所以,你們的雅思作文總寫不了高分,可能是因為整篇作文邏輯不清(你可能還是慣用你的中文邏輯去寫英文作文了)。
上面的這句,用英文思維去看,提取的重點應該是:茶作為紐帶的作用,把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和今天的一帶一路緊密聯繫起來。前面形容的茶文化和茶禮儀,則是一筆帶過。
按照這個思維邏輯,是不是可以翻譯成:
There is much more to tea than just etiquette and culture. It is also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with today’s Belt and Road.(筆者當時翻譯時間有限,謹請參考指正)
所以,在口譯/筆譯裡,對源語(source language)的理解最最重要,尤其是中文這種「天馬行空」(全靠自己領悟)的語言。
每個人的理解力不同,造成了翻譯的五花八門。
英文句子,很容易聽出整句的重點(中文裡,可能每個字都是重點,但即便是這樣,你也要整理出自己的邏輯),所以,不同的翻譯,對原文理解不同,就容易造成聽者能get到的意思不同。
所以,還是要強調一遍:
同志們,中到英,不僅要注意提高英文輸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中文的學習,尤其在政策翻譯中,更是要加強對政策的精準理解。
所以,現在離當時的課堂已過數10年,你若再問我:
「到底是中到英翻譯容易?還是英到中翻譯容易?」
我可能會說:中到英難吧。
因為,即便是中國人,能完全讀懂中文的字裡行間,也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