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題: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作者/供圖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10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研討會。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魏暉在題為《國際中文教育工程化之路之選擇》的報告中提出了流程規範化、功能模塊化、技術先進化、方案最優化等的工程化國際中文教育理念。黃忠廉在題為《漢語姓名外譯文化博弈機制》的報告中從英譯正誤辨、漢語姓名音譯語義驅動機制、姓名音譯概念義消隱機制等角度分析了雕像語言景觀,指出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姓名」這張名片不可缺。

二是「語言學交叉研究的前沿話題與發展趨勢」。楊亦鳴在題為《語言的前世今生未來:語言學交叉研究的使命與突圍》的報告中提出語言學必須通過交叉研究實現突圍。李德鵬在題為《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發展進路》的報告中認為交叉學科將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就是運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去研究另一個學科。司富珍在題為《語言與腦科學研究中的伽利略謎題》的報告中梳理了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學研究的幾個重要走向,說明跨學科協作研究在方法論上有重大意義。李藍在題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的生物學解釋》的報告中提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有共同的生物學原因。嚴實在題為《父語還是母語?類型學研究和語言分類》的報告中直接從詞彙和語音的原始數據著手,討論了語言的類型學特徵以及橫向傳遞,為研究混合語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汪順玉在題為《政治話語主題挖掘技術與應用》的報告中以不同國家的案例為基礎,運用計算語言學方法,闡述了政治話語主題挖掘的技術與應用問題。

三是「經典詮釋與古典學的現代演進」。黨懷興等在題為《六書學史研究的幾條基本原則》的報告中提出了「以漢還漢、以宋還宋、以清還清」的唯物辯證的六書學史研究方法。胡安順在題為《〈詩經〉節律簡論》的報告中認為後世五言、六言、七言詩中的節奏格式在《詩經》時代已產生。吳長安在題為《深化漢語構式研究的思考》的報告中認為構式研究可在「不可預測性」的構式方面繼續前進,跳出格式研究傳統模式,在互動語境中研究構式,在意義相對或相反的系聯中擴展構式。陳前瑞等題為《漢語方言動詞變音的形義關係與形態地位》的報告在動詞變音研究方面提出「多源多功能論」,認為動詞同一來源內部的變韻具有普遍的多功能性,同時主張區分形態手段和形態地位,把變音視為形態手段,不採用內部屈折的說法,把屈折視為與派生相對的形態地位。

四是「語言與現代社會治理」。趙世舉在題為《語言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角色、中外實踐和當代使命》的報告中認為,語言具有社會建構、社群凝聚與國家認同、社會約束、國家治理成效等方面的功能,應推進語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服務社會公共治理等的現代化。張先亮在題為《從語言生態看語言與貧困的作用特點及路徑》的報告中認為貧困與語言相交於語言生態的自為環境系統,相關於自在環境系統,語言生態不僅受外部環境影響,還能反作用於外部環境。

五是「『一帶一路』的語言分布和語言政策研究」。邢向東在題為《「扔」的白讀音與「贖身」「曲連饃」分布地域之比較》的報告中結合方言與民俗在西北地區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地域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及其不同的歷史層次。

六是「西北地區的語言關係與民族和諧」。莫超在題為《「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馬藏人》的報告中認為白馬藏人是甘肅隴南氐族的後裔,是各民族成分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族群,白馬藏人在漢人居住區留下了其語言文化的底層。

會上,其他代表也都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此次會議突出展現了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真正實現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引領了當代語言學的發展方向。此次會議也充分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要求,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範式。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2月1日第2059期 作者:朱富林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的成立,是拓展外語學科研究外延,豐富外語學科研究內涵的重要舉措。上海外國語大學將與各界一起,共同推進我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把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建設成為國內外語言學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平臺。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秘書長、上海外國語大學李維屏教授宣讀委員會特聘顧問、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專家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 陳恆:《全球城市研究》支持跨學科跨文化研究
    中國建設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可以躍上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戰略制高點,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全球城市凸顯了世界大國,世界大國支撐了全球城市。活力四射的當下中國,為全球城市研究拓展了廣闊的舞臺。
  • 地圖研究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院士:未來需要跨領域跨學科人才
    地圖研究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院士:未來需要跨領域跨學科人才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實習生 鄧依雲 2018-08-16 09:18
  • 積極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11月14—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與會學者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和優良學術傳統,圍繞「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主題,積極探索如何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 對話句法:認知功能語言學的新領域
    之後,2014年《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雜誌第三期刊登了由Rachel Gior及杜布瓦共同主持的對話句法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專欄,標題為「對話共振:激活跨語句的相似性」。其中,杜布瓦的最核心文章「走進對話句法」(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主要介紹了對話句法的理論基礎及核心術語,奠定了對話句法的發展基礎。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央廣網 舉報   央廣網西安11月14日消息(記者雷愷)11月14日—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
  • 推進語言學跨學科研究,上外這場大會引1.3名萬外語專家、學者及...
    近日,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成立大會。線上線下1萬餘位外語專家、學者和廣大師生的共同見證。本次大會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多學科交叉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該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金力團隊合照(從左到右為:嚴實博士、金力院士、潘悟雲教授、張夢翰博士)多學科交叉 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
  • 研究彈幕、訓練AI、助破案、做老師,原來你是這樣的語言學!
    #新文化研究&創造語言學屬於跨學科專業,不僅要回顧歷史和文化發展,還要時刻關注不同時代語言習慣、語義、形式、交流方式等。比如:研究彈幕、研究語言符號、研究網絡語言......麥考瑞大學Bachelor of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ciences學位是澳大利亞唯一一個獨立的語言學學位,通過這個課程可以幫助理解人類語言,以及人類社會中語言的使用和應用。麥考瑞大學有四個國家級語言研究中心。學生將廣泛學習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課題。
  • 江玉琴 | 後人類理論: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新方向
    伯恩海默認為,來自不同學科之間的藝術作品的比較,西方與非西方文化傳統之間的比較,殖民地與宗主國文化產品的比較,被性別建構所定義的女性特徵與男性特徵的比較等等,在這個廣闊的話語、文化、意識形態、種族和性別領域,呈現為文學語境的擴大,這已經大大有別於之前以作者、民族/國家、時期和文類為依據的舊的文學研究模式,因此「文學」這個詞已不再能有效地描述我們的研究對象了。
  • 中國語言學研究70年
    對《切韻》音系性質的討論和音系本身的研究,基本確立了以《切韻》音係為代表的中古音,為上溯上古音、下探近代音提供了堅實的參照。以甲骨文、金文為代表的古漢字研究不斷拓展深化,研究範圍超越字形、詞語,拓展到語法研究。
  • 全方位推進生態語言學研究
    圍繞語言和生態問題進行學術探索和研究,是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實際行動,也是參與跨學科研究、探索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嘗試。我國生態語言學研究與國際學界的聯繫日益緊密,並得到國際學界高度認可。  在生態語言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話語分析,關注語言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聚焦生態問題,旨在通過話語分析闡釋話語如何構建人類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苗興偉表示,語言研究領域出現的生態轉向,促進了生態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
  •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跨領域跨學科推進「戰字號」課題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將調整改革體制優勢轉化為科研優勢跨領域跨系統跨學科推進「戰字號」課題編者按 習主席視察重新組建的軍事科學院時強調,要堅持聚焦實戰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次參會的科研人員,在該研究院調整組建前,曾分屬不同領域的多家科研機構。目睹這一幕,中國工程院院士於全感慨不已:「調整改革後的體制優勢,正逐步轉化為我們的科研優勢。」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方言研究呈現諸多新特點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方言文化研究逐漸成為方言研究的熱點,而且有了突出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報》接連推出《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等系列專版,刊登《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範式。《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章。
  • 大學教師科研文化在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現有文獻中關於教師科研文化對跨學科組織形成和發展影響的研究,只是零星散見於其他主題的文獻中,如陳勇等(2010年)以一小段簡述了史丹福大學創新創業文化的優勢[3];龍獻忠等(2010年)討論了我國大學跨學科組織需要構建跨學科研究的文化體系,獲得外部認同。同時,跨學科組織內部也要樹立創新、合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組織文化[4]。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體制優勢變科研優勢,他們跨領域跨學科推進「戰字號」課題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將調整改革體制優勢轉化為科研優勢跨領域跨系統跨學科推進「戰字號」課題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前沿高層論壇」在深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9月12日,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以線上直播和實體會議形式舉辦「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前沿高層論壇」。論壇邀請了10位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領域的領軍學者做主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