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蓮枝:賀大衛《布洛陀》英譯本的民族志闡釋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簡介

  陸蓮枝(1970—),壯族,廣西田陽縣人。百色學院教授。主持完成廣西社科規劃辦項目「壯英民族思維表現形式對比研究」,廣西高校科研重點項目「交往理論視角下的壯族神話英譯策略研究」,廣西教師教育項目「新升本院校英語專業師範生教學技能培養模式研究」,校級項目「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參與在研國家社科項目「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參與完成廣西高校科研項目「壯民歌與英詩修辭手法對比研究」等8項。出版專著1部(《英漢語言對比及中西文化差異探究》),譯著等4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作為參與人獲全國文藝山花獎1項,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百色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化、典籍翻譯。

  摘要

  《布洛陀》是壯族民間宗教經典,是壯族傳統觀念文化的核心和標誌。美籍學者賀大衛(David Holm)基于田野考察,以顯微研究的文化解讀方法,對《布洛陀》部分文本進行了英譯,出版了《布洛陀》英譯選本的系列譯作:《殺牛祭祖》(2003)、《招魂》(2004)、《漢王與祖王》(2015)。譯作中的英譯文本篇幅不多,輔以插圖、譯本序言、原抄本說明、標音說明、縮略說明、附帶光碟、詳細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釋、術語索引等,通過序言、說明、評註等方式將文本置於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對英譯文本進行了典型的民族志闡釋,形成了典型的研究型譯作,開創了壯族典籍英譯的新範式。

  關鍵詞:民族志;《布洛陀》英譯本;賀大衛

  1. 引言

  《布洛陀》是壯族麼經,是壯族民間宗教麼教的經典,是神職人員麼公在做麼教法事時念誦的經書。布洛陀是麼教的開山祖和至上神。麼公在做祈福消災、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時,都須禱請布洛陀到場指點和幫助。布洛陀神格歷經創世神、始祖神、宗教神的演變,其形象滲透於壯族民間生活的各個領域,壯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俗語、風俗禮儀、宗教祭祀等都有歌頌布洛陀創造世間萬物、規定人間秩序的形式和專題,形成了獨特的布洛陀文化現象和觀念文化體系,是壯族傳統觀念文化的核心和標誌。目前已經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經書有:《布洛陀經詩譯註》(張聲震,1991)、《壯族經詩譯註》(何正廷,2004)、《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註》(八卷本)(張聲震,2004)。鑑於《布洛陀》的語言學、宗教學、人類學、民族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研究價值,布洛陀文化逐漸進入學界視野,也於本世紀初吸引了譯界眼球,出現了《布洛陀》英譯選本。在澳大利亞,民族志學者賀大衛(David Holm)對《布洛陀》的部分文本進行了英譯,其版本體例及文本化處理方式值得深入研究,為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提供新途徑。

  2. 《布洛陀》英譯研究情況

  近年來,壯學研究在我國取得突破性成果,「壯學叢書」、「中國壯學文庫」等圖書紛紛問世,伴隨著這些契機,國內學者和譯者也在努力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外譯傳播,不斷深化民族典籍翻譯的研究和實踐。國內學者對《布洛陀》的外譯研究起步於本世紀初,《布洛陀》的研究獲得多項國家級課題立項資助,如《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2016年國家社科項目),《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2008年國家社科項目),《〈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註〉詞彙文字研究》(2009年國家社科項目),《壯族麼教典籍整理與德譯》(2013年國家社科項目)等。在開展《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研究中,課題組成員黃中習、陸蓮枝、陸勇、韓家權、言志峰等對壯族文化典籍《布洛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翻譯研究和實踐,在編譯《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的過程中,先後基於翻譯實踐探討翻譯理論並撰文發表了關於《布洛陀》英譯的多篇文章,主要涉及英譯原則、英譯策略、詞句轉換等層面。目前,國內出版發行的《布洛陀》英譯本只有韓家權等譯著的《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相關英譯論著也就是關於該書的書評和翻譯問題等,除上述提及的課題組成員外,探討《布洛陀》英譯的學者有王治國、張明、蘇慧慧、劉玉梅,他們大力促進了布洛陀文化的推介和外宣。

  在國外,壯族文化的外語書籍屈指可數,壯族典籍《布洛陀》英譯方面則更加罕見。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外關注壯族文化大概始於19世紀後期,柯奎翁(A. R. Colquhoun)於1885 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在撣族中》(Amongst the Shans)最早論及壯族,伍德(W. A. R. Wood)於1926年在倫敦出版的《暹羅史》(A History of Siam)提及了壯族在內泰國民族的族源及分布。此後,日本等學者也開始關注壯族文化,冢田誠之博士於2000年出版了《壯族文化史研究——以明代以後為中心》。美國傑弗裡·巴洛(Jeffrey G. Barlow)於2000年在網際網路發布了《壯族歷史文化的縱深研究》(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和《布洛陀》英譯直接相關的研究與實踐,目前做得特別出色的就是賀大衛,他是研究並英譯壯族文化經典《布洛陀》的第一位外國學者,對布洛陀經文的壯英對譯和推介外宣有首創之舉和開山之功。當初,賀大衛打算以張聲震於1991年出版的《布洛陀經詩譯註》為底本,全譯後產出一個國際英語版本(「to produce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ition of this work」)(Holm, 2004: ix),於是他深入壯鄉,走訪,抄本收藏人,將布洛陀經文原抄本和已經出版發行的《布洛陀經詩譯註》進行細緻的對照之後,推翻了他最初「產出一個國際英語版本」的設想,對《布洛陀經詩譯註》的部分經文進行精選,先後在美國、泰國、荷蘭出版《布洛陀》英譯選本的三大研究型譯作,這些譯作筆者將在下面相關部分具體論及。

  3. 賀大衛其人其譯

  3.1 賀大衛其人

  賀大衛出生於美國,成長於美國,20歲留學英國,是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博士,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院(Asia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墨爾本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澳大利亞中國學研究會會長、澳大利亞翻譯協會會長。其學術專長有中國壯族研究、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壯傣族語言研究等。在民間宗教祭儀與歌謠、壯傣語言文字研究、壯族等少數民族語言與文本研究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其學術價值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肯定,是壯族傳統文化研究著名學者,通曉壯字、布依字、儂字等。與壯學資深專家張聲震、藍鴻恩等友誼深厚,1993年以來深入廣西、雲南的壯儂密集地實地考察、田野調研、現場體驗,和地地道道的壯家人交流,與相關專家通力合作,從人類學視角潛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漢王與祖王》(Hanvueng: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 2015)、《殺牛祭祖: 桂西北古壯字文獻研究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2003)(簡稱《殺牛祭祖》)、《招魂:華南廣西臺語民族壯族布洛陀古壯字文獻研究》(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2004)(簡稱《招魂》)、《古壯字詞典》(The Old Zhuang Script, 2008)、《古壯字文獻叢書》(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2013)等。

  3.2 賀大衛其譯

  1993年9月,賀大衛在廣西南寧面見了壯學資深專家張聲震和藍鴻恩,面談之後達成共識,由賀大衛來完成《布洛陀經詩》的英文版,並就此事與廣西古籍辦公室籤署了相關協議。歷經數十載的努力,由賀大衛主編的壯族麼經《布洛陀》的英譯選本陸續問世。2003年,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的東南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出版發行了《殺牛祭祖》;2004年,泰國的白蓮出版公司(White Lotus Co., Ltd)出版發行了《招魂》;2015 年,荷蘭博睿學術出版公司(Koninklijke Brill NV)出版發行了《漢王與祖王》。這些書是賀大衛數十載在廣西、雲南等地進行田野考察、實地採訪、潛心研究的心血結晶,是壯族麼經《布洛陀》的選譯本。因為麼經《布洛陀》內容異常豐富,收集的手抄本非常龐雜,無法體現在單一的譯作中,賀大衛根據其內容安排,選取其中的相關內容獨立成書,目前已經問世的《布洛陀》英譯選本就是上述三部。

  4. 英譯本的民族志闡釋

  賀大衛既是壯學家和人類學家,又是翻譯家和民族志學者,其譯作《殺牛祭祖》、《招魂》、《漢王與祖王》都是典型的民族志譯作。所謂民族志,就是「民族學(人類文化學)家對於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區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與解釋」(楊聖敏、丁宏,2003:1)。賀大衛基于田野考察,以顯微研究的文化解讀方法,通過序言、說明、評註等方式把文本置於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對麼經《布洛陀》文本進行解讀和英譯,開創了壯族典籍民族志闡釋的新範式。

  4.1 背景說明

  賀大衛的《布洛陀》三大英譯選本《殺牛祭祖》、《招魂》、《漢王與祖王》都基於他的田野調查。作為人類學家和民族志學者,他深入壯鄉,深交壯友,認識和了解地道的壯族語言和厚重的壯族文化。在《招魂》長達5頁(pp. ix-xiii)的序言中,賀大衛提及了他如何與布洛陀經文結緣,如何面見壯族資深專家張聲震先生和藍鴻恩先生,並就《布洛陀經詩譯註》英譯的相關事宜達成了共識,籤訂了該經詩英文版的相關協議。

  1993年至2003年,賀大衛到雲南、廣西進行田野考察,為了準確理解《布洛陀經詩》的每句經文,他不辭勞苦,虛心請教,走訪了壯學專家、學者、麼公等,並找廣西百色市民委黃子義(黃先生出身麼公家族,其本人會念誦麼經,筆者曾於2008年至2009年因國家級課題《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的研究需要就布洛陀經文的解讀問題多次請教黃老先生念誦《招魂》和《漢王與祖王》,又找廣西東蘭版《殺牛祭祖》抄本收藏人覃劍萍念誦《殺牛祭祖》,黃子義和覃劍萍對抄本進行唱誦的錄音就附在各本譯作的光碟中。基於厚實的田野考察基礎,特別是南寧、巴馬、田陽、百色等地的實地考察,在解讀布洛陀經文時經常和壯學專家交流,賀大衛逐一攻克每句經文的詞彙理解難關,力求精準把握每句經文的文化內涵,通過其譯作把壯族經典《布洛陀》呈現給英語讀者。

  現以《招魂》為例就賀大衛對《布洛陀》英譯選本的民族志研究和翻譯方法加以說明。《招魂》主要對應《布洛陀經詩》中創世部分的敘事內容,歌頌壯族始祖布洛陀及其工神創天地制萬物的豐功偉績,賀大衛在完整傳承和翻譯文本原來內容之餘,還做了其他「五大工作」:(1)把黃子義的抄本唱誦錄音轉寫為國際音標(IPA);(2)將唱誦內容和(民間收藏的)原抄本、(《布洛陀經詩》)原文、原文注釋、原文漢譯的每個語素進行比照以確認和區分其發音和意義,且與其他壯學資料及可供參照的侗臺語詞彙進行交叉比對;(3)提供經文的文本注釋,對難字疑字僻字進行解惑,補全信息;(4)請教於壯學專家,弄清每篇經文中的每個字及其在上下文中所表達的詞彙意義和文化含義;(5)考察經文在儀式場景中的使用(Holm,2004: x-xi)。

  4.2 全息闡釋

  《殺牛祭祖》、《招魂》、《漢王與祖王》就其性質來說,確實是譯作。然而,從這三部譯作來看,純粹的經文英譯所佔篇幅不多。為了譯文的可讀性,也為了體現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交流的翻譯本質,譯作中輔以插圖系列、譯本序言、原抄本說明、標音說明、縮略語說明、附帶光碟簡介、詳細的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釋、術語索引、經文原稿、麼公家史、祭祖儀式、壯語特色等,將翻譯文本置於濃厚的語言文化語境中,以全息的闡釋方法和顯微研究的解讀方式呈現壯族文化,力求文化闡釋的通透性,儘可能降低譯文理解難度,是典型的研究型譯作。

  《殺牛祭祖》的主要內容為祭祖,選取了「邀神序歌」和「創世起源歌」兩個文本進行英譯,經文分別為155行和466行,英譯文本共計621行,分別佔據整本書304頁中的第60—69頁和第106—133頁,約佔全書篇幅的12%。《招魂》的英譯內容有12章節,主題為:請祖神(194行,第52—63頁)、造天地(126行,第84—91頁)、尋水(220行,第102—115頁)、造火(209行,第126—137頁)、贖稻魂(297行,第146—163頁)、贖牛魂(188行,第176—187頁)、贖豬魂(117行,第196—203頁)、贖雞鴨魂(90行,第210—215頁)、贖魚魂(186行,第220—231頁)、贖房子園子漁網魂(95行,第242—247頁)、造土官皇帝(92行,第252—257頁)、造文字曆書(133行,第262—269頁),約佔據全書310頁的35%。《漢王與祖王》的英譯經文只有「唱漢王」一個文本,共1536行。《殺牛祭祖》和《招魂》為左右英壯隔頁對照(右頁是壯文拼音,左頁是英語譯文),《漢王與祖王》有純英譯文本(51—89頁,共1536行),後接古籍抄本五言詩體編排(90—282頁),第一行為古壯字,第二行為國際音標,第三行為壯文拼音,第四行為英語詞對詞直譯,約佔據全書641頁的36%。由此可見,《殺牛祭祖》約88%、《招魂》約65%、《漢王與祖王》約64%的篇幅都貢獻給文化闡釋的相關說明,有序言、介紹、插圖、注釋、評析等,都是英譯文理解和解釋的助力,包含了對《布洛陀》中壯族文化因子相關的宏觀和微觀背景的解讀與說明,其存在是為了讓英語讀者更好地解讀英譯文中的壯族文化,是譯文的顯微式闡釋,體現了譯者兼學者賀大衛對文化人類學田野考察研究方法的青睞和願意將民族志研究手段運用於翻譯領域的學術取向。

  4.3 深度翻譯

  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是美國哲學教授誇梅·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於1993年提出的,該理論對西方和中國翻譯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於「深度翻譯」的界定,近幾年來國內譯者眾說紛紜,王雪明、章豔、孫寧寧等都就「深度翻譯」的解讀發表了文章,雖然說法不一,但有個內涵是大家達成共識的,即「通過注釋、評註等方法將文本源語置於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其要點是注重細節、語境和闡釋」(黃小芃,2014:72—76)。賀大衛在《布洛陀經詩》英譯中採用了深度翻譯,在英譯文中加入大量的注釋和評註,從而在英譯文中建構壯語原文產生的「文化網」,使英語讀者在壯語原文內外信息交織的網狀意義下解讀源語文化,從而避免文化預設和思維定式引起的文化誤讀。從上節4.2中列出的譯文所佔篇幅就可窺視其添加註解評註以深化語境的比例,在翻譯文本前後增加前言說明,在文後大量加注,注釋內容繁多,為譯文正文提供了背景材料和詳盡解釋,彌補了讀者所缺失的歷史和文化語境,幫助英語讀者深入了解原文,從而減少跨文化誤讀。

  深度翻譯在賀大衛英譯本中的運用最突出的表現是《布洛陀經詩》中壯族文化特有詞,即專有名詞的全息註解。專有名詞包括英譯文中出現的人神地物名、儀式風俗、概念術語等。人神名如布洛陀(Baeuq Roxdoh)、姆六甲(Moh Loeggyap)、敢卡(Gamjga)、光寅(Gvangyin)、神農(Saenznoengz)等,地名如九圩(Giujhw)、朱河陽(Cihhozyangz)、凌雲(Raemq)等,物名如魚梁(liengz)、魚簾(leih)、青竹魚(byacoeg)、鯰魚(byahaux)等,儀 式 風 俗 如「 雞 卜(gaeq-daih)」、「補命(boujmingh)」、「結拜老同(guhdoengz)」等,概念術語如巫婆(mehgimq)、麼公(bouxmo)、三祖(Samcoh)、五代(Nguj daih)、土司(saeq)、要安(Yau』an)等。人神地物名均為《布洛陀經詩》中出現的特殊的人名、地點名稱以及事物名稱,儀式風俗是伴隨著經詩念誦出現的特有儀式和風俗習慣,概念術語由於語義豐富,承載著壯族傳統文化,諸多概念對當今讀者尤其是英語讀者而言,並非自我言明,需要加注,對於這些文化負載詞,賀大衛在注釋中進行了不厭其煩的解釋。

  例1:布洛陀(Baeuq Roxdoh)

  布洛陀是壯族的始祖神、創世神、文化神,是《布洛陀經詩》的靈魂人物,集人格、神格於一身,是壯族人民追求和諧嚮往和平的精神體現。賀大衛對布洛陀的英譯可謂是濃墨重彩、方法獨特。首先,他對「布洛陀」音譯做了相關考察,綜合各種解讀後,結合英語的語言特色做了處理,音譯為「Baeu Rodo」,將壯語「Baeuq Roxdoh」中標示調號的 q、x、h 去掉, 這倒是符合了英語無調號的發音規律,筆者覺得這做法可行,且頗有新意,譯本中其他音譯也做了類似處理。其次,他對「布洛陀」的內涵在《招魂》的引言(introduction)中做了解釋:「Baeu Rodo, whose name is sometimessaid to mean 『the old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was a well-known trickster gure in Zhuang folklore」(Holm, 2004: 1),且對布洛陀的故事、傳說、神話、歌謠等用長達5頁的篇幅做了文字說明(Holm, 2004: 19-24)。

  例2:姆六甲(Moh Loeggyap)

  姆六甲在壯族神話譜系中被尊奉為始祖母神、創世女神和文化英雄,是壯族神話中的根基神話,在壯神話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有著至高無上的神力地位。然而,姆六甲的神格隨著壯族社會的發展逐步降格,姆六甲逐漸從至高神降格到布洛陀的陪神,接著經歷了神聖到世俗的嬗變,成為世俗空間的生育女神——花婆。在英譯「姆六甲」時,譯者基本把握了姆六甲的文化內涵,在《招魂》的ix、1—2、19—24頁中,對姆六甲的含義及其相關故事傳說進行具體說明,在《漢王與祖王》第284—285頁又對姆六甲做了進一步的註解,給英語讀者提供了姆六甲在壯族不同地區流行的不同版本現象,對讀音的細小差別(尤其是田陽和東蘭壯語方言的不同)做了客觀的解釋,而且對姆六甲的歷史淵源做了描述,對姆六甲(Moh Loeggyap)在《布洛陀經詩》中被稱為「布麼(bouxmo)」進行了補充說明和具體引證,同時注意了互文照應,在給出這個詞條的注釋時,提醒讀者注意別處對該詞條的注釋,即「該詞條的更多信息請參見賀大衛的《招魂》19—24 頁」(Holm, 2015: 285),力求忠實於原文時又給讀者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想像的張力。

  例3:魚梁(liengz)

  魚梁指的是攔截水流以捕魚的設施,具體為:用土石築堤,橫截在水中,留出水門,把竹笱或竹架放置於水門處,從而攔捕遊魚。在英譯「魚梁」時,賀大衛翻譯為「fish-bed」(Holm, 2004: 222),接著在「民族志注釋」中用了近3頁的注釋加以解說,其中包含了直觀易懂的插圖(Holm, 2004: 233-235),這些信息幫助英語讀者快速了解壯家捕魚設施「魚梁」的相關知識。

  例4:雞卜(gaeq-daih)

  所謂雞卜,就是壯族民間用於佔卜的一種習俗,即「依據雞胯骨上原生血竅的數量、位置及插籤的角度、朝向構成的卦象來判斷吉兇」(何正廷,2011:19-23)。對於該習俗,賀大衛用17行文字進行了註解,並且給出了圖示(Holm, 2004: 143-144),這些注釋詳盡直觀,有效彌補英文讀者對「雞卜」的文化信息空白。

  例5:九圩(Giujhw)

  九圩是地名,處於今河池境內,譯者在《殺牛祭祖》中對該地名進行了厚譯處理,將之置於厚實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註解內容為:「Giujhw - Ch. 九圩 - is a tiny market town high in the mountains ofwestern Hechi county, to the east of Donglan. In his recitation, Qin Jianping [1] pronounces the name in Chinese (in Southwestern mandarin, the regionalstandard pronunciation) rather than Zhuang. It is one of the places associatedwith the legend of Moyi the Great King. The name Hechi 河池 first became current as the name of a country in this area in the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it was the name of a sub-prefecture in Qingyuan Prefecture 慶遠府 (Long Zhaofo and Mo Fengxian, Guangxi dili yange jianbian, PP112-113)」(Holm, 2003: 87)。

  該註解是對地名九圩(Giujhw)的加注,給出了與「九圩」的解讀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減少了讀者因為文化缺失而引起的閱讀難度。

  縱觀賀大衛《布洛陀》選譯本的三大譯作,一般而言,人名、神名、地名採用音譯,首次出現都加注,同時,壯族獨有的、無法用英語完全表達的物質名詞和習俗名詞等,賀大衛也採用音譯策略。音譯有助於實現陌生化效果,可以彰顯源語獨特的文化特色,為數不多的這些專有名詞的音譯詞彙,在賀大衛作為譯者兼讀者已經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基礎上,不會造成英語讀者太大的理解難度,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豐富英語的語言表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賀大衛在英譯壯語中承載壯族特色的人名、地名、神名時,自創了一種獨具特色的「便讀法」(reading transcription),就是以壯文拼讀法為基礎的「音譯縮減拼讀法」,去掉壯文詞尾表「舒聲調」的字母 z、j、x、q、h,或將表「塞聲調」的字母 b、d、g 改為 p、t、k 以適應英語的發音和閱讀習慣,既保留壯語的基本讀音,又符合英語讀者的發音拼讀習慣,因此,例1「布洛陀」和例2「姆六甲」很好地體現了賀大衛的「音譯縮減拼讀法」和「深度翻譯」的綜合運用,用「Baeu Rodo」音譯「Baeuq Roxdoh」,用「Mo Loekgyap」音譯「Moh Loeggyap」,這些音譯詞條短小精煉,很有特色,好讀好記。之後,又對音譯詞條輔以大量的注釋說明,以降低英語讀者對這些音譯詞條的理解和接受難度,充分體現了深度翻譯在壯族典籍專有名詞英譯中的必要性。

  5. 結語

  賀大衛以壯族《布洛陀經詩》(1991)為底本,基於經文主題,將其譯文分為《殺牛祭祖》、《招魂》、《漢王與祖王》三大研究型譯作面見讀者。其譯作實現了從壯語到英語的直接轉換,避免了「複印件效應」,即國內少數民族典籍「民-漢-英」二次翻譯的一般路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二次翻譯可能導致的誤讀。他注重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深入壯鄉村落,了解布洛陀經文的念誦場景及相關儀式,和布洛陀經文原抄本收藏人「零距離」接觸,就壯族的語言文化等虛心請教於壯學學者和專家。在進行《布洛陀》英譯時,他積極借鑑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田野考察、全息闡釋、深度翻譯很好地結合,全息解讀和翻譯壯族經典的語言文化,兼顧了布洛陀經文的口傳性和「活態」性。三大譯作內容豐富,格式規範,背景介紹詳實,譯註詳盡,圖文並茂,對壯語特色詞濃墨重彩,體現了譯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肅的學術風範。賀大衛對《布洛陀》進行民族志式的文本研究和翻譯,其譯作版本體例規範,其範式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和外宣尤其是民族典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注釋

  覃劍萍,《殺牛祭祖》東蘭版本原抄本收藏人,其本人並不是「布麼」,抄本是他從他嶽父覃茂德——20世紀60年代東蘭「布麼」那裡獲得的,賀大衛田野調查時請抄本收藏人對抄本進行唱誦,並錄音。——筆者注。

  參考文獻

  (略)

  圖文:《翻譯界》編輯部

  美編:衛盈君

  審校:蔣劍峰、顧澤清

相關焦點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15年02月15日 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嚴曉江 字號 內容摘要: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布洛陀」:有故事的神一樣的傳奇男子!
    敢壯山布洛陀古居遺址被發現以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亞洲民族學會、廣西壯學會、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民族研究所、廣西博物館等專家學者先後到敢壯山考察、考證,一致認定:敢壯山是布洛陀文化的發祥地,是壯族文化聖山,布洛陀是壯族與珠江流域原著民族的人文始祖
  • 分析文學民族志的產生和反思民族志的勝利原因
    在這本論文集的一系列討論人類學流派的文章中,提出了這樣一 種對民族志書寫的分析,那就是在繼承自18世紀以來形成的介於藝術、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劃分與習慣的同時,又重視民族志文本逐漸成為虛構的事實。這些論文不僅將業已出版的文本視作歷史材料,從而著重強調人類學與調查之間的關係史,還強調了人類學作為科學的歷史,然而後者卻對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志產生了負面的作用。
  • 127篇「民族志研究方法及範文」免費領取
    研究旨在從受試對象的角度出發去闡釋現象;採用描述性的數據形式,通常包括訪談、觀察、錄像、文本資料和圖片等,從而深入到細微、複雜、多面、獨特的視角去了解和解釋所研究的個體或群體;數據分析著眼於對人類行為的意義和功能的詮釋,以口頭描述和解釋為主要形式,有時輔以一些量化和統計分析。3. 呈現描述性的數據結果。
  • 【學術自述】從方法到價值:自我民族志的書寫與反思
    目前,自我民族志在國內並非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在CSSCI文獻庫中以此方法寫就的論文僅有十篇左右,更多的是對該方法的綜述或評價。而我覓得該方法實屬際遇。在一次閒逛深受「後浪」青睞的某視頻網站時,我發現了一位美國人類學教授講述自我民族志的視頻,該教授說這種方法可以用於闡釋自己的故事,這立馬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對於推動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和理論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歷程和主要應用領域,探討應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民族志是人類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自其產生以來逐漸在管理學研究中得到應用。立足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構建新理論,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研究和闡釋性研究,因而民族志方法的應用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民族志方法特點的基礎上,回顧總結了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歷程和主要應用領域,並結合我國管理學研究現狀提出運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問題的現實意義和具體路徑。
  • 【寫民族志】作為「異世界」的兒童: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書寫
    豐子愷童年民族志的描述智慧,體現為一種「童心」和「藝術心」互補的主、客位書寫策略。其主要以「畫」的形式的童年民族志「撰寫」之特色,或將引發對民族志「再現兒童的方式」及其潛在書寫意識等問題的進階探討。「ethno」作為前綴與「graphic」合併組成「民族志」,即描述、描畫一個群體。這裡的「graphic」,是形容詞,指生動的、圖解的、繪畫似的。按此,童年民族志,可以理解為對兒童群體生動的、圖解的、繪畫似的一種描繪。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富有意味的是,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很大一部分即是以「畫」的形式來展現的。這是豐子愷童年民族志「撰寫」上的一大特色。
  • 邁向多元、關聯與合作:關係民族志的新思考
    首先分析本質 論、結構主義與二元論的視野盲點,然後分別從世界、社會、文化的三重維度來闡釋民族志中關係主義研究的重要 性,最後總結出:跨界、多元、複數與混合是當下世界的現實。關係民族志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也是世界體系下研 究複雜社會與文化越來越重要的方法。我們應提倡一種動態的、情景的、關聯性的整體觀,邁向多元、關聯與合作, 實現民族志新的知識生產。
  • 中國民族志電影,他是先行者
    這位中國民族志電影先行者,一輩子沉浸在民族紀錄片的拍攝和資料整理中。那些黑白的、彩色的影像,關乎民族歷史、國家記憶,更關乎民族文化的傳承。    學術界的搶救行動    研究中,郭淨意外發現,1982年,楊光海在《民族學研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將「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影片」的名稱,改為「民族志電影」。    「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公開提出『民族志影片』的概念。」
  • 崔莉:人類學體驗:閱讀民族志經典和走進田野
    ;拉比諾;學科;筆者;禮物;文化 內容摘要: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吸引了很多的專業學習者,通過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體味人類學家的做學著述思想、進行田野實地調研,並書寫新的民族志。
  • 【寫民族志】Ethnography 的含義與漢語譯名
    Ethnography 應譯為民族志,而不應譯為人種志、種族志或人種學;同理,ethno 同根詞只能翻譯為「民族」,如ethnology 譯為「民族學」。    關鍵詞:ethnography;漢語譯名;詞典;人種志;民族志    Ethnography 一詞是人類學和民族學中一個重要的專業術語,有兩種常見的漢語譯法:一是譯為人種志;二是譯為民族志。
  • 未來民族志研究:在網際網路上找「田野」
    網絡民族志正是通過研究節點及之間的關係來發現文化之間的互動和差異。除了網絡民族志以外,網際網路虛擬空間的民族志研究也是一個超越物理空間的田野的文化研究策略。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虛擬空間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空間,幾乎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線上社交無疑已經成為現在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全新領域,虛擬社會的概念已經被大眾所接受。
  • 彭兆榮:實驗民族志語體
    黃樹民成長於臺灣,在美國接受人類學訓練,現在美國的大學執教。雖然不會有人懷疑以他的閱歷、資歷和學問,能用方言交流並經過多次、長時間對一個小村落的田野追蹤調查,完全可以寫出一部高水平的傳統民族志來。為了平息兩種文化的衝突,通常情況下,南方「商業文化」會以賄賂的方式求得和解。若不能,他們便會以宗族網絡關係遷移到海外,並保持與鄉親、鄉黨間親緣、地緣長久的聯繫。從人類學民族志研究對象與田野作業方法結合的角度看,葉書記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報告者。他身上集中表現出官方政治力量和地方草根力量之間高度的聚散效率。
  • 漢學家杜博妮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英譯與闡釋
    在這篇重要講話的眾多英譯本中,澳大利亞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獨領風騷,以全新的視角譯介和闡釋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以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已經開始受到英美漢學家的關注和重視。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在質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紹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個案研究(case study)。最後,筆者為大家附上了幾本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社會學書籍推薦。
  • 淺析國際競爭中的民族志博物館
    引言在所有的發達國家,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民族志物品的收集都在特別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分配,這些博物館同時也從事人類學研究。那些大型的民族志博物館大多在19世紀 的最後三十年裡被建立,其建立的背後是激烈的殖民競爭。
  • 既不神聖化,也不妖魔化 雪域影像民族志
    📽所謂民族志,就是扎進社區裡搜尋社會事實,然後用敘述體加以呈現的精緻方法和文體,而影像民族志與其最大的不同便在於表述方式,前者是用「筆頭」來書寫,後者卻是用「鏡頭」來記錄。在課程的講解中,老師常會把有關藏地的影像民族志作為範例為我們放映並加以分析,而因為筆者生於茲長於茲的藏地情結,對藏地研究也頗有興趣,固而對藏地影像民族志關注較多,不知雪域影像民族志這一稱謂前人是否有提出,筆者將有關藏地及其藏邊區域為主題的影像民族志統稱為雪域影像民族志並加以闡述。📽
  • 薦書|謝天開:《沃日河谷的太陽》,壯闊的民族史詩與民族志
    《沃日河谷的太陽》作為一部民族史詩,不僅呈現著歷史的滄桑悲涼,而在文化主題上以戰爭與瘟疫、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等永恆的母題,表現了「道在日常」的豐富性。《沃日河谷的太陽》亦為一部文學的民族志。小說主要由三場戰爭,清廷與土司之戰、河谷土司與饒壩土司之戰,守備寨主與山民袍哥之戰,演繹了河谷與饒壩的三代土司家族的百年風雲,描繪了沃日河谷縱深百裡的民族群體文化:堅固的建築、獨味的飲食、精美的服飾、繁複的禮俗與儀式等生活方式與社會風貌。
  • 工作坊|流動時代的民族志與人類學
    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學人類學繫於2019年10月25-27日舉辦「流動時代的民族志與人類學」學術工作坊,探討人類學理論與民族志實踐在流動的時代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工作坊分為:(1)區域、邊境與流動;(2)流動、信息與知識再生產;(3)城鄉、流動與家園;(4)生態、觀念與技術等四個專題。
  • 譯作||毛澤東詩詞英譯本:錢鍾書主持翻譯 歷經二十年完成
    本文轉自:環球人物【毛澤東詩詞英譯本的誕生】一位外國友人曾經說過:「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1957年1月25日,國內出版的《詩刊》創刊號刊登出了18首毛澤東詩詞,同年9月、11月,蘇聯出版發行了兩種不同版本的俄文本《毛澤東詩詞十八首》。據稱這是最早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外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