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述】從方法到價值:自我民族志的書寫與反思

2021-02-19 體育與科學
《體育與科學》微信公眾號,近幾年推出一系列的新欄目,得到讀者的關注,我們已有一萬五千多粉絲,這是一個龐大的閱讀群,對傳播學術思想有積極意義。為此,我們籌劃了數月,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做《體育與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二次學術推廣。這個新欄目叫「學術自述」,學術自述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1.論題是如何產生的;2.在學術梳理中呈現與相關文獻的學術史呼應;3.研究視角,方法解決論題的有效性,模型與假設,材料的組織,如何把數據變成證據,做材料分析的理據,等等;4.做研究的知識準備、理論修養,以及為了論題分析讀了哪些重點書籍,相關的重要文獻。這份學術自述充分展示了論文中無法呈現的精彩,是畫外音,是「後廚」,是那些打動過自己也可能感染別人的學術情愫,更是一份在學術之路上努力的確證。新欄目從2020年《體育與科學》發表的論文做起,計劃每周推出2次,每次推出一篇,根據「學術自述」來稿的時間先後,一一發表。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成都體育學院的博士生楊茜。《媒介、受眾與權力:一個女性體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一文有幸發表於《體育與科學》2020年第3期。我將從研究方法、知識準備、學術史勾連、價值追求和研究不足五個方面,談談該論文的產生和寫作的思索。

此篇文章在發表之前曾參評過一個博士生學術論壇,當時的點評老師對該論文的評價為:這是我近幾年看到的特別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那麼就讓我從方法選擇的角度進入這篇論文吧。

目前,自我民族志在國內並非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在CSSCI文獻庫中以此方法寫就的論文僅有十篇左右,更多的是對該方法的綜述或評價。而我覓得該方法實屬際遇。在一次閒逛深受「後浪」青睞的某視頻網站時,我發現了一位美國人類學教授講述自我民族志的視頻,該教授說這種方法可以用於闡釋自己的故事,這立馬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對於我來說,自我民族志是一種潛在的新方法,但將「講自己的故事」作為一種學術方法又讓我踟躇不定。

隨後,我查閱了自我民族志的文獻,了解到自我民族志是對自我經歷梳理的質化研究方法,但這並沒有完全打消我對此方法合法性的顧慮。很多經典民族志教程都提到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至少一年的觀察,而我與自己相處顯然遠超過一年。如果說民族志是對外在於研究者的對象進行觀察,那麼自我民族志中的分析材料則是研究者與自己對話,並抽取和研究主題相關的自身記憶在抽取過程中,學者應以自己的學術人格為研究背書,也就是不能只選取具有某種取向的材料;也不能故意歪曲事實以迎合預設的敘事。為了避免上述問題,自我民族志可以像民族志一樣引入交叉核實的視角和證據。這打消了我使用自我民族志的疑慮。下面需要解決的就是講什麼故事了。

在我的故事中,作為一個女性體育迷,經歷過以及正在經歷一系列身份困境,我對於體育這一個人愛好都不能完全自主掌控,這說明我受到隱形、日常、流動的權力規訓。我的生命體驗成為了支持關於女性體育迷受到權力宰制並不斷反抗權力的證據。這種思考也幫助我實現從生活體驗到理論視角的躍升。

導師在了解了我的研究構想之後,推薦了郭建斌的論文《在場:民族志視角下的電視觀看活動——獨鄉田野資料的闡釋》,並告訴我在動筆之前研讀這篇文章,體會怎樣利用「個人—家—國」的主線串聯和闡釋獨龍鄉鄉民電視觀看行為中的權力控制,可是我並未得其精髓,而是將學習的重點放在作為方法論的自我民族志上,用方法論代替理論,造成了理論的真空,第一次嘗試失敗,這是對我關於權力的視角初衷的「背叛」。問題被指出之後,我又矯枉過正地塞入了過多理論,包括儀式傳播觀、場域理論、存在主義、社會詩學等,但是由於缺乏對「我的故事」所產生的研究問題,上述理論未能整合為有意義的系統,此時論文陷入了僵局。

正在愁苦之際,我再次回到深耕權力這一主題的路徑上。於是,我首先閱讀了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米歇爾·福柯:超越結構主義與闡釋學》),以期與大師本人就權力的觀念對話。然後,我閱讀了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eminism in Philosophy(《劍橋女性主義哲學指南》),該書從哲學視角探討了女性主義。同時,我還閱讀了關於女性體育迷身份的專著Women Sport Fans: Identification, Participation, Representation(《女性體育迷:身份認同,參與和再現》),以了解文化研究範式中女性體育迷研究的主要理論和議題。

上述論文和著作幫助我勾連了研究對象和理論,也構成了本研究的理論脈絡和邏輯框架,其他文獻則從不同面向進一步解釋我的經歷和論證我的觀點,它們共同組成了本研究的學術來源。我將以這次適配理論線索的過程提醒自己,方法只是研究的一部分,無論多麼新穎,最重要的選擇標準是和理論一道為研究所用

說來慚愧,編輯部讓我談談本研究與學術史的關係,我才有機會說明這其實是本文的一大不足。本論文指出:「該自我民族志的理論貢獻在於發展了對權力永恆性的認識,指出與權力相伴的反抗也是永恆的,是構成女性身份的重要路徑。」雖然女性體育迷在中國並非一個熱門研究話題,但是在國外卻有較多研究成果,確有研究指出權力抗爭是女性體育迷身份建構的重要手段。本文缺乏從學術史視角的考察,特別是本研究的地位和與其他研究的關係,這是這篇文章最大的遺憾。

當時,經過與導師的反覆討論和根據前期的理論準備,我最後確定的研究進路為「女性身份—女性體育迷—權力」,也是文章最後呈現出的研究脈絡,這也表明自我民族志應該為具有理論結構的學術敘事。就像找到打開驅動研究的鑰匙一般,論文修改才「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國心理學家、女性主義學者吉利根(Carol Gilligan)指出女性身份被定位為照料者,這與體育的內在氣質不符。女性進而被認為異構於體育。即便有的女性突出重圍成為體育迷,但她們在體育迷群體中仍處於附屬地位。女性主義體育學者哈格裡夫斯(Jennifer Hargreaves)認為男女差異性將女性體育迷群體標識為「局外人」和「他者」。這展示了一幅福柯式權力結構的圖景。因為福柯認為認識權力關係需要通過對立的策略。而回看我所親歷的故事,除了並列的對立,還應該從科層的高低來考察權力。雖然這樣的研究指向缺乏宏觀的學術史視野,但是沿著特定理論邏輯仍可以析出亟待論證的理論創新和研究問題。不過,這也提醒我今後的研究需具備學術史意識。

國外自我民族志教程介紹到自我民族志和其他個人化書寫的不同在於:(1)對文化和文化實踐有意識地評論或批評;(2)對現有研究的理論貢獻;(3)有意識地接受「脆弱」;(4)創製一種對觀眾互惠的關係以做出回應。以上要求構成了本文的方法論準則。

在文化意義層面,通過對我和我的家族成員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中體育迷經歷的記錄,我提出了對父權制、階級差距、性別主義、媒介入侵個人生活等現象的批評。為了保證自我民族志的客觀性,我還交叉核對了其他信息來源,包括他人的記憶和我的數字印記等。在理論貢獻層面,本文試圖對福柯權力觀作出補充。在身份「脆弱」性層面,本文體現出我在家庭、同齡人、媒介場域中經歷的權力規訓和身份反抗

我並不止於上述觀察和書寫,因為自我民族志還需要提供能由個人生命史推及群體乃至社會的有益經驗,也就是綜合方法、理論、具體研究實踐,得出某種價值追求。因此,在普惠意義層面,我提出了反抗實時「在場」應該是女性主義追求的樣態。對於生活在高度媒介化社會的現代人,我提出應該通過社會詩學想像力延展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審美體驗。我認為價值的提煉是自我民族志書寫的一大難點,研究者應該以個人經歷橋接群體乃至社會生活,提出有益且基於論證的建議。但自我民族志範式之下的價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似乎難以擺脫主觀性,也許也正是這種主觀性給與研究一種人文主義光韻。

《體育與科學》編輯部與我約稿撰寫研究自述的過程也是我對這篇文章進行反省的過程。文章除上面提到的缺乏學術史的梳理以外,還存在以下不足,如:本文題目中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分別為媒介、受眾與權力,但價值反思卻只有針對媒介使用和權力抗爭;對社會詩學也並未透徹論證,且可能因為過於形而上而顯得有些牽強。

楊茜.媒介、受眾與權力:一個女性體育迷的自我民族志[J].體育與科學,2020,41(03):79-85.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CSSCI來源期刊

國內體育類核心期刊

投稿網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相關焦點

  • 分析文學民族志的產生和反思民族志的勝利原因
    法國的新型民族志對於英語學界的「文學」人類學提出的問題的回應,就是去區分民族志書寫的不同時刻:一種是為了自我的書寫,它呈現出兩種形式,田野調查日記和學術刊物;另一種是區別於學術發表的為了他人的寫作,也 是說,這是經由對方確認的、為了普及而出版的寫作,其目的在於調查,也在於不同的合作者。
  • 127篇「民族志研究方法及範文」免費領取
    儘管有民族志之後很久才有了人類學,但是由經過訓練的人類學學者來撰寫民族志,民族志的發展放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第三個時代:起始於反思以「科學」自我期許的人類學家的知識生產過程。知識創新的批判精神在現象學哲學、解釋學、後現代主義思潮滲入實地調查的經驗研究方法之後,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20世紀70年代催生了人類學的反思意識。
  • 【寫民族志】作為「異世界」的兒童: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書寫
    豐子愷童年民族志的描述智慧,體現為一種「童心」和「藝術心」互補的主、客位書寫策略。其主要以「畫」的形式的童年民族志「撰寫」之特色,或將引發對民族志「再現兒童的方式」及其潛在書寫意識等問題的進階探討。然而,這類零星、斷斷續續的記載、描述,主要是作為其他領域的「副題」、「副現象」,因而,很難算民族志式的書寫,至多是一些散佚的史料。作為人類學基本方法的民族志,馬林諾夫斯基進行了典範論證和系統闡述,他一反搖椅上的早期人類學研究,而認為作為一種文化的科學,人類學必須經過親身的觀察,才能有自己的資料基礎。
  • 徐新建 | 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
    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徐新建民國以來,國內民族志作品大多呈現為聚焦中觀族群或社會的他者表述,對人類整體與個體缺乏足夠關注。建構整體與個體、自我與他群相互關聯的整體人類學,需要回歸人類整體,也需要回歸個體、回歸自我。自我民族志是整體人類學路徑反思的重要維度之一。
  • 【2018124·人類學】徐新建丨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
    【摘要】民國以來,國內民族志作品大多呈現為聚焦中觀族群或社會的他者表述,對人類整體與個體缺乏足夠關注。建構整體與個體、自我與他群相互關聯的整體人類學,需要回歸人類整體,也需要回歸個體、回歸自我。自我民族志是整體人類學路徑反思的重要維度之一。
  • 未來民族志研究:在網際網路上找「田野」
    原文 :《反思網際網路時代的人類學研究方法》 作者 |中山大學教授 周大鳴 圖片 |網絡 從網絡民族志尋求研究的突破
  •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對於推動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和理論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歷程和主要應用領域,探討應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民族志是人類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自其產生以來逐漸在管理學研究中得到應用。立足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構建新理論,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研究和闡釋性研究,因而民族志方法的應用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民族志方法特點的基礎上,回顧總結了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歷程和主要應用領域,並結合我國管理學研究現狀提出運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問題的現實意義和具體路徑。
  • 既不神聖化,也不妖魔化 雪域影像民族志
    📽所謂民族志,就是扎進社區裡搜尋社會事實,然後用敘述體加以呈現的精緻方法和文體,而影像民族志與其最大的不同便在於表述方式,前者是用「筆頭」來書寫,後者卻是用「鏡頭」來記錄。《阿青布》便是為反映此現狀而出現的一部較新的影像民族志,有幸的是紀錄片導演許文昆親臨現場放映此作品,之後還與我們一起進行了互動交流。此片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影像民族志,不僅有學術意義且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在質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紹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個案研究(case study)。最後,筆者為大家附上了幾本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社會學書籍推薦。
  • 在祿村書寫文明——以聖諭壇為主線的復調民族志
    為那些無法用西方語言表述自己的人群書寫民族志,記錄他們的文化,是為人類學的知識生產。 文字書寫同時也是判定學科分工的標尺之一。擁有文獻傳統的「文明」往往意味著同時擁有國家、城市、法律和成熟的宗教,被劃歸歷史學、語文學的研究範圍,方法以研讀經典為主。沒有文字傳統的「蠻族」則被劃入人類學和民族學的領地,研究方法以實地考察為主。
  • 崔莉:人類學體驗:閱讀民族志經典和走進田野
    ;拉比諾;學科;筆者;禮物;文化 內容摘要: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吸引了很多的專業學習者,通過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體味人類學家的做學著述思想、進行田野實地調研,並書寫新的民族志。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通過對此類工作坊活動流程、參與人員及其情緒變化以及活動中隨時出現的自我表述、話語製造的呈現,他認為活動中浮現出的「我」是一個充滿意欲的個體,不斷地向他人提出要求,同時也不斷試圖依靠「自我提升」來修補關係。在對個體生命史的一種病理學回溯中,自我總是返回到孩童狀態,經歷、夢想、信念、身份之類社會屬性被遮蓋,而意欲的滿足則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
  • 彭兆榮:實驗民族志語體
    未來主義大師奈斯比在分析中國近代經濟形態時曾有這樣的觀點,以南方沿海(以閩粵兩省為代表)的「商業文化」與以北方核心地區為代表的「宦官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照和衝突。為了平息兩種文化的衝突,通常情況下,南方「商業文化」會以賄賂的方式求得和解。若不能,他們便會以宗族網絡關係遷移到海外,並保持與鄉親、鄉黨間親緣、地緣長久的聯繫。
  • 邁向多元、關聯與合作:關係民族志的新思考
    可以說,關係主義範式的轉向也是當代人類學研究的新視角,是從本體論 與認識論出發,側重於對本質論、實在論和實證主義的反思,克服主體/客體、本質/現象簡單二元劃 分以及靜態式結構分析的弊端[7]。關係民族志的理論創新與方法論超越體現在什麼地方,我們為何 要提倡關係民族志,民族志如何實現新的知識生產?
  • 青年群體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行為——一項基於虛擬民族志的研究
    所以, 本文通過虛擬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以自我呈現的相關理論為基礎, 結合青年群體的社會文化心理, 探討青年群體在微信這個新型的社交媒體當中, 如何通過自我形象的敘事和書寫, 建構起一個網絡空間中的社會關係網絡, 並窺探行為背後的邏輯和意義是如何彰顯的。
  • 中國民族志電影,他是先行者
    為把被拍攝民族的「社會歷史面貌留存下來」,拍攝小組採取了「搬演復原」的方法,被拍攝的村民們成了演員,演繹著逝去不久的生活。    搬演較多的是《苦聰人》。苦聰人(後經民族識別,確定為拉祜族的一支——記者注)一直散居在滇南哀牢山的密林裡,20世紀50年代,經過解放軍長途跋涉艱苦尋找,將大部分苦聰人遷移到政府安排的村寨定居。
  • 學術講座|餘華、郭敏飛等:教育評價語言與方式的民族志探究
    本研究通過杭州良渚文化村古道書院的參與行動研究與合作民族志,試圖讓評價語言從數字排名中走出來(Ball 2015),借鑑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經典文本中對人物描述的豐富語言來反思並設計基於理解學生的多元語言。
  • 走出鄉土: 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自我民族志
    民族研究,2019 ( 5) .[17] 劉朝暉. 村落社會研究與民族志方法 [J]. 民族研究,2005 ( 3) .[18] 林曉珊. 境遇與體驗: 一個階層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 [J]. 中國青年研究,2019 ( 7) .[19] 蔣 逸 民. 自 我 民 族 志: 質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浙江社會科學,2011 ( 4) .
  • 工作坊|流動時代的民族志與人類學
    社會各方面變得越來越具有流動性,社會的構成和運轉機制也開始發生極大變化,其中,人的價值理念、認知方式,以及生活狀態、時代精神均發生著微妙卻又深遠的轉變。由此,在流動的時代人類學的田野方法和民族志寫作何為,如何回應流動對不同邊界的消解與重塑,當代社會信息、技術和資本的流動如何挑戰人類學視野中有關社會運作和人心走向的基礎理論和議題,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 【理論與方法】朱凌飛:從公共人類學到人類學公眾形象的建構
    同樣,對於一個學科而言,在我們研究了眾多的他者之後,也需要對這一學科的自我認同和一致性進行反思,這一方面是出於學科獲得生命力、促成自我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與學科公共形象建構的主體問題相關,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如何面對他者。於此而言,「學術共同體」不啻為一個有價值的分析視角。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是由遵守同一科學規範的科學家所組成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