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餘華、郭敏飛等:教育評價語言與方式的民族志探究

2020-08-28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

講座提要

在標準化考試、分數、排名等主流評價語言與方式的教育文化下,課堂評價可以有更具人文關懷的語言與方式嗎?本研究通過杭州良渚文化村古道書院的參與行動研究與合作民族志,試圖讓評價語言從數字排名中走出來(Ball 2015),借鑑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經典文本中對人物描述的豐富語言來反思並設計基於理解學生的多元語言。

  本講座採用多聲部對話的形式,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在雲端再次相聚,研究者、教師、家長、教育管理者共同來呈現、討論與交流,對教育評價語言與方式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也歡迎對教育探究感興趣的師生參與!

  特此感謝《語言學研究》編輯部與匿名評審專家,對本研究的建設性意見!

主辦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

機構簡介

中心繫國家語委首家科研基地、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智庫,正在主持建設國家級「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上海市一流研究生創新引領計劃項目的子項目「世界語言政策」,主編學術刊物《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招收碩士、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

活動時間

2020年7月23日(周四)18:30-20:30

講座主持

餘華(上海外國語大學)

活動平臺

1)騰訊會議

【活動連結】

https://meeting.tencent.com/s/PMlvTEBTihhL

(長按二維碼識別即可)

【會議ID】919 314 028

【入會密碼】

2)B站直播

【直播連結】

https://live.bilibili.com/22327813

(長按二維碼識別即可)

相關焦點

  • 學術講座|韓亞文、崔雅瓊:語言政策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界面研究
    為響應近年來語言政策學家對人們所處的物質現實關注的呼籲,我們借鑑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多語環境中的多層次跨學科框架,考察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方式如何受到來自微觀(個人),中觀(學校及家庭)和宏觀(國家)層面的影響;並根據達爾文和諾頓提出的語言投資模型,考察了身份認同、資本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 學術講座|陳新仁:稱呼語泛用現象的語用研究路徑與方法
    講座詳情主辦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機構簡介◎ 首家國家語委科研基地◎ 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智庫◎ 負責『上海市一流研究生創新引領計劃』子項目◎ 擁有『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學科碩、博士點◎ 主辦學術刊物『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 執編『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黃皮書)◎ 招收碩士、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講座主持餘華 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
  • 講座回放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8月學術講座
    凡屬「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公開回放的講座等相關活動,均為公益性免費學術資源。如需轉載及使用相關資源,請聯繫「語言與未來」授權,謝絕未經許可的剪輯、二傳與盜用,謝謝!即將推出9月份講座內容預告,敬請期待!
  • 程志理主編《學術敘事與運動行為志》講座簡述
    2020年7月20日19:30,《體育與科學》主編程志理編審應衡陽師範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邀請,作題為《學術敘事與運動行為志》的學術報告,此次學術報告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開展。
  • 學術講座|曹羽菲:西班牙語的歷史與傳播
    活動提要講座提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卡斯蒂利亞語脫穎而出,從一個王國的語言,逐步上升為一個民族的語言。之後,西班牙語又走出國門,飄洋過海,成為國際通用語,以語言為紐帶,凝聚起一個近六億使用人口的超國家體。
  • 學術講座|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活動提要講座提要、博碩專業、專業期刊和若干個系列會議、學術叢書,其中創辦僅4年的《語言戰略研究》就被評為「語言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支持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和語保工程,支持語言扶貧事業,加強海峽兩岸語言文字的交流合作,產生了若干「標誌性」成果;加強與各華人社區的聯繫,主持編纂了《全球華語詞典》《全球華語大詞典》,參與了全球華語語法研究項目,團結海內外的華語文教育者,有力支持了海外華語的維持;積極參與法國、俄羅斯、
  • 【學術自述】從方法到價值:自我民族志的書寫與反思
    《媒介、受眾與權力:一個女性體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一文有幸發表於《體育與科學》2020年第3期。我將從研究方法、知識準備、學術史勾連、價值追求和研究不足五個方面,談談該論文的產生和寫作的思索。此篇文章在發表之前曾參評過一個博士生學術論壇,當時的點評老師對該論文的評價為:這是我近幾年看到的特別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那麼就讓我從方法選擇的角度進入這篇論文吧。
  • 127篇「民族志研究方法及範文」免費領取
    把關於異地人群的所見所聞寫給同自己一樣的人閱讀,這種著述被歸為「民族志」,它是對人以及人的文化進行詳細地、動態地、情境化描繪的一種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這種方法要求研究者長期與當地人生活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獲得對當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目前,「民族志」已經成為質性研究中一種主要的研究方法。
  • 推出最新隨筆集《米蘭講座》,餘華要談談文學的「無所不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剛過了60歲生日的作家餘華,在生日月推出了新書《米蘭講座》。這是餘華的最新隨筆集,集結了餘華至之前未出版的精彩隨筆,表達了餘華對文學、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見。《米蘭講座》 餘華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對文學的談論,佔據了《米蘭講座》的大部分篇幅。如何描述文學,並不簡單。對於餘華來說,同樣如此。「文學究竟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文學裡有一種東西我是知道的,就是文學來自敘述,而敘述的力量是什麼我恰好知道一些,我就說說什麼是敘述的力量。」
  • 學術講座|多維視閾下的學科發展、學術思想與人才培養
    內容提要多維視閾下的學科發展、學術思想與人才培養  新學科建設強調科研創新、學術團隊、人才培養「三位一體」,不斷推進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本次講座的三位主講人將分別以「新時代一流外語學科建設」「伯納德·斯波斯基的社會語言學思想」和「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與路徑研究」為核心議題,多維度探討新形勢下的學科發展、學術思想與人才培養等問題,為外語學科和外語專業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實踐提供一定啟示。
  •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主題講座—萬瑪才旦電影的敘事探索和民族志...
    12月12日晚,宗濂書院團工委聯合同心圓工作室、啟德書院學生會共同舉辦了「石榴花開,籽籽同心」主題講座第一期——「萬瑪才旦電影的敘事探索和民族志價值」,主講人為長安大學人文學院韓春萍副教授。韓春萍為同學們解讀了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多部電影情節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本次講座旨在增進同學對藏族文化的了解,認識到各民族各地區的優秀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陸蓮枝:賀大衛《布洛陀》英譯本的民族志闡釋
    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參與在研國家社科項目「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參與完成廣西高校科研項目「壯民歌與英詩修辭手法對比研究」等8項。出版專著1部(《英漢語言對比及中西文化差異探究》),譯著等4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作為參與人獲全國文藝山花獎1項,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百色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
  • 線上講座: 探究式教學法的原理和課堂實踐
    除此之外,黃老師研究生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獲國際漢語課程教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IB課程(國際漢語課程)、中文教學法和教育技術等。黃老師熱愛探究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近年來致力於將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將可視化思維融入教學,並多次在工作坊中與一線老師進行分享。在教學經驗方面,黃老師是「一顆種子計劃」課程的發起人和實踐者之一。現任IB MYP語言習得培訓官,IB訪校團成員。
  • 中國民族志電影,他是先行者
    這位中國民族志電影先行者,一輩子沉浸在民族紀錄片的拍攝和資料整理中。那些黑白的、彩色的影像,關乎民族歷史、國家記憶,更關乎民族文化的傳承。    1957年,為配合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經國家領導人批准,全國人大民委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原民族研究所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等單位,開展了民族紀錄片拍攝工作。    這項動員了國家力量的影片創作計劃從1957年啟動,到1981年結束,共計完成了21部影片。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民族志電影史上投資最大、動員最廣、歷時最長的一次拍攝活動。
  • 學術視野 | 田海龍:社會語言學和CDA—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
    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CDA)——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都關注語言與社會,但是卻發展成兩個不同的研究範式。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今天的講座將和大家一起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包括三個主要內容:(1)「語言」和「社會」這兩個概念在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中都有什麼具體的含義?(2)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關於「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都有什麼具體的認識?(3)社會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真的有本質不同嗎?如果有,為什麼?如果沒有,又是為什麼?
  • 分析文學民族志的產生和反思民族志的勝利原因
    在這本論文集的一系列討論人類學流派的文章中,提出了這樣一 種對民族志書寫的分析,那就是在繼承自18世紀以來形成的介於藝術、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劃分與習慣的同時,又重視民族志文本逐漸成為虛構的事實。這些論文不僅將業已出版的文本視作歷史材料,從而著重強調人類學與調查之間的關係史,還強調了人類學作為科學的歷史,然而後者卻對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志產生了負面的作用。
  •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他徹底掌握了當地語言,大部分時間住在村子裡,隻身開展田野工作。1922年他根據親身觀察和土著陳述的原始材料寫成了著名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成為民族志研究的範本。民族志方法具體包括田野工作、理解工作(head-work)和文本工作三個方面。
  • 2020年大渡口區初中數學教育學術年會召開 探究核心素養在「綜合與...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0日15時56分訊(趙桂凱)9日下午,2020年大渡口區初中數學教育學術年會召開在重慶九十五中佳兆業學校舉行,重慶市教科院數學教研員張斌,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谷小平、書記周洪,大渡口區教育學會會長廖帝學等參加會議。
  • ViaX鹽趣舉辦科研講座 激發科學探究思維
    千龍網訊 近日,ViaX鹽趣科研教育聯合美國密涅瓦大學舉辦了三場以「流浪地球」為主題的線上科研講座。講座通過探討熱門影片《流浪地球》中涉及的科學設定,為大家展示了科學家們的科研日常,普及了規範的科研學術流程。
  • 【寫民族志】作為「異世界」的兒童: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書寫
    豐子愷童年民族志的描述智慧,體現為一種「童心」和「藝術心」互補的主、客位書寫策略。其主要以「畫」的形式的童年民族志「撰寫」之特色,或將引發對民族志「再現兒童的方式」及其潛在書寫意識等問題的進階探討。      而對兒童語言習得行為的觀察和描述,豐子愷亦「步步深入」般細心,如同老練的民族志學者:      此後她(南穎)的語彙逐漸豐富起來:看見祖母會叫「阿婆」;看見鴨會叫「Ga-Ga」;看見擠乳的馬會叫「馬馬」;要求上樓時會叫「尤尤」(樓樓);要求出外時會叫「外外」;看見鄰家女孩子會叫「几几」(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