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韓亞文、崔雅瓊:語言政策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界面研究

2020-08-28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

活動提要

講座提要

為響應近年來語言政策學家對人們所處的物質現實關注的呼籲,我們借鑑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多語環境中的多層次跨學科框架,考察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方式如何受到來自微觀(個人),中觀(學校及家庭)和宏觀(國家)層面的影響;並根據達爾文和諾頓提出的語言投資模型,考察了身份認同、資本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兩者的結合,我們以一名少數民族學生在16年時間裡跨越幾個地區的求學經歷為例, 展現學校及家庭層面在其漢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作用,並闡釋了如何結合語言學習者所處的複雜物質現實來推進以生態學為導向的語言政策和規劃研究過程。本研究的發現推動了語言政策規劃和二語習得理論的界面交叉研究。

講座詳情

主辦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

機構簡介

◎ 首家國家語委科研基地

◎ 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智庫

◎ 負責『上海市一流研究生創新引領計劃』子項目

◎ 擁有『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學科碩、博士點

◎ 主辦學術刊物『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

◎ 執編『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黃皮書)

◎ 招收碩士、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

講座主持

餘華 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

活動時間及平臺

【時間】2020年8月24日 (周一)18:30--20:00

【平臺】騰訊會議、B站直播(每場活動的預告均有微信推送,敬請關注)

B站直播間

【直播連結】https://live.bilibili.com/22327813

【騰訊會議】

會議 ID:112 564 376

會議密碼:0824

讀者互動請聯繫小編團隊(可添加下方小編微信)

小編:ilsjwy

相關焦點

  • 學術講座|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15年來:用動態流通語料庫的技術持續對中國語言生活進行監測與統計分析,發布流行語、新詞語和網絡用語,進行「漢語盤點」,形成了「當代漢語資料庫」;持續了解各領域、各地區、各國家語言生活狀況,編纂出版語言生活綠皮書、白皮書、黃皮書、京穗滬地方皮書和「語言服務」領域皮書;梳理學界動態,監測社會語情,持續編纂語言生活研究的藍皮書和「語言輿情」;創建「語言政策與規劃」的學科體系,有20來個研究基地,有同仁學會
  • 講座回放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8月學術講座
    凡屬「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公開回放的講座等相關活動,均為公益性免費學術資源。視頻內容已獲得主辦方和主講嘉賓的許可,版權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及主講嘉賓所有,相關宣傳、後期製作、上傳及解釋權由「語言與未來」(微信號、B站號以及頭條號)負責。
  • 第六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會議手冊
    第二語言習得是近年來國際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的分支,不斷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持續開拓研究疆界。研究興趣為第二語言習得、生成語法、社會語言學、語言教育等。出版專著和譯著多部,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十餘項。兼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全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漢語教育》期刊主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二語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
  •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起點拉多1957年《跨文化語言學》為標誌的對比分析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還包括:對語言習得過程和學習者語言特徵的研究
  • 國內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概況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國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現在已經跨越了40餘年的歷史。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系統地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本質,其基本問題可歸納為四個方面:①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即關於學習者語言(learner language)的研究。②學習者是怎樣獲得第二語言的?即關於習得過程的研究。
  •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問題
    (商務印書館版)全書想讓我們明白的一個觀點是「第二語言習得(SLA)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即與學習者和學習環境相關的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第二語言習得與第一語言習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關鍵詞:研究方法上的借鑑;研究問題上的參考;兩者的相似與差異的影響。2. 第二語言習得≈外語習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總稱——分類:①不接受指導的(或自然的)習得;②接受指導的(或課堂的)習得。
  • 理解第二語言習得 述評
    二語習得理論有很強的跨學科性,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不單純來自語言領域,而且涉及到生物發展、認知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等其他領域的諸多因素。作為一本為二語習得方向的研究生和研究者提供參考的理論書籍,《理解第二語言習得》以講故事的方式為讀者展示了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從容地把各個相關領域中有重大影響的研究完整地呈現給了讀者。        其次,語言表達精確,在學術上兼收並蓄。
  • 【學而大講堂】袁博平: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研究
    本講座圍繞「界面假說」(Interface Hypothesis),從漢語的「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存在極性詞」(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疑問詞話題化」、「到底……」類疑問句等語法點入手,依次考察了英語母語者在習得其二語漢語時,對「句法-語義」這一內部界面和「句法-語篇」、「句法-語用」這兩個外部界面的習得情況。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綜述
    詞彙習得是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課題。詞彙的習得伴隨著整個語言習得過程,也是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主要障礙之一。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研究發現, 詞彙偏誤比語法偏誤更多更嚴重。有的研究者認為, 要做到簡單、明白、流利地傳達信息, 詞彙準確比語法正確更加重要。
  • 新書推介:李梅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
    目前,把搭配作為一種詞彙知識體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於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漢語特有的搭配特徵和學習者的母語背景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李梅秀博士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就是一部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搭配知識習得機制進行系統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八月活動早知道(持續更新中)
    8月我們將繼續為各位帶來優質的學術活動,敬請期待。8月6日外語教育政策及教師的情景性認知:以英語教師的評估素養為例【主講】宋亞南(上海外國語大學>)【時間】18:30-20:008月13日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主講】李宇明
  • 第二語言習得和學習
    可以想像得到這是現在很多中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英語、日語還是其他的語言,在缺少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了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先聽一首歌來感受一下語言的魅力(畢竟音樂也算第二語言呀)再進行第二語言的習得和學習吧!
  •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60年代開始,有人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多種學科,慢慢發展出一門新的學科,叫「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很多想習得第二語言的人們,或者想讓孩子儘早掌握一門語言的家長們都問過小編語言習得機制好的學習方法。
  • 第二語言習得與注意
    因此,如果(2)或(4)的確是這樣,預計in 和on 可能會造成困惑。此外,當in 和on 用在了使用其他介詞更適合的空間關係時,可能會出現過度泛化。目前我們正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檢驗英語和西班牙語空間介詞的這些可能性。然而,現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可能性較其他的來說,發生的概率更大。開始學習時,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遷移會發生在所有的空間語言中呢?
  • 語序類型學推動漢語語序習得研究
    Greenberg 1966年以語序共性理論為基礎的研究,開創了當代語言類型學,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半個多世紀以來,語言類型學研究的語言樣本不斷擴大,從最初的30個發展到現在的上千個,大大增強了語序蘊含共性的解釋力度。而蘊含共性理論為第二語言語序習得研究中的語言對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
  • 北京大學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認知與習得」黌門對話
    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承辦的北京大學2017年「黌門對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認知與習得」於2017年12月2日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舉行,10位在認知習得研究領域有創新性成果的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對話嘉賓。
  • 學術講座|餘華、郭敏飛等:教育評價語言與方式的民族志探究
    講座提要在標準化考試、分數、排名等主流評價語言與方式的教育文化下,課堂評價可以有更具人文關懷的語言與方式嗎?本研究通過杭州良渚文化村古道書院的參與行動研究與合作民族志,試圖讓評價語言從數字排名中走出來(Ball 2015),借鑑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經典文本中對人物描述的豐富語言來反思並設計基於理解學生的多元語言。
  • 第二語言習得 讀書筆記
    關於人腦是如何組織和歸納輸入的語言信息以及如何對它們進行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系列問題,「ACT認知模式」對此提供了極有啟發意義的理論研究。1983年,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 Anderson)在其《認知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中提出的思維適應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簡稱ACT),首次較全面地將語言習得放在認知科學的大框架裡進行研究,將語言習得機制看作是人類大腦整體認知體系的組成部分,對語言習得的認知本質和認知過程進行了獨到而深刻的闡述。
  • 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舉行
    第二場大會報告由寧波大學於善志教授主持。鹿士義帶來了題為「詞彙加工與習得研究的過程性視角」的報告,以已有的實證研究為基礎,從加工單元、伴隨性詞彙習得以及語義網絡的建立等方面對詞語加工與習得的過程性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 第二語言產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心理語言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學界的熱點。國內心理學界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紛紛加入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行列,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教師們則不斷將這些成果運用到外語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果。       但是由於心理語言學所採用的以實驗為主的方法並不容易掌握,且受到技術條件和相關軟體、編程等的限制,真正從事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學者並不多,大多數人對它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