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大講堂】袁博平: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研究

2021-02-19 Ling大連西路550號

主 題: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研究

主講人:袁博平 教授(劍橋大學)

時 間:9月21日(周四)18:30-20:00

地 點:虹口校區2號樓一樓階梯教室

主辦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講座內容:

本講座圍繞「界面假說」(Interface Hypothesis),從漢語的「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存在極性詞」(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疑問詞話題化」、「到底……」類疑問句等語法點入手,依次考察了英語母語者在習得其二語漢語時,對「句法-語義」這一內部界面和「句法-語篇」、「句法-語用」這兩個外部界面的習得情況。研究發現,雖然界面會給二語學習者帶來習得困難,但並非像界面假說所預測的那樣永遠難以習得;同時還發現界面本身可能並不是造成二語習得困難的根本原因,界面所需的信息處理量才是決定二語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習得各種界面的關鍵因素。

 

 

主講人簡介:

Dr. Boping Yuan is a Reader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d a PhD supervi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he directs the Chinese programme in Cambridge. He is also Fellow and Director of Studies in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second language interfaces between syntax-semantics, syntax-discourse, syntax-pragmatics, etc. 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papers in refer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well as in journals in China, which include: Language, Lingui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UROSLA Yearbo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Lingua, 《外語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現代外語》 etc. He is currently an executive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ociety, and he also serves as a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s of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which includ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外語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現代外語》 etc.  

 

袁博平博士是劍橋大學語言及語言學Reader、博士生導師,主管劍橋大學的漢語教學。他同時還是劍橋邱吉爾學院院士、學術督導。他的研究方向是語言學理論及二語習得,他目前的研究領域是二語習得中的界面問題,特別是句法-語義、句法-語篇、句法-語用之間的界面在二語習得中的影響。他在國際學術刊物和中國的學術刊物發表過數十篇論文,這些學術刊物包括:Language, Lingui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UROSLA Yearbo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Lingua 《外語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現代外語》等等。他目前是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會的常務理事,同時擔任若干家中國和國際學術刊物的編委,其中包括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外語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現代外語》 等等。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website (詳細信息,請查看以下網站):

http://www.ames.cam.ac.uk/general_info/biographies/chinese/

相關焦點

  • 語序類型學推動漢語語序習得研究
    從目前語序蘊含共性的研究成果看,優勢語序可以出現在和諧與不和諧的語序組合中,但劣勢語序只能出現在和諧語序組合中。蘊含共性理論與標記理論實際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得出:優勢語序是無標記的,劣勢語序是有標記的;和諧語序組合是無標記的,不和諧語序組合是有標記的。運用標記理論進行的二語習得研究發現,在二語習得中總是無標記項目比有標記項目具有更大的遷移能力,或曰影響力。
  • 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舉行
    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二語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主題為「多語種的習得研究」。這一報告通過一個任務型教學案例,分析了低水平漢語學習者通過與母語者微信聊天是否會有進步、漢語學習者對微信學習的感受如何兩個問題。研究發現,學生對這種方式非常接受,且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增強了說中文的自信。陳亞平採用顯隱性學能測試任務和半人工語法學習任務,通過比較兒童和成人學習者的顯隱性學能和顯隱性學習成績,來探究學能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 明年夏天,去劍橋大學參加漢語習得會議丨語言學午餐
    2019年夏天的7月1日-3日,「雙語與多語語境下的漢語習得」 (Acquisition of Chinese: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會議將在英國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舉辦。會議目前正在徵稿中。
  • 應用二語習得學習英語中遇到問題的探討
    依據二語習得學習英語是不是一定要堅持「沉默期」原則。什麼是沉默期?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綜述
    學漢語的外國人往往把母語 中詞的用法加在漢語的詞上,從而造成詞語用法上的偏誤;④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語,在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使用場合等方面有差別。這些方面造成的偏誤,常常 使學習者說出的話不得體。這些偏誤是屬於詞語語用方面的。作者還分析了造成偏誤的原因,以上列舉的四種情況都是由於學生缺乏語言學知識和學習外語的經驗而 造成的,也可看作是偏誤產生的四種原因。
  • 新書推介:李梅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認知與習得,涉及漢語認知加工、漢語母語和漢語二語習得、少數民族多語習得等方面。曾主持或參加各類科研項目8項,目前主持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發表各類論文7篇,代表性成果有「基於語料庫統計的『音-形』激活概率及加工機制」「漢語音節鄰域結構對母語者聽覺語音加工的影響」「中高級韓國學習者口語產出中動賓搭配的自然度考察」等。
  • 北京大學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認知與習得」黌門對話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往往構成難以跨越的習得障礙。漢語中「無時有體」「流水句」「獨詞句」等特點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難題,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領域值得深度探究的重點。張輝教授介紹了事件相關電位(ERP)的基本知識與母語加工中所涉及的相關ERP指標,簡述了二語習得中的ERP發現,以此說明其在二語習得中的影響因素和制約瓶頸。
  • 王棟丨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與二語習得研究
    語言使用模式深刻影響語言習得、使用和演變過程,這些過程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同一複雜適應系統的不同面向。語言結構湧現於經驗、社會交往和認知機制的相互作用。本文擬從語言的社會交際性、基於使用的語法以及語法化演進揭示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內涵及其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
  • 學術講座|韓亞文、崔雅瓊:語言政策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界面研究
    講座提要為響應近年來語言政策學家對人們所處的物質現實關注的呼籲,我們借鑑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多語環境中的多層次跨學科框架,考察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方式如何受到來自微觀(個人),中觀(學校及家庭)和宏觀(國家)層面的影響;並根據達爾文和諾頓提出的語言投資模型,考察了身份認同、資本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 第六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會議手冊
    中國二語習得研究會將於2020年11月21日舉辦第六屆高端論壇,由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承辦。本次論壇旨在介紹國際二語習得研究前沿,從語言習得過程、學習者學能、外語課堂互動等方面探討不同方向的二語習得研究最新話題。本次論壇將採取線上論壇的方式,以「二語習得研究前沿方向」為主題,邀請代表各個方向的國內外一流學者講座,推進研究的創新融合。
  • 北外李晨:再談成年人學外語為什麼難以完全成功?
    袁老師首先談了兒童與成人語言發展的區別——所以,單純的遺漏不能被用來作為有關功能語類特徵不存在的依據。再通俗一點講,語法是能學會的。成人在應用外語時犯的各種語法錯誤,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掌握這些知識,而是在匹配方面遇到了困難,特別是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尤其如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袁老師認為,這將涉及二語習得理論中的「界面假設」。
  • 各位,二語習得,了解一下~
    我們知道小同學學語言快,那大一點的孩子就沒希望了嗎?我們知道家長喜歡所謂正宗的美音或英音,但是亞裔的外教就真的不好嗎?……我們這些零散的學問,其實都是一門學科的小分支,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Studies.
  •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起點拉多1957年《跨文化語言學》為標誌的對比分析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還包括:對語言習得過程和學習者語言特徵的研究
  • 語用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及新趨勢、新特點
    在該專題研討中,有學者指出,中國雖然是禮儀之邦,但不文明話語卻時常出現,漢語文化語境下的不禮貌現象還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漢語不禮貌在不同語境類型下存在不同的人際語用表現,如機構性語境、漢語作為第一或第二語言語境、漢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交互文化交際等,針對類似不同語境中出現的不禮貌表現,需要進行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包括漢語中的不禮貌策略、漢語中的不禮貌評價與理解問題、漢語中不禮貌的道德問題及情感問題等的系統研究
  • 新書推薦|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年11月內容簡介《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是筆者在其構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理論框架基礎上,吸收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界面理論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論體系「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對翻譯課堂教學的跨文化交際過程進行嘗試性探索。
  • 二語習得的三大著名假說,對英語啟蒙有什麼啟發?
    隨著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一書的流行,這一理論在爸爸媽媽群體中非常廣泛地為人所知。對二語習得的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一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教授,於20世紀70、80年代,先後提出了包含有五個假說的語言監控模式,發表了兩大專著:《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與他人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徑》一書,系統地介紹了二語習得理論。
  • 教學研究| 英語關係子句的習得研究
    眾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學生的中間語表現出普遍的發展順序和習得規律」(Larsen-Freeman,1991)。任何語言規則的習得都有一個確定的順序,這一順序不受學生的第一語言、年齡以及是否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等因素的影響。
  • 趙林森 冉永平:語用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及新趨勢、新特點
    在該專題研討中,有學者指出,中國雖然是禮儀之邦,但不文明話語卻時常出現,漢語文化語境下的不禮貌現象還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漢語不禮貌在不同語境類型下存在不同的人際語用表現,如機構性語境、漢語作為第一或第二語言語境、漢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交互文化交際等,針對類似不同語境中出現的不禮貌表現,需要進行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包括漢語中的不禮貌策略、漢語中的不禮貌評價與理解問題、漢語中不禮貌的道德問題及情感問題等的系統研究
  • 跨學科思路推進漢語詞認知與習得研究
    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語言認知研究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個部門,它涉及詞的認知與習得。詞的認知與習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從內涵和外延來了解語言中的詞。詞的心理詞典研究涉及語言學、心理學,但這兩門學科的知識在心理詞典中的應用是不平衡的。自20世紀60年代心理詞典研究出現,心理學理論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 英語關係子句的習得研究
    眾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學生的中間語表現出普遍的發展順序和習得規律」(Larsen-Freeman,1991)。任何語言規則的習得都有一個確定的順序,這一順序不受學生的第一語言、年齡以及是否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