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二語習得學習英語是不是一定要堅持「沉默期」原則。什麼是沉默期?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就像我們從小學中文,1歲前通常都不會開口說話,在爸爸媽媽及周圍人大量的語言引導和刺激下,才逐漸學會說簡單的字、詞,會叫「爸爸」、「媽媽」,最後才發展為說完整的句子。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樣如此,會經歷幾個月甚至1年不等的沉默期。
由克拉申的「習得與「學得」」的假說中,對「習得」和「學得」二語當中發揮的作用,可以知道,語言習得系統,即潛意識語言知識,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而語言學得系統,即有意識的語言知識,只是在第二語言運用時起監控或編輯作用。而這個階段有意識的跟讀或直接模仿輸出,大腦中必然形成與輸入連接不同的神經元連接網絡,可以看作一種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所以在入門期輸入階段,還是要堅持「沉默期」的原則,最多可以無意識的小聲跟讀,這樣才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形成。
入門期英語輸入以前,是否應該先學國際音標?我們先了解國際音標怎麼來的。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基於教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的,於1888年公布.最早的國際音標是根據斯威特制訂的的羅馬字母,但之後它又經過數次修正,其最後一次的版本是在1993年,並於1996年又更新一次,每次修改都刊登在《語音教師》上,2005年國際音標新增符號V代表唇齒彈音。可見音標是為了教學和研究需要而開發出來的,是對英語口語發音規律的總結和應用。
對於兒童來講,由於兒童的觀察和模仿能力極強,在足夠輸入的情況下,兒童可以自覺總結髮音規律,自動糾正發音,充分發揮習得的作用,所以兒童學習英語應該直接進入輸入(聽)的過程,不必學習國際音標。大部分成年人真正開始學習英語之前,已經接觸過英語,或多或少聽過一些英語的內容,已經擁有了部分經驗。在模仿兒童習得的過程中,會受到已有經驗的影響,建議了解國際音標,但不必專門練習,只要可以聽明白每音標發音不同就可以了。比如man和men的發音,了解音標更容易分辨兩者發音不同。
開始學習英語為什麼從「名詞+動詞「開始輸入?首先英語最簡單的句型之一是主謂結構,由簡單到複雜是學習的一般規律;其次輸入訓練中關鍵是語音與圖像在大腦中建立網絡連接,看看名詞和動詞分類可以明白原因。英語中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國家、地名、人名等首,字母大寫)、個體名詞(man、foot、hand等)、集體名詞(family、class、team等)、物質名詞(water、oil、map等)和抽象名詞(access、absence、beauty等)。動詞一般分為規則動詞(過去式加ed)、不規則動詞(過去式不是加ed的形式)、助動詞(be、do、have)、情態動詞(如can、may、will、must等)。其中個體名詞和規則動詞中的實意動詞用圖像可以清晰表達含義,這樣避免了圖像含義不清或者含義太多,大腦在建立語音與圖像網絡連接時含混不清。這也符合兒童習得語言的習慣,先從具體而明確的事物開始習得。
成人開始輸入前,需要聽老師講解簡單英語語法。英語對我們是一門外語,它與漢語的規則截然不同,了解其簡單的語法現象,有助於我們掌握詞彙含義。比如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在漢語中是沒有的,了解過英語語法,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它出現的意義。再如現在進行時和過去式的語法,在英語實際對話中,很少有時間詞彙,時間概念全靠交談當時環境來分辨,所以了解語法,才能清楚詞彙代表含義。對於英語語法,只要簡單了解就可以,不必深入研究其使用規則。兒童習得語法的順序是固定的,太多的學習對習得英語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