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二語習得理論,入門期主要是建立常用英語詞彙和聲音的神經網絡聯繫,學習的過程主要以名詞和動詞為主。名詞要建立實物與聲音的一對一對應關係,這個過程,學習者通過耳朵聽讀音,眼睛看四幅畫面來猜測聲音表達的含義,猜測的結果也許會出錯,但是猜測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大腦充分運轉,從而有利於建立大腦神經網絡有關聲音含義的圖片,所以猜測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動詞學習中,為建立有效的聲音含義場景,猜測肢體動作含義也是必要的。看到TPR或多媒體演示的簡單動作場景,即使理解錯了聲音含義也沒問題,不必特意去糾正,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通過肢體動作(動詞)逐漸聯繫簡單的實物(名詞),圖像會把兩者聯繫在一起展示,這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糾正原來的語音錯誤含義,因為我們的大腦有自動識別系統,這樣獲得的聲音含義才會成為程序性記憶,變成我們的語言能力。
入門期主要是建立聲音與詞彙的場景,所以這個階段儘量不說英語,如果要說,僅限小聲跟讀,不讀和寫英語文字。這樣我們的大腦可以專注於聲音,自動分析英語的發音規律。而且由於我們的母語漢語是表意文字,我們從小就擅長文字,所以讀和寫很容易讓我們不自覺地又回到翻譯法學習英語的老路。
入門期2000d個常用詞彙我們可以從現在初中英語課本單詞表找到,其中動名詞大約有一半,學習動名詞的過程不要太長,最好兩到三個月完成,即使有些詞彙的語音我們還不熟悉也沒關係,在今後提高期中通過簡單句子的輸入,大腦會自動分析識別,並加深印象成為程序性記憶。
TPRH或多媒體的製作中場景一定要簡單,不要太多的色彩或者太多的動作設計,以免給我們的眼睛過多的信息輸入,激活我們過多的神經網絡連接,造成主要信息淡化,不利於我們建立聲音含義與場景的一對一關係。動詞場景增加名詞實物時,一定要兩者聯繫簡單,而且名詞實物要少,最好一次加一個。
當1000左右動名詞詞彙完成輸入,也就是三個月左右,我們的學習進入提高期,即二語習得理論的輸入假設階段,這個階段我們要做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即聽英語句子,要建立整個句子的英語思維,那麼我們怎樣輸入呢?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目的:聽懂一段簡單句子,建立整句英語思維。簡單的含義在於句子必須從客觀語言開始,即句子的主體是客觀實物,而不是像I think或I hope這樣的主觀語言,句子中的動詞必須是含義動詞,如推拉等,句子必須符合邏輯,即有起始、動機、意義、結果的邏輯順序,通過因果關係連接,句子符合人的思維邏輯和概念認知過程,這樣效果才最好。
二、逐句傾聽簡單的語速慢的整段英語。一般一個概念要清晰闡述需要22--27個英語詞彙,太長意思重複囉嗦,太短意思表達不清晰。所以整段英語英語輸入以一個需要表達的含義,22—27個詞彙量為準。
三、後期可以按照簡單的規範,開始嘗試輸出英語。英語是以動詞為核心自然建立語法能力,所以嘗試輸出時,採用一個時態和一種具體行為的輸出,並且參照兒童習得語法的順序來輸出。
四、引入部分閱讀材料,作為輸出內容的補充,並且了解一點語法知識。語法知識最好是聽別人講的方法,主要了解英語現象和英語與中文的不同點,對於動詞變化和詞序變位等語法現象,只要做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可以,知道英語有哪些變化和變化後是什麼樣就行,不必深入,詞性和語態也不要分析解釋。
提高期學英語也要通過TP或多媒體來實現語音輸入,輸入注意事項和入門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