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申習得學得區別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他對「習得」和 「學得」的區分,以及對它們各自在習得者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現代科技能檢測到大腦在進行語言活動時的實時活動,並能對大腦各個區域內的活動進行科學量化分析。大腦皮層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兒童在青春期以前,大腦的左右半球都有發展言語功能的潛能,但隨著生理結構的發展,左半球逐漸佔據言語發展過程的主導作用,而右半球的語言發展潛能受到抑制。人們首先發育成熟的是感覺區和運動區,接著是視覺區,然後是聽覺區,最後發育成熟的是言語區,包括布羅卡區、韋尼克區、角回區等。普遍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學習外語,優勢是可以提高控制能力,不利影響是詞彙量減少,並且兒童學習外語的速度低於成年人。由於習得過程輸入需要,兒童學習外語對父母和家庭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我國外語教學是從小學開始,避開了3——6歲母語學習關鍵期。
第二語言習得是在原有言語系統之外的另一套語言習得系統。如果說母語是在無意識中通過日常活動獲得的,那麼第二語言就需要藉助右腦的優勢:利用空間想像和情感關聯,藉助於形象思維來幫助獲得進而熟練第二語言的應用。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完全可以模仿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在詞彙大量輸入的基礎上,做到第二語言內化。外部語言通過不同的神經通路(視神經、聽神經)以生物電脈衝的形式被攝入大腦皮層,分別進入視覺區、聽覺區,然後再傳之大腦皮層上與語言功能有關的各個分區。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輸入和解碼,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進入記憶。記憶是按意義單位進行存儲的,進入記憶的語言圖式大都是按一定規則組成的包含有完整意義的句子,即內化為內部語言。內部語言是語言學習者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大腦生理、心理結構、機制和素質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人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即布羅卡區。布羅卡區在2-4歲時開始快速發育,12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外語,大腦已無法把外語直接貯存在布羅卡區,而是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麼自如靈活了。這時當你再產生思維想表達的時候,不是直接從母語區反射出來,而是要繞到記憶區,然後在記憶區提取信息進行表達,也就是傳統的「英漢互譯」。這就涉及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指的是那些可以被明確的描述的記憶,如「昨天晚飯吃了什麼」這樣的關於經歷過的事情的情景記憶,以及「地球是圓的」這樣的關於知識的概念記憶。程序性記憶又稱技能記憶,記憶程序性知識,如怎樣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複雜的動作過程,既有多個動作間的序列聯繫,也包括在同一瞬間同時進行的動作間的橫向聯繫,這兩方面共同構成的複合體是無法用語言清楚表述的。所以入門期輸入訓練中,應儘量避免關注語法和詞彙構成,注意力放在讀音和圖片上,反覆練習,從而形成程序性記憶。
監控假說 ( The Monitor Hypothesis)監控假說與習得---學得區別假說密切相關,它體現了「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的內在關係。根據這個假設,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的作用各不相同。語言習得系統,即潛意識語言知識,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而語言學得系統,即有意識的語言知識,只是在第二語言運用時起監控或編輯作用。這種監控功能既可能在語言輸出(說、寫)前也可能在其後。但是,它能否發揮作用還得依賴於三個先決條件:1、有足夠的時間,即語言使用者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有效地選擇和運用語法規則;2、注意語言形式,即語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所用語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說,必須考慮語言的正確性;3、知道規則,即語言使用者必須具有所學語言的語法概念及語言規則知識。第二語言在入門期應該請老師先講解簡單語法知識,但只要了解就可以,不必做深入研究。在輸入過程中出現語法現象時,明白這是語法現象就可以。到提高期再有針對性學習簡單語法,增長期時需要深入學習語法。這樣學習者才會把精力集中在語言的內容,而不是形式。從而模仿兒童母語習得過程實現第二語言迅速內化。
輸入假說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專著論述他的這個假說。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於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 i + 1 的輸入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 ,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對於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2、既有趣又有關 ,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成人由於已有足夠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可理解輸入的範圍更廣,更容易做到既有趣又相關。但同時關注點太多,不容易專注於關鍵輸入內容。所以輸入時儘量選擇含義簡單明確的圖片。為實現可理解輸入,應從可數名詞和及物動詞組成簡單句開始,每次輸入以一個語法現象為最佳。語言學家克拉申研究還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就像我們從小學中文,1歲前通常都不會開口說話,在爸爸媽媽及周圍人大量的語言引導和刺激下,才逐漸學會說簡單的字、詞,會叫「爸爸」、「媽媽」,最後才發展為說完整的句子。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樣如此,會經歷幾個月甚至1年不等的沉默期。在語音輸入訓練時,儘量不開口,即使開口,也只小聲跟讀。這樣實現有效輸入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青春期之前的兒童輸入時,應根據兒童家庭環境和個人情況具體分析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