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概況

2021-02-19 世圖語言學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國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現在已經跨越了40餘年的歷史。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系統地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本質,其基本問題可歸納為四個方面:①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即關於學習者語言(learner language)的研究。②學習者是怎樣獲得第二語言的?即關於習得過程的研究。③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即關於第二語言學習者(language learner)自身的研究。④語言教學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即關於語言教學與語言習得關係的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總體框架涵蓋了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特徵研究(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 language)、學習者外部因素研究(learner external factors)、學習者內部習得機制研究(learner internal mechanisms)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研究(the language learner)四個方面。其主要目標首先是「描述」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描述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整體語言能力和各項具體語言技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第二是「解釋」第二語言習得現象,解釋第二語言是如何習得的,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習得第二語言,為什麼第二語言遵循其特有的規律而習得,哪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對第二語言的習得起著正面的促進作用或負面的阻礙作用,等等。

縱觀國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四個凸顯的特點:①兩個發展階段:早期「先研究後理論」的階段發展到目前的「以理論為導向的研究」階段。②研究重心的轉移:從描述型轉向解釋型。③研究方法的轉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成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主流。④多元化的理論支撐:從單學科支撐到多學科支撐。

國內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上升的趨勢(對外漢語教學界和英語教學界都有這種趨勢),但涵蓋面還不夠廣,存在語言變異性研究、語言的語用特徵研究、社會環境研究、語言輸入與互動的研究、認知過程的研究、交際策略的研究、語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個體差異因素的研究、學習者策略的研究等九個盲區(施家煒,2006)。儘管有些領域進入新世紀後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如認知過程的研究、一般個體差異因素的研究、學習者策略的研究等,但這些領域的研究仍相對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偏誤分析和母語遷移等有限的幾個方面,現在仍有餘溫。90年代中期以後,關於習得順序與發展過程的研究開始興起(尤其是發展過程研究),儘管現有的成果並不算很豐富,但足以表明它們已經成為新時期的發展熱點,實證研究的出現也基本以此為界。新世紀以後,學者們開始關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心理過程、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的研究。

從現有文獻看,漢語語法、漢字、語音、詞彙四個方面發展過程的研究呈現不均衡的發展態勢(施家煒,2006),其中語法發展過程的研究成果最豐富,而且開展最早,其研究勢頭也始終最為強勁。這方面的研究國內是進入9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其中呈現出兩個熱點:「了」的研究和「把」字句的研究。

孫德坤(1993)對外國留學生現代漢語「了·le」語法規則的習得過程進行了國內第一次個案跟蹤研究,尋求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時經歷的過程及影響該習得過程的因素。作者在兩個階段分別跟蹤了兩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學生L和W,研究發現:L先習得「了2」,約兩周後習得「了1」,此後出現了兩個「了」的衝突、混淆期;W則將「了」的使用限制在句末的單音節動詞與形容詞之後,表現出對「了」語法功能運用的窄化和成句作用的泛化現象,並在整個學期中常迴避「了」的使用,從而出現了不少偏誤。這篇文章在提出研究課題和縱向研究方法上都做了有益的嘗試,顯示出個案研究方法在這一領域中的作用和特色。孫德坤的研究拉開了「了」發展過程研究的序幕,之後,趙立江(1997),Shou-hsin Teng(1999),楊素英、黃月圓、孫德金(1999),餘又蘭(2000)等又先後對這一語法點的習得過程進行了不同角度和方法的研究,使「了」的研究成為語法習得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這些研究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孫德坤(1993)以個案研究為特色,而Shou-hsin Teng(1999),楊素英、黃月圓、孫德金(1999)等則均採用了基於語料庫的規模研究方法。其中前者以臺灣師範大學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為基礎,對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習得「了」的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結果顯示:「了2」較早為學習者習得;「了1」則要經過數年伴隨一定錯誤比率的學習過程才能被習得;幾乎沒有人試圖使用所謂的「雙了」結構。而現行的漢語教材並沒有以學生「了」的習得過程為依據編寫,有待改進。個案研究與語料庫研究的結合將會有助於我們更接近漢語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本質。

靳洪剛(1993)基於國外對主語突出語言和主題突出語言的區分,從語言類型普遍性角度考察「把」字句的習得過程,證明了母語為主題突出語言的學習者在習得主語突出語言時,會經歷「語法化」過程;反之則經歷「語用化」過程的假設。文章通過語法判斷測試、翻譯測試、故事陳述測試等方法,考察五種「把」字句的習得過程,指出「把」字句的習得過程就是一種語言「語用化」的過程,表明語言類型的普遍性對習得有一定的影響,且有助於預測第二語言習得的先後難易順序。該文以理論為導向、追求實證的研究路子是值得提倡的,而運用語言類型普遍性的理論觀點進行語言習得研究,也很好地體現了第二語言習得的語言學視角,顯示出漢語作為典型的主題突出語言而具備的特殊的研究價值。漢語的「把」字句也是語法習得研究的焦點之一。在本文之後,熊文新(1996),高小平(1999),餘文青(2000),崔永華(2003),高紅(2003),黃月圓、楊素英(2004),張武寧(2007)等也對這一特殊的漢語語法項目進行了研究。

除了「了」和「把」字句的習得研究外,代表性成果還有:

王建勤(1997)從「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中抽取了914條例句作為研究樣本,借鑑Gatbonton的擴散模式,第一次對母語背景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群體習得「不」和「沒」否定結構的全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王建勤(1999)通過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和/跟……不一樣」表差異否定結構及功能的過程(即簡單表述階段、分化階段和整合階段)的描述與分析,進一步探討了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簡化策略、外化過程的心理機制、語境認知與模板製作機制及策略取向等理論問題,對西方學者提出的觀點進行了檢驗和補充。李英(2004)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擴散理論,通過個案研究、小組研究,對留學生「不/沒+V」否定結構的使用情況進行考察,發現在語法測試中,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都會混合使用「不」和「沒」,但未出現「沒」的泛化,相反「不」具有一定的強勢地位;習得過程中,至少有兩種因素影響學習者對「不」和「沒」的選擇:時間詞、語塊熟悉度;學習者對「不/沒+V」否定結構的掌握程度與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並不完全是正相關的。

施家煒(2002)運用韓國留學生個案研究語料,尋求漢語語法發展過程的階段性特徵與發展趨勢。該文屬於廣義的發展過程研究,通過實證性研究,尋求到兩種較易操作、也較為科學客觀的衡量語言習得或語言發展程度的量化指標——平均句長和平均停頓次數。

國內語法發展過程研究近十幾年發展勢頭仍較為強勁,成果豐富。該領域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請見表1。

相關焦點

  •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起點拉多1957年《跨文化語言學》為標誌的對比分析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還包括:對語言習得過程和學習者語言特徵的研究
  • 第六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會議手冊
    第二語言習得是近年來國際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的分支,不斷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持續開拓研究疆界。中國二語習得研究會將於2020年11月21日舉辦第六屆高端論壇,由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承辦。本次論壇旨在介紹國際二語習得研究前沿,從語言習得過程、學習者學能、外語課堂互動等方面探討不同方向的二語習得研究最新話題。本次論壇將採取線上論壇的方式,以「二語習得研究前沿方向」為主題,邀請代表各個方向的國內外一流學者講座,推進研究的創新融合。
  • 理解第二語言習得 述評
    經過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快速發展,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在 20 世紀末成為獨立的學科,並繼續發展。在本章,作者指出自己「不僅介紹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現、理論、研究案例,也希望能發現未來存在的問題」。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逐漸認識到詞彙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開始對詞彙習得進行大量的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是從詞語的偏誤分析開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不再滿足於經驗式的總結,逐漸開始用科學的實證 方法,通過採取實驗設計來進行研究,這進一步促進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這種研究不僅豐富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理論,而且也引進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 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舉行
    2019年11月1日-2日,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第二場大會報告由寧波大學於善志教授主持。鹿士義帶來了題為「詞彙加工與習得研究的過程性視角」的報告,以已有的實證研究為基礎,從加工單元、伴隨性詞彙習得以及語義網絡的建立等方面對詞語加工與習得的過程性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 新書推介:李梅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
    因此,語言的搭配就是一套以搭配詞語為核心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逐漸豐富發展,可以稱之為搭配知識,搭配知識可以看成是詞彙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習得單個的搭配結構,更需要習得目的語中以搭配詞為核心的搭配知識體系,而在習得搭配知識的過程中,又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問題
    「心得君」近期想重新溫習一本二語習得的經典著作,也就是由知名語言學家Rod Ellis所著的《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文翻譯為《第二語言習得概論》,小編預計會陸續分享10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上外教版)
  • 第二語言習得與注意
    目前我們正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檢驗英語和西班牙語空間介詞的這些可能性。然而,現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可能性較其他的來說,發生的概率更大。開始學習時,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遷移會發生在所有的空間語言中呢?至於英語和西班牙語中的運動事件,有證據表明在L2 中的確發生了遷移。Talmy 指出語言以不同的方式整合運動事件(見Cadierno在本書中更為廣泛的討論)。
  • 第二語言習得 讀書筆記
    關於人腦是如何組織和歸納輸入的語言信息以及如何對它們進行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系列問題,「ACT認知模式」對此提供了極有啟發意義的理論研究。1983年,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 Anderson)在其《認知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中提出的思維適應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簡稱ACT),首次較全面地將語言習得放在認知科學的大框架裡進行研究,將語言習得機制看作是人類大腦整體認知體系的組成部分,對語言習得的認知本質和認知過程進行了獨到而深刻的闡述。
  •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60年代開始,有人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多種學科,慢慢發展出一門新的學科,叫「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很多想習得第二語言的人們,或者想讓孩子儘早掌握一門語言的家長們都問過小編語言習得機制好的學習方法。
  • 第二語言習得和學習
    可以想像得到這是現在很多中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英語、日語還是其他的語言,在缺少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了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先聽一首歌來感受一下語言的魅力(畢竟音樂也算第二語言呀)再進行第二語言的習得和學習吧!
  • 北京大學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認知與習得」黌門對話
    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承辦的北京大學2017年「黌門對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認知與習得」於2017年12月2日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舉行,10位在認知習得研究領域有創新性成果的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對話嘉賓。
  •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術語彙集
    Acquisition and error analysis習得與錯誤分析Acquisition of compounds複合詞的習得Acquisition of metaphor隱喻的習得Acronyms首字母縮略詞Activities verb活動動詞
  • 刊訊 | 《第二語言學習研究》第十輯目錄及摘要
    母語使用的功能包括管理交際任務、協商語言形式、建立人際關係及其他交際功能;母語使用受到任務、學習者二語水平、教師教學風格、學習者信念等因素的影響。最後從四個方面探討了未來研究發展趨勢,即進一步探索影響母語使用的因素、剖析母語使用與二語發展之間的關係、探討合作聽力和閱讀中的母語使用,以及從「多語轉向」視角考察母語使用。
  •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大綱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部分
    一、第二語言習得基本概念  1.   習得與學習  2.   外語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  3.   語言習得機制  4.   中介語  5.   普遍語法  6.   母語遷移  7.   化石化  8.   教師語言、外國人話語  9.
  • 教學研究| 英語關係子句的習得研究
    眾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學生的中間語表現出普遍的發展順序和習得規律」(Larsen-Freeman,1991)。任何語言規則的習得都有一個確定的順序,這一順序不受學生的第一語言、年齡以及是否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等因素的影響。
  • 看到K教授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而想到的
    今天看了一段比較老的視頻,「Stephen Krashen(以下簡稱「K教授」)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視頻網上有,大家可以搜一下。這是一段我聽了感覺找到理論基礎的視頻。我一直比較搖擺,以我初級英語水平,用看《小豬佩奇》的方式學英語,到底能否提高。
  • 英語關係子句的習得研究
    眾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學生的中間語表現出普遍的發展順序和習得規律」(Larsen-Freeman,1991)。任何語言規則的習得都有一個確定的順序,這一順序不受學生的第一語言、年齡以及是否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等因素的影響。
  • 《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專題: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
    今天我們將開設一個新的版塊,向大家介紹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知識。以下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1、「母語」與「目的語」對於學習者來說,母語與目的語是一對相關的概念。母語通常是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因而也稱作「本族語」。一般情況下,母語通常是兒童出生後最先接觸、習得的語言,但也有例外。
  •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隨著現代心理學對人類自身研究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心理不再是一個不可打開的「黑箱」,人腦學習機 制是可以作研究的;另一方面也促使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在教和學的研究上,從「教」偏向於「學」,從以往著重研究教學方法轉移到研究學習者的特徵和學習策略, 以及這些特徵和策略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可能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