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習得與注意

2021-02-19 世圖語言學

我們可以參照圖1 來闡述這些可能性以及英語和西班牙語中的高級和低級投射術語在權重方面的差別。就超幾何和幾何維度而言,我們知道sobre 和encima de 的表現像over 和above(over 和sobre 受雨水位置的影響要大於受雨傘位置的影響,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above和encima de)。然而,對於低級術語來說,儘管under 和below 在這些維度的權重上類似over 和above,但debajo de 和bajo 很大程度上並未受到幾何變量的影響,但二者在受超幾何變量的影響方面的表現都像over/sobre/under。所以如果(1)或(2)的確如此,那麼可接受性評定的模式應該只受一個單一維度的影響(即在此情形中的幾何或功能)。如果(3)或(4)的確如此,那麼兩類變量都會影響可接受性的評定。然而,如果存在從L1 到L2 的權重轉移,那麼我們應該發現debajo de 和bajo 的不同的幾何效應以及不同的功能效應[支持(4)]。

當然,也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基本誤差使得我們可以回答這些可能性。例如,如果L1 為西班牙語的言語者將英語作為L2 進行學習的話,那麼in 和on 可能是難點,因為en 涵蓋了英語中這兩個術語。因此,如果(2)或(4)的確是這樣,預計in 和on 可能會造成困惑。此外,當in 和on 用在了使用其他介詞更適合的空間關係時,可能會出現過度泛化。

目前我們正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檢驗英語和西班牙語空間介詞的這些可能性。然而,現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可能性較其他的來說,發生的概率更大。開始學習時,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遷移會發生在所有的空間語言中呢?

至於英語和西班牙語中的運動事件,有證據表明在L2 中的確發生了遷移。Talmy 指出語言以不同的方式整合運動事件(見Cadierno在本書中更為廣泛的討論)。有些語言,包括英語和大多數的印歐語,被稱為「衛星框架」語言(Talmy,1985)。這些語言使用主要動詞的附加成分來表達運動路徑(如,movement out of,into,on 等),如介詞(就英語而言)。其他語言,如西班牙語和朝鮮語(如上所述),被稱作「動詞框架」語言,它們用動詞自身表達運動路徑(這些語言中有一些語言,如朝鮮語,完全缺乏空間介詞)。所以語言劃分運動的方式涉及特定成分表達運動的程度的差異。這一差異使得許多作者能夠檢驗習得一門動詞框架或衛星框架語言是否會受L1 相同或不同類型的影響(Cadierno,2004,本書;Navarro & Nicoladis,2005),並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結果(參見Cadierno 在本書中的綜述)。在其他空間表達方面, 有大量的研究提供了許多跨語言間L1 向L2 遷移的證據( 如,Carroll,1997;Harley,1989;Ijaz,1986;Jarvis & Odlin,2000;Mukattash,1984;Pavesi,1987;Schumann,1986)。儘管這些研究在影響其直接比較的方式上方法各異,在某些情況下所得結論的信度與效度也不盡相同(參見Jarvis,2000;Odlin 在本書中的討論),但他們都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語言遷移(儘管不一定是概念遷移,參見Odlin,本書)。譬如,Jarvis & Odlin(2000)比較了芬蘭語和瑞典語母語者在將英語作為L2 時的表現。芬蘭語和瑞典語的空間語言在許多方面都不同。芬蘭語有15 個能產性的名詞格(nominal cases)(包括主格、賓格、屬格、部分格),它們被表達為名詞的黏著性後綴(agglutinative suffixes)及其修飾性形容詞;而瑞典語像英語一樣,名詞只有主格和屬格,再加上它們的代詞賓格。相較瑞典語和英語而言,芬蘭語也有一個複雜的主謂一致性系統。被試觀看一段無聲電影,然後寫下對影片的敘述。在相同的空間背景下,芬蘭語者和瑞典語者之間敘述時所採用的空間參照有一些差異。與L1 之間的差異,以及L1 和L2 之間的相似之處相一致,在L2 相同的情境下,芬蘭語者產出了與瑞典語者不同的空間介詞,而且在L2 中芬蘭語者比瑞典語者產出更多省略介詞的空間表達式。此外,芬蘭語者偏愛使用on,而瑞典語者則表現出偏愛使用in(這兩種用法在語法上都正確)的趨勢,這種偏愛與相同無聲電影中的L1 敘述控制的偏愛相匹配。所以Jarvis & Odlin 提供的空間術語的語言遷移證據與一些其他橫跨多種語言組合的研究所得的結論相一致(如,Caroll,1997;Harley,1989;Mukattash,1984;Pavesi,1987;Schumann,1986)。

總而言之,有一些初步的證據表明空間語言中的確發生了遷移,可是上面所做的更為細緻的預測又該如何呢?第一和第二語言學習文獻中的一個問題是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使用單一線索與多重線索的程度。有證據表明語言學習者對他們關注的參數是有選擇性的,至少在L2 習得的初始階段是這樣。譬如,人造語言(artificial language)的學習結果表明學習者往往每次只關注一個線索(如,MacWhinney,Pleh & Bates,1985;Bates & MacWhinney,1987;參見Ellis,2006 a 和2006 b 的討論)。與此相一致,Richards,Coventry & Clibbens(2004)在第一語言習得中發現,在描述L1 為英語的包含和支撐關係的場景時,兒童修改其空間描述時更多的是對定位控制改變的反應,而非幾何結構改變的反應。當然,這也不能由此推斷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習得L2 時關注於相同的線索。正如我們本章前面所介紹的,空間語言研究歷史表明,關注超幾何關係在支撐空間術語理解與產出方面的重要性一直是相對較新的進展。母語者也可能關注幾何關係,將其作為理解L2 中空間術語間學習區別的一條主要線索。迄今為止,只有Munnich(2000)提供了一些探討這一問題的數據。因此我們簡要概述其方法和主要研究結果。

Munnich(2000)對60 名將英語作為L2 學習的成年人進行了一系列等級評定和產出測試。他們一半是西班牙語母語者,另一半是朝鮮語母語者。基於習得的年齡,這些被試被進一步細分為三類——早期、中期與後期學習者。實施的測試(同時在英語母語者的控制組中進行)包括一個形態句法(morphosytax)任務(改編自Johnson &Newport,1989)和幾個兼作評定任務與產出任務的空間語言題目。實驗者給被試呈現出帶有需要評定句子的圖片或沒有句子的圖片,其中空間術語可以自由地產出。這些空間材料比以往研究中的材料更為細緻,Munnich(2000)比較了在幾何與超幾何對比中不同材料的表現,並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主要實驗結果為在涉及功能的材料中發現了習得的年齡效應,而在涉及幾何的材料中未發現這種效應。從這些數據中,Munnich 提出「……對於那些與極少或沒有所需的功能信息相比,即使是成年的英語學習者看來也能達到與母語者一樣的表現」(133 頁)。這是第一個證據表明與空間術語的第一語言習得相反,超幾何關係對於L2 為英語的西班牙語者和朝鮮語者而言都是有困難的。

進一步的問題涉及L2 是否有效地將L1 的詞彙項目合併為一個單一的範疇,或L2 是否比L1 中所做的區分需要更細緻的鑑別力。在西班牙語中,從L1 的en 轉換為L2 為英語的in 和on 的任務,需要在共有動態—運動規則(定位控制)而幾何規則不同的包含與支撐關係之間做出區分。對於學習L2 為西班牙語的英語母語者而言,en可以用於in 和on 的任何一種用法。因此,可以認為從一個單一詞彙範疇轉換為多個詞彙範疇比相反的情況要困難,這一觀點與第二語言習得文獻中早先的主張相一致(如Stockwell,Brown & Martin,1965;又見 Cadierno,本書)。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從二語習得文獻的現有數據中,我們可能會認為學習者在習得L2 為西班牙語或英語介詞時會關注最小的線索(minimal cues),幾何的或超幾何的;而只有在更晚的習得中,才會對功能幾何框架的各成分間相互的細微作用變得敏感。來自Munnich(2000)的初始數據表明L2 中的超幾何變量可能在後期的習得中受到關注,而且空間語言的這一方面尤其難以掌握。

相關焦點

  • 理解第二語言習得 述評
    作者認為雖然第一語言的學習經歷大致相同(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 Genie),但之後的第二語言的學習經歷就各不相同了。為了研究人們在習得第一語言之後如何獲得第二語言或更多的語言,本書在第一章先闡述了第二語言習得的概念。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歷史非常短,20 世紀 60 年代,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可以說是從「語言教學、語言學、兒童語言習得和心理學領域」借用的。
  • 第二語言習得和學習
    可以想像得到這是現在很多中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英語、日語還是其他的語言,在缺少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了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先聽一首歌來感受一下語言的魅力(畢竟音樂也算第二語言呀)再進行第二語言的習得和學習吧!
  •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問題
    「語言學心得」第 39 篇今天的主題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問題
  • 第二語言習得 讀書筆記
    關於人腦是如何組織和歸納輸入的語言信息以及如何對它們進行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系列問題,「ACT認知模式」對此提供了極有啟發意義的理論研究。1983年,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 Anderson)在其《認知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中提出的思維適應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簡稱ACT),首次較全面地將語言習得放在認知科學的大框架裡進行研究,將語言習得機制看作是人類大腦整體認知體系的組成部分,對語言習得的認知本質和認知過程進行了獨到而深刻的闡述。
  •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起點拉多1957年《跨文化語言學》為標誌的對比分析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還包括:對語言習得過程和學習者語言特徵的研究
  • 國內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概況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國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現在已經跨越了40餘年的歷史。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系統地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本質,其基本問題可歸納為四個方面:①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即關於學習者語言(learner language)的研究。②學習者是怎樣獲得第二語言的?即關於習得過程的研究。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綜述
    詞彙習得是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課題。詞彙的習得伴隨著整個語言習得過程,也是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主要障礙之一。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研究發現, 詞彙偏誤比語法偏誤更多更嚴重。有的研究者認為, 要做到簡單、明白、流利地傳達信息, 詞彙準確比語法正確更加重要。
  •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很多想習得第二語言的人們,或者想讓孩子儘早掌握一門語言的家長們都問過小編語言習得機制好的學習方法。儘管很多老師可以帶他入門,但是家長對語言學習的態度,孩子面臨的壓力,他對這種語言的心態,都會影響到他習得的效果。
  • It's ok not to be ok ——兒童的第二語言習得與沉默期
    首先我們要了解兒童是如何掌握一種新的語言——兒童在2 - 5歲時習得母語或第一語言。有些學生比其他人更快或更慢,但他們最終會獲得正常的語言技能。輸入指的是第二語言的外部刺激,比如通過課堂,書本或者網絡各種方式被動地接受第二語言知識的學習;加工指的是學生所附加的意義及其記憶方式,比如針對性的練習,對語言知識點的背誦記憶;輸出指的是學生使用新語言的能力。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著眼於第二語言習得的「預生產」,即「沉默階段」和語言使用的輸入階段。
  • 《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專題: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
    今天我們將開設一個新的版塊,向大家介紹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知識。以下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1、「母語」與「目的語」對於學習者來說,母語與目的語是一對相關的概念。母語通常是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因而也稱作「本族語」。一般情況下,母語通常是兒童出生後最先接觸、習得的語言,但也有例外。
  • 看到K教授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而想到的
    今天看了一段比較老的視頻,「Stephen Krashen(以下簡稱「K教授」)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視頻網上有,大家可以搜一下。這是一段我聽了感覺找到理論基礎的視頻。我一直比較搖擺,以我初級英語水平,用看《小豬佩奇》的方式學英語,到底能否提高。
  • 北京大學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認知與習得」黌門對話
    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承辦的北京大學2017年「黌門對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認知與習得」於2017年12月2日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舉行,10位在認知習得研究領域有創新性成果的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對話嘉賓。
  •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大綱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部分
    一、第二語言習得基本概念  1.   習得與學習  2.   外語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  3.   語言習得機制  4.   中介語  5.   普遍語法  6.   母語遷移  7.   化石化  8.   教師語言、外國人話語  9.
  • 英語習得社,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踐行者,歡迎你的加入
    教學理念我們工作室,基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致力於改變傳統的應試英語學習方式,讓科學的英語學習方法流行起來。我們堅信,英語學習的目的並不是應試,而是掌握一種和世界交流的媒介。因此,如何能讓英語學習者,通過科學的培訓相對快速地掌握英語聽說能力,將是我們的課程價值所在。
  • 新書推介:李梅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搭配知識習得機制研究
    因此,語言的搭配就是一套以搭配詞語為核心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逐漸豐富發展,可以稱之為搭配知識,搭配知識可以看成是詞彙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習得單個的搭配結構,更需要習得目的語中以搭配詞為核心的搭配知識體系,而在習得搭配知識的過程中,又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第六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會議手冊
    第六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會議手冊  主辦方:中國二語習得研究會承辦方: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020年11月21日 論壇簡介        第二語言習得是近年來國際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的分支,不斷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持續開拓研究疆界。
  • 克拉申的理論啟示: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人類的話語融合在自然的各種聲音中,而人可以從眾多聲音中注意到特徵的言語聲音,就是長期刺激和反應的結果。 第二種觀點認為學習者是「巨大的引發劑」,輸入信息起到「板機」的作用,用來觸發學習者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引發劑」是習得關鍵。
  • 如何讓孩子在啟蒙期學習第二語言?不妨看看教育界的二語習得理論
    如何在孩子幼年時期學習第二語言?不妨看看教育家界的二語習得理論01 不同的父母,為孩子一樣的操心前些天,有朋友帶孩子來家裡做客。很久沒見面了,所以我們就各種聊家常聊各種所見所聞家庭瑣事,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都表示孩子的學習要從小抓起,但是對於性格,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習,尤其是最普遍的英語時,朋友顯得有心無力。
  • 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舉行
    2019年11月1日-2日,北大人文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高端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目前二語ERP句法研究對漢語作為二語的理論探究、設計方法及語言教學有什麼啟示?羅齊亞通過實證研究,考察了漢語作為外語的詞彙學習策略與詞彙量之間的關係,發現學習者不常採用多樣性的學習策略,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在詞彙量上有著顯著差異。第二場大會報告由寧波大學於善志教授主持。
  • 【中文聯盟-精品課程】第二語言習得及漢語教學方法
    課程包括第二語言習得基本理論、對外漢語教學原則及基本方法、漢語各要素教學:語音、詞彙、語法、漢字的教學特點、原則及方法、語言技能教學:聽說讀寫的教學特點、原則及方法。本課程共包括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