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間食糧》
作者: (法) 紀德
《人間食糧》裡紀德化身為一個以欲望為導向的自由人,他體驗了一切能夠體驗的生活,並將這種生活以勸導的方式講述給他自己所創造的虛擬角色。然而,我明白,他真正的灌輸對象是站在那虛擬角色背後的你與我。
就像一個老人坐在你面前,將生活的真諦向你娓娓道來。零零散散,毫無邏輯性可言,有對話、有景物描寫,還有詩歌,看起來像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但快樂不也是這樣嗎?沒有規律可行,沒有具體的公式告訴你,這個加這個你就會獲得快樂。快樂是不可捉摸的。
紀德在尾聲部分強調,丟掉這本書吧,不要去追隨,不要去刻意模仿,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生活中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別人是教不了你的。你不會因為某本書或者某場講座和電影,你就學到了幸福的秘訣。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其餘的一切都是虛的。
每個人真正的食糧只有一個,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認真地活著。
2.
《大問題》
作者: [美] 羅伯特·所羅門
非常經典的哲學入門書,相比之哲學史類的入門書籍,《大問題》更能明確的告訴我們哲學能解決哪些問題,哲學是什麼。
哲學的基本問題:「生活的意義,上帝,實在,真理,自我,自由,道德,正義,美」。哲學沒辦法告訴你這些問題的答案,它只是為你指明了找到答案的路徑。一切困惑著你的問題,也都一樣困惑著其他人,他們是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是尼採,黑格爾,海德哲基爾,但是他們的答案仍不是終極答案。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思考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因為我們都需要一種眼光,一種概念框架來賦予事實和事物以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值得過。」
「哲學都是艱苦的思索,想像是它的伴侶而不是替代品。」
3.
《何為良好生活》
作者: 陳嘉映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落點在於「本心」,依本心而前行,是為良好生活。
此書中,作者未給出答案,只是就著「良好生活」來評析我們的日常觀念,這也是這本書的討喜之處,雖然闡述的是倫理學,但沒有那種學術的精緻僵硬,而是深入淺出,由著我們的日常觀念來闡發大義。
在六個主題的統攝下,作者探討了倫理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功效論和道義論的區別,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性善性惡論,樂與善好的概念,個殊性和普遍性的關係等等。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出發,時而閃現不少新的創見,例如人從典範身上學習,權威中權力和威望的分離現象愈演愈烈;實踐傳統的衰落與意義流失關係密切;打破隔絕狀態克服相對主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