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2021-01-09 雲水樵音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8篇(第二十二章)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能量,博大包容;經藏,是高度凝練的精髓,通透玲瓏。

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終成空,回到本來清淨的狀態,忘卻煩惱。

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

看淡,隨緣,歸零,不與隨身所應自然事物較真時,也就是隨緣放下的,不持盈,不揣銳。

樵夫解經,說是分享,實為學習,能在評論區得到各種不一樣的見解,發現自己理解的不足之處,才是最樂趣的事情……

人生,無所事事或無聊至極之時,總要找點感興趣的事情,來度過自己……

以下所解都是未做功課一時即興言語(餘閒有限),若有偏差或不合,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0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自然事物各得其性,所以才各有不同。

就好比蜿蜒曲折的道路,才是順其自然的圓滿行程;風霜雨雪的環境,才是茁壯成長的機緣;坑窪之處,才有水源的蓄積;凋零的草木,又會復甦成長;少私寡慾,自與道合真;想得太多,為自尋煩惱。

所以古聖先賢,都是以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作為修心養性的典範啊!

0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再固執己見,看淡隨緣,也就豁然開朗了;不再自以為是,理解包容,也就光彩奪目起來;不再自輕自賤,坦然從容,也就能有所成就開來;不再自我束縛,舒適自然,也就能長久堅持下去了。

所以啊,自個若不去與他人爭論計較,他人也就自然不會與己爭吵糾纏啊!

修行只是修自己,一切只在內求,不在外求!不斷修正完善自己而已。

03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聖先賢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難道是空洞無物的虛言嗎?

俗云:古人之言誠不欺也!

唯有誠其心正其義,境至自明,也就慢慢知悉其個中緣由了:人若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曲者,個人理解,順也,隨也,和也,暢也,與自然事物和諧也!

古經文語義通透,各人理解各有不同,略作參考即是,難免偏差,應以多讀原經文為準。

《道德經》這幾個章節,似乎都是只在內求的精髓,如前面兩章的貴食母,孔(細微)德之容,到本章的曲則全,都是在自個的心性上做活計下功夫。

讀解經文,有時知道並不等於懂得,只是道理簡單易知罷了而已。

古聖先賢所言,有自身修為境界為基,如我常人所解,縱是所得一二皮毛,一樣難免謬以千裡,因此只作閒暇之餘參考用途探討。

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還是要多讀原經文,不斷摸索、領悟、探討、修正……

拋磚引玉,集思廣益,應才是我們日常學習的需求和目的吧?

您又怎麼看呢?

我有一支筆,

試為解經藏;

言有未合處,

歡迎指偏差。

——關注樵夫,為您分享更多經藏個解!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覺悟本來真實面目!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20篇(第二十四章)AI資訊時代就像一面稜門境,智慧機器人每天會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日常行為和習慣,自動推薦和分發信息內容到我們的眼前,剛開始不習慣的時候,還總以為有人能夠對我們心靈感應了如指掌,慢慢習慣了也就平常了,得失心一息,妄想疑懼自然無……這個AI智慧機器人
  • 道德經: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不爭之德配天地
    《道德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謀劃。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滿足所有人的好惡,難於登天。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不要強迫自己幹自己不喜歡的事,自己看不清楚的道,況且修道是想不清楚了,你分辨不出來是邏輯的理性思維還是文字遊戲,算了吧,不必難為自己。言歸正傳,書接上回,正兒八經回答一下。首先就是哲學三連問:我是誰,哪裡來,哪裡去。
  • 不爭是一種境界,你的一切都和諧了
    和諧平安的社會,是一個人人都願意承擔的社會。否則,我們都會在危險、恐懼中苟活。所以,和諧是人類生命的根底,能不爭不鬥,就不要爭鬥!不爭,是一種大道境界,更是一種快樂和幸福的象徵。這樣的和諧力量,能讓人體70%的病症不治而愈。自己就是一切的源頭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輻射快樂、幸福、和諧,我們就會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切的源頭,無限的力量與我同在。
  • 【聖安宮】《道德經》第一章
    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採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也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朗讀者系列|《道德經》全文-粵語版
    《道德經》全文:粵語朗誦版32:22來自範叔說詠春與洪拳今日溫故而知新,通篇讀一遍《道德經》,從經典之中汲取智慧。自己最喜歡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自己所修行的武道,是參悟「虎鶴」二形,所編排而成的「虎鶴雙形」。虎屬陽,陽剛至極,卻不失柔弱的一面,雖山中為王,卻不肆意恃強凌弱,濫殺獵食,違天道之行。
  • 道德經解讀
    ,由於驚嚇過度,不知道如何擺脫眼前的恐怖,思索之下想到了道德經,起初我還看不懂,幸運的是神靈慈悲,我也學習了一些章節,回國之後一直想找個好師傅學習,但是卻未能如願,反而生活陷入了尷尬的處境之中,同時我也很感慨,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鏡頭,不是貧僧,就是貧道,近代以來由於國運落後,戰爭很多因素,已經不在重視過去的傳統,而是持有批判的傾向性,閱讀這些神學、哲學範疇的書籍,一思一念都很重要。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1,人與自我的關係有人衣食無憂,有人勞碌一生,有人心事重重,有人無憂無慮,其實不管是出於那種情況,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缺少自我認識,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
  •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我們學習的不是丁元英,而是成為最好的自己,究竟法門只有一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挖掘我們本身的潛能,給自己的人生意義賦能,看能不能改變這個社會一點點,改變從自己開始,從心開始。道可、道非、恆道。
  • 《金剛經》和《道德經》的同一性,如何指導我們更積極的人生
    印象深的是兩本:一本是《水滸傳》,共三冊;一本書是《道德經》。說來讀《道德經》,本來沒有在計劃之列。同客棧裡有個信道的大哥,正在修辟穀,我全程見證了他兩個多星期不吃飯的過程,由此對修行的人,添了一份大敬佩。
  • 感悟《道德經》
    人是萬物之靈,為「道」所生,人的先天本性,就是「道」性,本身有「道」,但是人出生後,就不太符合「道」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往往會有私心欲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欲望所遮蔽,不能與「道」相應。主觀意識裡總有自我的一些不自然與客觀道不相符合。怎麼辦呢?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私心妄欲,使人符合自然之道,即人心退位,道性當家。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談到夫妻相處,它說「以天下之至柔,騁天下之至堅」,懂得「智慧式示弱」,小事上不爭輸贏,兩口子能和睦得多;講到孩子教育,它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學會「榜樣教育」,與其一味管教,不如做孩子的榜樣;聊起人生活法,它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浮躁的當下,學會「遠離垃圾快樂」,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在黃明哲教授看來,這些都是經世致用的道理,字字珠璣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白巖松:我曾可以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的話讓我放棄了如今的社會,要說我們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錢!好像我們住在了被金錢圍繞的牢籠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白巖松在《道德經》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天道」就是宇宙之規律,「地道」就是地球的自然規律,「人道」就是人類社會之規律。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我還談到了我的理想之一,就是影響一些喜歡修行的青年學子,希望他們能通過自己的修證體驗來理解、悟解、證解、行解中華文化,最後落在一種「得其大本」的行動上。因為這次會面,我和子寧的交往就加深了,子寧還幫助我校訂過《訪道記》、《修學札偈》等書稿,也多次見面談論修行以及體驗,子寧也真正做功夫了,頗有證悟,對很多大根大本的問題已經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