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2020-12-20 小品歡樂人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事。人為什麼會煩惱,人類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這3種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

《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

1,人與自我的關係

有人衣食無憂,有人勞碌一生,有人心事重重,有人無憂無慮,其實不管是出於那種情況,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缺少自我認識,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認識自己才算上真正的聰明。

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難,通常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想不到自己的,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則需要有以一顆謙遜、自知的心,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人才能真正成長。

一個人有了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才能做到言不我欺,不論順境逆境、圓缺福禍,都能夠理解別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處順逆,善對名利,安心為本。這些才是處理好人與自我關係的關鍵。

2,人與他人的關係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避免不了與他人的相處,而現在很多人遇到人際關係問題、而一個人想要過得愉快,就要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在人與他人關係的處理上,我們可以借鑑《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第八章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在與他人相處時,應做到像水一樣,知足不爭,柔弱謙下,誠信不欺,以一個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從而達到人我和諧的理想境界

3,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這個大時代的發展下,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會讓人產生一些焦慮的情緒,這也映射出這些人對於在社會上如何立足、生存、發展,充滿了壓力和困惑。

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也要順從自然之道,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這是我們在處理人與社會關係時所應當秉承的觀點。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

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繪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

相關焦點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論述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包容厚德、大小國家互相謙讓,不以兵強徵服天下等理念為人類跳出衝突、戰爭的怪圈,走向和諧之路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精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項基本原則的思想內涵都能在兩千多年前老子所著《道德經》中找到源頭。
  • 《道德經》:顛覆所有既定思想體系的千古奇書,開拓無限可能
    那麼這一部書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又對整個人類文明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至於能夠享有如此崇高的讚譽。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應該可以這樣說:《道德經》顛覆了古代所有既定思想體系,講的就是無限可能。《道德經》的神奇,在於它獨有的逆向思維在仔細剖析這部書之前,其實首先應該了解此書的本質,看一看其中究竟都講了些什麼。首先書中所說的道德,與我們今天談論的道德並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因為如今所說的道德是兩個字連在一起的名詞,而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則是兩個分開的概念,而且包含的範圍更加廣泛。
  • 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你的人際關係
    1.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2.只有認為我是有價值的時候,人才會擁有勇氣。3.憤怒,是一種拉遠兩個人關係的感情。憤怒,是為了促使他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製造出來的情緒。7.只是,我認為一顆純粹的心應該一直都要做夢。
  • 《道德經》早已揭秘恐龍滅絕的原因,或許人類的滅絕也會在此?
    壹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生態環境,就會導致天氣狀況的改變,天氣狀況改變了就會影響到地球的運行規律,地球運行規律一旦有所改變,人類和大部分生物將面臨著滅亡!這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給我們的提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這個「道」產生的。這個「道」,即是萬物之宗,又是萬物之始,更是萬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並溶於自然,同時,又必須在自然給予的條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發展。這是道教生態學在理解人和自然關係上的基本思想。
  • 《道德經》:人生承受的所有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圓滿
    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德經》。這不僅因為,它是暢銷兩千年的「古代奇書」,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僅僅5126個字,可研究它的書籍少說也有5000萬字。還一路暢銷到國外,據說德國每3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擁有它。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處理不好這3種關係,很難活得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長,幸福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人總是處在關係中,家庭關係,親密關係,甚至連和自己的關係都在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能量。而很多人覺得不幸福,無非是處理不好這三種關係,一旦處理不好關係,人就會產生負能量。
  • 《易經》和《道德經》的特殊關係
    導語:《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再來說說《道德經》方面,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說的都是《易經》的卦。
  • 《道德經》:情緒管理不好,經常會被人利用!
    《道德經》告訴我們:上等智慧的人一生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改善自己的觀念;中等智慧的人不太重視觀念對於情緒的決定性影響,所以對於改善自己的觀念就不是很用心;一般人認為情緒這個東西捉摸不定,心情莫名其妙就時好時壞,好像跟人的觀念沒什麼關係,所以經常會反問:如果一個人被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頓,他的心情能好嗎?
  • 《道德經》裡這個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連《易經》都解釋錯了
    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兩下兩篇,上篇講「天之道」,討論的就是誕生這個宇宙世界的本體和本源,她有什麼特徵和規律;下篇講「人之道」,說的是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人生於天地之間,所以人道必須符合天道,就像每個人都有國籍、都有自己的親族和身份,這樣才能證明你的存在一樣。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
  • 31個道德經實用人際關係策略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 我們都追求完美,卻不知不完美才是完美:老子《道德經》智慧
    《道德經》第二章前言我們常談追求完美,好像無可厚非,正因為,眾人皆以完美為美,於是讓大家都走上了追求之路,永不停歇。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拼死拼活,到頭來,卻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回頭看,這個追求完美,真是害人不淺。
  • 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讀一讀千古智慧第一書《道德經》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
  • 黃明哲道德經完整版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德經》。這不僅因為,它是暢銷兩千年的「古代奇書」,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僅僅5126個字,可研究它的書籍少說也有5000萬字。還一路暢銷到國外,據說德國每3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擁有它。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俗世中的人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大多都犯了這樣一個相同的錯誤,把希望寄託於外在物質的滿足之上,失了平常心,最後不但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還平添了很多煩惱。其實平常心就是「道」,不起心、不動念便是「道」,它就存在於平凡的世界中。
  • 人類能造出有道德的機器人嗎?
    問:什麼是人工智慧的「道德」?    艾倫:人工智慧的「道德」,或者說「道德機器」「機器道德」,有很多不同的含義。我將這些含義歸為3種。第一種含義中,機器應具有與人類完全相同的道德能力。第二種含義中,機器不用完全具備人類的能力,但它們對道德相關的事實應該具有敏感性,並且能依據事實進行自主決策。第三種含義則是說,機器設計者會在最低層面上考慮機器的道德,但是並沒有賦予機器人關注道德事實並做出決策的能力。    就目前而言,第一種含義所設想的機器仍是一個科學幻想。
  • 為什麼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勇氣心理學教你妥善處理
    第三、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為他人做出貢獻,認真的「活在當下」,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幸福。本文著重剖析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以及如何妥善處理與解決具體的3個人際關係。一、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具體指的是哪3個關係?
  • 《道德經》這3個字,寫盡了人的一生!
    文/飛魚《道德經》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運的哲理,人生歷盡三個字,靜動相兼萬物生,無有相生無生有,常變相適能包容。讀懂下面三個字,便懂得了人生的意義。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保持和子女的一個距離,沒事的時候,就別去幹涉子女的生活,因為子女長大之後,也會有自己的小世界生活圈子,而作為父母,跟子女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要是想他們了,就給他們送去一碗湯,平時就不打擾他們的生活,然後自己在家裡過自己的生活,這才是一靜一動,以靜制動,不僅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最明智的選擇。靜,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