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事。人為什麼會煩惱,人類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這3種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
《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
1,人與自我的關係
有人衣食無憂,有人勞碌一生,有人心事重重,有人無憂無慮,其實不管是出於那種情況,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缺少自我認識,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認識自己才算上真正的聰明。
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難,通常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想不到自己的,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則需要有以一顆謙遜、自知的心,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人才能真正成長。
一個人有了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才能做到言不我欺,不論順境逆境、圓缺福禍,都能夠理解別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處順逆,善對名利,安心為本。這些才是處理好人與自我關係的關鍵。
2,人與他人的關係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避免不了與他人的相處,而現在很多人遇到人際關係問題、而一個人想要過得愉快,就要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在人與他人關係的處理上,我們可以借鑑《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第八章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在與他人相處時,應做到像水一樣,知足不爭,柔弱謙下,誠信不欺,以一個善良的心對待別人,從而達到人我和諧的理想境界。
3,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這個大時代的發展下,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會讓人產生一些焦慮的情緒,這也映射出這些人對於在社會上如何立足、生存、發展,充滿了壓力和困惑。
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也要順從自然之道,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這是我們在處理人與社會關係時所應當秉承的觀點。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
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繪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