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這個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連《易經》都解釋錯了

2020-12-13 符號帝國

近現代很多西方人子嘲笑中國沒有哲學,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家。這話其實也不冤枉,因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幾部經典四書五經,講的幾乎全是人倫道德的東西,沒有自然科學,沒有仰望星空。雖然也有天文曆法,但都是服務於君王的,還是用來解釋社會現象人間百態的。

什麼是哲學?哲學是形而上之學,是漂浮在油鹽醬醋之上,研究事物概念和本源的學問。而我們狗血、一地雞毛的日常都是具體的、肉眼可見的、能嗅得到銅臭味的「形而下」。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統統都是儒家的學說,涉及到君王治理、個人修養成長、人倫道德等。生活現象中的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純理性的哲思。

《詩經》是文藝作品,主要是民歌形式,有描寫殘酷戰爭的,有敘述悽美愛情的,還有自然風光、日常生活等等。

《春秋》是孔子編撰的,目的就是在歷史故事中夾雜自己的私貨,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主張。

《尚書》是以神話傳說居多,是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五帝本紀》的主要參考資料。

《禮記》更不用說,是周代主要是西周的治國秩序,後來只剩下一些禮儀性的東西。孔子視其為珍寶,一生致力於「克己復禮」恢復周禮。

《周易》的情形與古代天文學類似,看似理論水平很高,也涉及到很多天體運行、自然現象,但是那不是對物質本源的探討和定義,而是對大自然各種現象的歸類,從而將它們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對應起來,天文和自然現象都只是工具,而不是本體,都是為了用來解釋「人文」。

如果非要在中國古代找到一個哲學家,那就只有一個人稱得上華夏的先哲。他就是老子

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兩下兩篇,上篇講「天之道」,討論的就是誕生這個宇宙世界的本體和本源,她有什麼特徵和規律;下篇講「人之道」,說的是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人生於天地之間,所以人道必須符合天道,就像每個人都有國籍、都有自己的親族和身份,這樣才能證明你的存在一樣。

天道是人道的邊界,她限定了人所能活動的範圍和規則,如果企圖越過天道、脫離天道,那就是自取滅亡。所以所謂的「人定勝天」只是一個狂妄的念想,根本不會實現,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就像身為地球人,你不可能脫離地面一樣,即使短暫的離開,終究還是要回來,除非你變異成外星人,才能適應地外太空的環境,才有可能在外太空生存。

如果人類要移民外星球,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自然的進化,讓自己的基因能夠適應外星球的自然環境;還有一種就是在外太空尋找和地球環境一樣至少接近的天體,要麼是人造一個這樣的環境。相比之下,從目前的情況了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老子把世界的本源稱為「道」,他認為是道孕育了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是道支配著一切的運轉。

那麼「道」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如果你看過甲骨文和金文就會發現,「道」這個字就指的是「大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真正的抽象的「道」的本體不可道,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強字之曰道」,勉強用「道」這個字來代表。

最早的大道在哪裡呢?它就是我國最早的直道——周道

西周建立之後,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境內),為了便於統治,它的很多機構和軍事力量還得安札在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境)。為了方便兩地奔波往來,於是在兩都之間修建了一條寬敞筆直的大道——周道。

老子是東周末期人士,擔任過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長期生活在陪都洛邑。他為了闡釋自己學說中宇宙本體這個概念,就借用了一個人間的具體形象——周道來形容它。

因為天道通體無形,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你無法用平常的語言來描述它,只好暫且借用「道」這個字來表示,否則你就寸步難行,根本無從展開自己的學說。一切的哲學其實都面臨這個問題。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一開篇就發出感概:道可道,非常道。對此,《易經》中也有一句描述「一陰一陽之謂道」。對於這句話,或許是因為角度不同,或許是處於不同的論述目的,如果僅僅站在《道德經》的立場上來講,這句話的解釋是錯的。

因為「道」是世界的本原,他是完整的整體,而「一陰一陽」就已經分出了陰陽,等於說是「道」的分化,是她的次一級的分形。如果要說明陰陽與道體的關係,相當於道是陰陽「之母」,道是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就是兩儀。

道生一,一就是無極;一生二,二就是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就是陰陽互動,產生關係,就像兩性發生關係,才會生出萬物來。

老子接著說,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名稱、定義是可以表達的,但是不能用平常的語言。就像我們看哲學著作,每個字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就不知所云。因為它雖然用的是平常的字眼,表達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道也可以叫做「無」,相當於佛家所講的「空」,她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無」是萬物的本初和誕生世界的東西。

「有,名萬物之母」怎麼理解呢?「有」就相當於《易經》中所說的「太極」,她是萬物發動、生命誕生最原始的那一股動力,沒有她宇宙就不會生發。

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講,正是因為有了「有」,事物有了各自的命名和定義,它們才算是在人類的大腦和文化符號系統裡誕生了,所以說她是萬物之母。

舉個例子。人們要認識一個事物,首先得從他的名稱和定義開始,如果連概念都沒有,你又怎麼去描述它,怎麼和別人交流?所以你腦海中沒有的事物,就等於不存在,因為它無法進入你的世界。

關於世界的本源問題,人類已經爭論了幾千年,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認為世界誕生於「理念」,佛家學說認為世界的本源之地是「性」,是自性,也可以叫做佛性。

綜合這些概念來看,老子的說法似乎更加完整和徹底一些。所以,說老子是古華夏唯一的哲學家,他也是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要讀原著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 道德經,就是老子這本書,是陰易經,從事物的反面解釋易經的。
  • 《易經》開卷有益,無愧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的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在此之前雖然有天地,但無人理解天地,人對宇宙的理解懵懂而無知的,直到出現了一個「神」,這個「神」就是伏羲氏,他總結前人經驗,將前人口傳心授、結繩記事的行為用符號的形式加以深化歸納,一畫開天,創造了八卦,使人類有了天地的概念
  • 《易經》和《道德經》的特殊關係
    導語:《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相傳是伏羲觀天象,看河圖洛書成易經八卦,這算是《易經》1.0版本,而後周文王改進易經,八卦圖也有了先天和後天的區別,算是2.0版本,之後孔子和學生做了什麼?他們將給2.0版本增加了使用說明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再來說說《道德經》方面,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基於此,本人的所有文章都是正本清源。還各種經典的本來面目,使得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中國文明的魅力。
  • 同樣是哲學書,為什麼《易經》用來算命,《道德經》用來修仙?
    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拋開迷信的觀點,這兩本書都是中國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經典名著。要是說哪一部書更重要的話,這個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易經》最主要是進行推演,能夠預測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根據天地的變化規律進行預測的。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因為道德經全書的精髓就是「道」,不能真正理解「道」,就不能正確理解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給道取名字。1、老子用「道」這個字的出處老子要論述的這個「東西」沒有別的字可用,只有「道」字意思比較接近 ,「道」字在當時的使用已經非常平常了,但是老子要講的「道」,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那個「道」。暗示他講的道和《易經》中所講的道是不同的、是有區別的。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雖然編排次序與通行本有所不同,但內容無太大差異;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本,雖有很高的考據價值,但因殘缺不全,遺失大半,不能涵蓋《道德經》全文。鑑此,本書仍以通行本為主,並將河上公、王弼等先賢之註解附於各章句釋義之後,供讀者鑑賞。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更重要的是,無數人開始真正了解到馬東這個人,了解到他的才華,馬季兒子的標籤也逐漸代之以央視著名主持人、製片人的頭銜。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 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來看看它的標準答案
    生活中有些喜歡逗趣或者愛抬槓的人,總是會提起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說起來這個問題好像很不好回答,因為如果說先有雞,那麼雞卻是從蛋裡面孵出來的,如果說是先有蛋,然而但卻又是雞下的,這樣的一個循環讓人無法說清楚到底是先有了誰?因此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
  • 研讀《易經》需要堅持的原則
    《易經》是周代的一部官書,但是我國學者又常常將哲學與科學的標籤添加到它的身上。但在我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哲學與科學元素,卻要將這些標籤加到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籍上去,這是有失公允的。卜筮別人說《易經》是科學,我也要這樣說。卻不去問《易經》何以是科學的問題。
  • 黃明哲道德經完整版
    更重要的是,無數人開始真正了解到馬東這個人,了解到他的才華,馬季兒子的標籤也逐漸代之以央視著名主持人、製片人的頭銜。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天道」就是宇宙之規律,「地道」就是地球的自然規律,「人道」就是人類社會之規律。
  • 什麼是易經?解釋的人很多,但這個解釋才算靠譜——零基礎學易2
    學一門學問之前,總要弄明白學的這個是什麼?當別人問及的時候,才能說出個條條道道。尤其是學易經,這個更不好說清楚,因為很多人已經先入為主的把易經和佔卜劃為等號了,然後再和封建迷信連在一起。其實易經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於佔卜,以開民智。
  • 《道德經》的第一作者是黃帝,講得很深!
    武內義雄 說,《道德經》五千文是由種種材料薈萃而成,非一人一時之作。所以,《道德經》與黃帝書之間有深刻的關係。黃帝書中還有一部和《道德經》類似的《黃帝君 臣》,可惜沒有傳下來,不然我們就可以完全解密《道德經》了。為什麼以前的書現在都看不到了呢?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提到了孔子刪書,討論墳典,斷自唐 虞,也就是說唐虞以前的都不要了。孔子得了大概三千二百四十篇書,但是只留了一百二十篇,其他都扔掉了。
  • 道德經心得
    幾千年來,讓無數人從中受益。無數人從中得到啟示,得到智慧。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在這個時代裡面,印度有釋迦牟尼,西方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老子。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