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的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在此之前雖然有天地,但無人理解天地,人對宇宙的理解懵懂而無知的,直到出現了一個「神」,這個「神」就是伏羲氏,他總結前人經驗,將前人口傳心授、結繩記事的行為用符號的形式加以深化歸納,一畫開天,創造了八卦,使人類有了天地的概念,使人類認識並開始探索自己的生存環境,使人類掌握了開啟宇宙和開啟智慧的鑰匙。
陰陽八卦的概念,經過古聖先賢的嘔心瀝血整理髮掘,逐步形成了中華古樸的辯證哲學著作《易經》。《易經》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奠基作用。後世諸多在中華歷史上大放異彩的學說、著述、思想、理念都是在《易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被推為當之無愧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幾千年過去了,回首歷史,不管何種年代,都有人在《易經》中孜孜不倦地尋求、挖掘、闡釋,其根本原因就是《易經》超越任何時代的價值魅力。溯本求源,天下事都有其道理和規律,宇宙的一切莫不如此,《易經》在任何時代,對任何事物都能做出正確的解釋。
《易經》從它誕生那天起一直到現在,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部智慧寶典。如何學習《易經》是今人最大的困惑,蓋因在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道德式微的時代,人很難安下心來去在晦澀難懂的《易經》中去尋求答案。其實,《易經》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悟先哲的智慧,在實踐中感悟易理,是人生智慧的升華。
學習《易經》,不學肯定不懂,學了也不一定學會,但一旦領悟了《易經》的智慧,將受用無窮。世事無常,是人人都懂得道理,如何在世事無常中明哲保身,趨吉避兇,答案就在《易經》,一言而概之就是:元亨利貞。
如何做到「元亨利貞」,——多讀《易經》,開卷有益。還是那句話,讀了不一定懂,但不讀肯定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