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四 大道就是萬物的總導演

2020-12-11 易經通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大道就是易經所講的太極。大和太本一體同源。

太極無所不在,物物有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我在講河圖公理的時候說,太極運轉陰陽。

而陰陽卻運轉萬物。

所以大道泛兮。泛就是廣泛,無所不在,無物不有。在高山在河流在天地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在塵埃。

易傳雲,神無方而易無體。神就是太極之神。太極居無定方。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物在太極就在。

這就是其可左右的意思。

太極不自生卻能生養萬物。不自生就是無欲。無欲就是純粹,就是天真,就是至真。就是無。無以數字而言就是那個零,是個圓圈。比一數字還小。所以可名為小。

太極運轉陰陽,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所以萬物在陰陽的雕刻下,恃之以生,恃之以養。而又歸於太極。

太極即是萬物的出發點,也是萬物的歸宿。無物不在太極中,不被太極主宰。

萬物都在太極之中,概莫能外。所以太極又是大的。

大也罷,小也罷,都是人類的評價,是人類的認識。

這和太極無關。太極就是太極。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太極生萬物,太極不知。太極養萬物,太極不知。

萬物歸於太極,太極亦不知。

若言太極之大,可大過天地。天地都在太極之中。

若言太極之小,塵埃花粉都有太極。

太極大,太極也不知。太極小,太極也不知。

太極不是不知,太極是神,如何不知。

只是太極不以知為知。知是情識情見。

太極卻是純粹的,是性自體,是真我,是本我。是誠我,是明我。是神。不知而知,不行而行,不為而為。

大小都是人類的識見。對於太極而言,可大可小。大即為小,小即為大。在太極眼中又無大無小。因為太極為一。

但一又可大可小。天地為一是為大,塵埃為一是為小。

所以大小都是後天的情識情見。要認識太極就要破除這些情識情見,而歸於一。

要通過萬物的生長歸養去體會去悟萬物背後的大道。

用哲學的話說,就是要通過形而下的器去感知形而上的道。

因為萬物是有大小規定。但太極則沒有規定。

太極是絕對的無。是恆常,是一。沒有規定性。雖然是一,卻含萬有。

所以人類的認識要想達於自由之境,就要打破萬物的規定性,打破形而上的器所帶給人的情識情見。

要以心悟道,以道明道。如此,則可知太極矣。

本章就是告訴我們要明太極的純粹性。

因為純粹,則無規定。無規定則可行於萬物而不礙。

能行於萬物,則可左右萬物。

所以大道就是萬物的總導演。就好比一部電影出來了。我們看到的都是劇中的角色,有主角有配角有好人有壞人。

但唯獨劇中沒有導演的角色。

雖然劇中沒有導演的角色,但劇中的人物的喜怒哀樂,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劇中人物的吃喝拉撒卻都是導演主導的。

太極就是天地的總導演,也是萬物的總導演。

這是本章所要明白的。

正本清源,領悟國學妙理,探知易經之潔淨精微。歡迎關注討論交流留言。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易經》和《道德經》的特殊關係
    導語:《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易經》是群經之首,主要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下來,並且我們今天看的《周易》並不是最先的《易經》,是孔子及其學生們加注的。《易經》通篇只有二十頁左右,而現在的《周易》有將近五百多頁,多出來的是後人加注,便於人們學習和理解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易經》開卷有益,無愧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的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在此之前雖然有天地,但無人理解天地,人對宇宙的理解懵懂而無知的,直到出現了一個「神」,這個「神」就是伏羲氏,他總結前人經驗,將前人口傳心授、結繩記事的行為用符號的形式加以深化歸納,一畫開天,創造了八卦,使人類有了天地的概念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 《道德經》這三個字就是一個無形無象的混沌狀態,誰人可作深解?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0篇還是兩個月前,詳解了《道德經》的前十三章,之後就為過百家原創而耽擱了,深感愧疚。樵夫之前解經時間也就月餘,還是吸引了不少朋友關注,曾每天幾百上千的漲粉有那麼十幾天,對一位初涉自媒體的後來者來說,就已經是莫大的鼓勵了。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sì:這個字,通行版的註解是,同泛,廣泛或泛濫的意思。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不論是泛,還是汜,表達的都是大道像水一樣,流遍天下,無處不在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大道廣博無跡,左右上下無所不到。其實,天地的存在也是如此,我認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單純指我們肉眼所見的天地,更指承載我們自身生長、發展的一切外在環境。
  •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地位為何如此之高?
    《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經典中經典,哲學中哲學,智慧中智慧。一:變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合則六十四卦生。一陰一陽之為道,一道一德之為知。一捭一闔之為言,一動一靜之為行。易經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一)
    請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道德經妙解》學習通道,觀看視頻講座。學習《道德經》的感悟!道似萬物之宗,道又不著形色。道真是神奇啊!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一切萬有的本源。道包括顯象的千差萬別的事物和未顯象的世界,為了便於交流和溝通,我們把顯象的事物給冠以各種名號,儘管這些名號發揮了我們的想像力,但名號終究是名號,與道的本源還是相差甚遠。道是如何生萬物的,《易經》裡闡釋得很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課堂乾貨】「百家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探秘I@張樹旗老師
    11月25日張樹旗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百家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探秘(一)》的精彩課程,天使特整理出乾貨供大家學習。再次感謝老師的分享,同時特別感謝志願者們(@塵寰一小仙 @燕子 @李娜 @黑糯米 @晴空一鶴)的付出。如需聆聽易經探秘(二),請公眾號內回復v2報名;如需課程錄音,請公眾號內回復「5001」獲取。
  • 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要讀原著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 道德經,就是老子這本書,是陰易經,從事物的反面解釋易經的。
  • 《道德經》:大道的本質,就是一種善良,也是溫柔如水的一種心態
    《道德經》:大道的本質,就是一種善良,也是溫柔如水的一種心態。對於我們一生而言,有一個核心是一定要遵守的,那就是良知。一個人善良的時候,他才能他學會給這個時代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這個時代才能對他更加溫柔。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一 道德經為什麼讓人覺得消極?《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一直給人以消極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因為《道德經》並不是講的具體的治世法則,職場指南,或者勵志雞湯。而是闡述了一種失之久矣的「大道」。而這個大道硬套到生活中呢,往往總會吃啞巴虧(我說的是硬套者)。再加上個別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類的話。簡直就是我們失意時最好的發洩言辭之一。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
  • 劉先銀悟《道德經》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最高哲學範疇,老子的哲學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有」就是《易經》的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現象。無與有同,出而異名,即本質與現象是一致的……道是無形質的「無」落向有形質的「有」而產生天地萬物的一個變化過程。開篇這十二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總綱。無與有是世界產生過程的兩個階段。有是現象,無是本質。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
  •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易經?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涵蓋萬有,包羅萬象,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出來的。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釋《易經》,所以憑良心講,道德經是高難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就搞不清楚。
  • 同樣是哲學書,為什麼《易經》用來算命,《道德經》用來修仙?
    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易經》最主要是進行推演,能夠預測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根據天地的變化規律進行預測的。而道德經確實用來修養身心的,讀懂裡面的思想,進行升華,能夠使人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很多人對於這兩本書都是非常喜歡的,一起學習更能夠使人具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