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2020-12-14 軒轅說文史

人生有波瀾,生活有起伏。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當今社會,人們就會有更深的糖神苦痛。昨日還是生龍活虎,今天卻是身染沉痾;昨天還在底層困苦,今日卻是飛黃騰達。

易經卦辭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各種幸福和痛苦不期而來,令我們的生活起起落落,心情悲喜交加。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

《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古往今來,無數的偉人和哲學家都尊奉此書為第一經典。可以說《易經》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經典,最有價值的哲學。

伏羲畫像

大儒孔子說「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易經》並不單單是卜筮的,更是古人關於世界,人生體悟的綜述,是源源不斷的生活智慧和前進的動力。

通觀中國易學的發展史,《易經》一般粗分為象數與義理兩大流派。象數易學以探究《易經》文本的象數內涵為主題,在象數模式中構建易學天人之學。義理易學則以探究《易經》文本的義理內涵為主題,重在直接揭示《易經》文本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而是不將其寄托在象數模式上。

然而,從易學發展的早期分析來說,象數是易學的根基,拋棄了象數,易學也就不成其為易學;義理是易學之主旨,沒有了義理,易學也就失去了其為經學的價值。

隨著時代思潮和歷史文化發展需求的各異,在易學上遂各有偏重,或偏於象數,或重於義理。但總的目的不變,關切的重點仍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依然是為了應對各自時代中的問題,解決人在歷史中的困境。

先天八卦圖

春秋戰國以來,由象數而逐漸演化的術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神秘之學逐漸演變為各式各樣的尋求先知的方法,以便推尋個人的、家庭的、國家的、宇宙的、生命的究竟,變化多端,神秘莫測。

在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幕後,有關「術數」一門學識,不外有五種主幹綜羅交織而成。分別是:一、陰陽五行,二、九宮八卦。三、天幹地支。四、天文星象。五、附託於神仙鬼怪的神秘之學。

術數學之龐雜大體可分為:一、讖書,二、文王課,三、梅花易數,四、太乙神術,五、太乙九宮術,六、奇門遁甲,七、六壬課,八、河洛理數,九、紫微鬥數,十、四柱推命數,十一、佔星術,十二、望氣,十三、測字,十四、夢佔,十五、堪輿,十六、相數,十七、扶乩,十八、雜佔。

術數學當然不是科學,但卻有著科學的內涵,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科學,成為了我國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現象。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除了以儒、釋、道三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外,歷史文化的主流,便以術數之學為主。

周文王畫像

但術數學經常會被指為「迷信」,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乏招搖撞騙者,問題是要分清是人的問題還是工具的問題。其實,所謂迷信,應指對某一些事物並不了解,並不知其究竟,而又盲目地崇信其說,才稱為「迷信」。

如果自己對某領域並不了解,存疑即是。如冒昧地指其為迷信,其實便陷入了另外一種更深的迷信,較之普通的迷信更甚,因為它披上了一層似是而非的科學思想的外衣。自己猶不知其說之究竟而對其說深信不疑,不加思考和學習就相信某理論某學說為世間必然的真理,才是最迷信的狀態。

當然這些術數都是源自於易學的象數,古人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哲學思想下,無論是由伏羲創立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都是由陽爻(一)和陰爻(--)兩種符號所組成。

由陽爻和陰爻組成的三畫卦,共有八種變化,是為八卦,也稱為八經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各卦,分別取象於天、水、山、雷、風、火、地、澤這宇宙中的八個物象。

後天八卦圖

宋朝大儒朱熹編了一首《八卦取象歌》讓我們在學《易》時,更容易記誦八卦的卦形,歌訣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在這八經卦的基礎上兩兩相配,便有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計三百八十四爻。你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都在這卦象和爻變中可以探尋。正所謂:「天道驚險,人道驚豔。」易經給人的啟示也是如此。

《易經》中蘊涵著宇宙間的原理和天地人的應對關係,學習《易經》可以砥礪思維,提升生命的格局。人生際遇多端,無論意氣風發或哀悲愁苦,總是出人意表的多,按計施行的少,只要虛心領悟,當有無限滋味。

八卦爻象

人總是歷史發展中的人,人所面對的問題也總在不斷變化,所以《易經》的思想內涵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易經》之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更在於它能因時現義,為歷史的發展提供啟發性的指導。

易經

軒轅

天地定乾坤,

陰陽二爻分。

人生多變換,

問易自知因。

相關焦點

  • 傳承千年,如今被當成迷信,北大教授馮友蘭:祖宗的智慧不是糟粕
    《易經》作為我們國家的百經之首,能夠流傳至今,豈是區區迷信可以形容的嗎?北大教授馮友蘭就曾經說過,很多人認為易經是迷信的根源,但是實際上易經不是糟粕,反而是古代超科學的載體。在國際中很有盛名的北大教授馮友蘭研究了很久,最後蓋棺定論說其是宇宙科學,並斷言在未來世界,它一定會被發現重視。裡面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思想和道理,會對人們探索自然宇宙奧秘提供一些參考和見解。而拋開我們傳統觀念,易經中的八卦竟和西方國家研究了很多年的生物的遺傳基因鏈條重合。這就意味著它中間可能有解開宇宙奧秘的知識。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傳統的卜筮功能和其廣大精微的預測思想,讓不知其詳的人認為《易經》是一本深奧神秘的古籍。因為神秘,很多人不懂,所以就有人借易經之名行迷信之事。這就加劇了我們普通人對易經的誤解。有人甚至直接把易經直接與迷信聯繫在一起,認為易經就是迷信。那麼《易經》到底是不是迷信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是古代經典巨著,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本書,中國的評價有三個關鍵詞:1.大道之源、2.群經之首、3.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說起《易經》,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算命呀,八卦和五行之術這類的。大多數人認為算命八卦這種方式非常不靠譜,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依舊有很多的學者來推崇《易經》是為什麼呢?中國傳統是不注意邏輯的,也不注意說理次序,需要讀者自行體會其所在含義。擺脫掉「天人合一」的觀念是近代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承認世界的自然規律,人世間複雜多變的現象;自然界的複雜現象和他自然規律是不相同的,不能將其混為一談。「天人合一」的內涵還包括重要的「天人和諧」。
  • 《易經》已經爭論數千年,這本書是哲學還是迷信?
    易經,實則周易。從河圖洛書推演而來,河圖洛書來自於太極。太極、河圖洛書是人類沒有文字之前的文明記述。易經(周易)是人類已經有了文字後的文明記述之一。為什麼是之一,還有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說易經超科學就是污衊易經,神話易經,不是在推廣易經,而是在打擊易經。易,日月陽陰也,是用來模擬世界最根本的兩種東西(能量VS物質)如何運行的學問。兩者疊加運行呈現出的「象」,是易學主要研究對象。象為帝之先,是所有物理過程的輸入參數和先決條件。
  • 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在哪兒?易經為什麼被說成是迷信?
    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學?燒香拜佛是不是迷信?求佛拜基督是不是迷信?肯定不是!如果燒香拜佛是迷信、求拜基督是迷信,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拜佛而沒有人阻止?沒有人說那是迷信活動?沒有阻止修廟造教堂?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德國人怎麼都信基督?總統要手按《聖經》發誓?算卦是不是迷信?肯定是,因為在國內大家都覺得那是迷信。但是韓國就不是迷信,韓國的國旗就是太極八卦圖。迷信這個詞各人和各個國家的認識標準不一樣。說你是迷信,你就是迷信。
  • [呂乃基】初讀王禮強博士《仨源論與仨源易經》有感
    為什麼不是「三元」,而是「仨源」?「仨」者,處於統一體中之「三」,既不是彼此無關完全獨立的三方,也不是機械地把一個蘋果一刀切成三份。「源」則比「元」更重要。「元」在於存在,「源」在於演化。存在必須從演化上得到說明。
  • 國家院士臨終留下忠告: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說起《易經》,竟然有很多人還把它認為是風水迷信?馮友蘭教授曾說過:「《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我不得不說國人對於經典的態度真是讓我覺得無比遺憾,《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
  • 易經是「迷信」為什麼傳承5000年,經久不衰?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那麼,也就是中國的二進位是在易經中發現的,比西方早幾千年。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人研究發現中國幾千年以前的太極八卦圖,竟是人們苦苦的追尋的宇宙統一模式圖、宇宙統一視圖、宇宙統一方程式!英美科學家的公布各種數據和劉子華當初通過《易經》推算的數據驚人的相似。一次次地證明發現,《易經》不僅不是迷信,還是超科學是我們中國的驕傲,它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
  • 《易經》是中華文明之源和諸經之首,有人說它難,究竟難在哪裡?
    只是《易經》在人們意象裡早已先入為主了,易經幾乎成了高深莫測的玄學代名詞。那麼《易經》究竟難在哪裡?如何克服難度?《易經》涵蓋領域廣,對讀者要求高《易經》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難以逾越的高峰和總綱領,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諸經之首和大道之源。
  • 國學經典入門書目:《易經》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課堂乾貨】「百家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探秘I@張樹旗老師
    11月25日張樹旗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百家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探秘(一)》的精彩課程,天使特整理出乾貨供大家學習。再次感謝老師的分享,同時特別感謝志願者們(@塵寰一小仙 @燕子 @李娜 @黑糯米 @晴空一鶴)的付出。如需聆聽易經探秘(二),請公眾號內回復v2報名;如需課程錄音,請公眾號內回復「5001」獲取。
  • 為什麼清華大學用易經中的「厚德載物」作為校訓?
    為什麼清華大學用易經中的「厚德載物」作為校訓?易經智慧為什麼受到多人推崇?01《易經》為什麼是群經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易經》有著最為悠久的歷史淵源。其形成的歷史從傳說中的伏羲氏一直延續到孔子,達數千年之久。
  • 納入國考、招收「周易預測學」博士,社科院開始「迷信」易經了?
    在中國古代汗牛充棟的典籍中,最著名的是 《易經》,最難懂的是《易經》,被閱讀最多的還是《易經》。作為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萬象之源」。中國所有預測學幾乎都以《易經》為源頭,也就是「周易預測學」。堅信易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歷經滄桑經久不衰,開物成務,是哲學最高經典,是宇宙天地自然法則大學問。不僅能開啟人生智慧,更是人生指導的寶典。
  • 《易經》中的「數,理,象」是什麼意思,明白這個就算入門了
    這裡是「說易解道」前面我們講了易經中的三個原則【變易,簡易,不易】當我們懂了這三個原則之後便可以開始學習三個內涵【數,理,象】這些基本的原則內涵理解之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易經入門,才能去研究易經。根據我們現在的科學科學觀點來分析,易經中理代表的是哲學,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有它道理的同時也必然有它的相,反過來說世間萬物任何一種現象,也一定會有它的道理,但每個出現的現象又含有它一定的數。
  •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易經?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涵蓋萬有,包羅萬象,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出來的。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釋《易經》,所以憑良心講,道德經是高難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就搞不清楚。
  • 《易經》開卷有益,無愧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使人類認識並開始探索自己的生存環境,使人類掌握了開啟宇宙和開啟智慧的鑰匙。陰陽八卦的概念,經過古聖先賢的嘔心瀝血整理髮掘,逐步形成了中華古樸的辯證哲學著作《易經》。《易經》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奠基作用。後世諸多在中華歷史上大放異彩的學說、著述、思想、理念都是在《易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被推為當之無愧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 用《易經》的象、數、理來靜觀人生
    《易經》有三個內涵就是:象、數、理。對此歷朝歷代研究者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最常見的是:象,指卦象,如乾、坤、屯、蒙等。數,指八卦對應的數。先天八卦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天八卦是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理,指象數裡所蘊藏著規律。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
    每個人學習《周易》的目的是不相同的,有的人純粹是好奇,看了我的文章就想了解一下;有的人認為易經是一門智慧,想學習裡面的哲學知識;當然我不否認還有人就是過來,就是想用易經算命的。這裡面沒有對與錯!易經自古以來都被分成兩派,象數與易理派。
  •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佔卜?
    然而竟有人拿出」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作為依據,說是孔子要人們佔卜,硬把佔卜這個大帽子扣在孔子頭上。孔子在天上如果有靈,會放過你們嗎?」玩其辭玩其佔」是原經文中文王周公說的原話嗎?是孔子在原經文中的註解的原話嗎?你們把《繫辭傳》中的話拿來扣在孔子頭上,你認為合適嗎?隨意給人扣帽子,良心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