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如今被當成迷信,北大教授馮友蘭:祖宗的智慧不是糟粕

2020-12-09 一周歷史說

很多人聽到《易經》就會覺得是一本迷信的書,覺得什麼八卦什麼的不過是江湖騙子們拿來招搖撞騙的道具,其實是我們曲解了它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中國的另一本古書《山海經》,裡面介紹了很多奇珍異獸,我們未曾生活在那個年代,又有什麼理由去覺得它就不曾存在過呢。

古代世界有猛獁象一說,雖然迄今為止,沒人見過猛獁象這個物種,那就能代表著猛獁象曾經不是存在過的嗎?《易經》作為我們國家的百經之首,能夠流傳至今,豈是區區迷信可以形容的嗎?北大教授馮友蘭就曾經說過,很多人認為易經是迷信的根源,但是實際上易經不是糟粕,反而是古代超科學的載體。

易經在學術界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其中的語句雖是很簡潔,但是卻字字珠璣,比如道家提到的天人合一,用現代人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比如陰陽家提到的陰陽結合剛柔並濟,其實也是確有其事的,而這些理念的根源,恰恰出自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的易經。

在國際中很有盛名的北大教授馮友蘭研究了很久,最後蓋棺定論說其是宇宙科學,並斷言在未來世界,它一定會被發現重視。裡面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思想和道理,會對人們探索自然宇宙奧秘提供一些參考和見解。

而拋開我們傳統觀念,易經中的八卦竟和西方國家研究了很多年的生物的遺傳基因鏈條重合。這就意味著它中間可能有解開宇宙奧秘的知識。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後來人們才逐漸發現,真正懂易的人,會順應規律,發揮人的作用,盡力把事態導向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是聽天由命。

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囊括世間萬物的究極學問。古今中外,歷史上下,易學家如此之多,卻又有誰敢說自己已經徹底讀懂《易經》呢?

不過很多人覺得原始版《易經》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澀難懂,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讀的是這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讀《易經》真的可以讓我們把握自己的命運!你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再對照易經裡的64卦,一一對應。我看完之後,對於很多年前在生意場上遇到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

所以,為了人生多點好運,早點讀懂《易經》,才能更好把握未來!這本《圖解易經》才99.9塊錢,也就是兩包煙錢,就可以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易經》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它不僅是一本用於佔卜之書,更是一部具有獨特思維方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變化、未來事態發展的規律,同時你的一餐一飯、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與這部經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學易經#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馮友蘭:不是封建迷信
    北大教授馮友蘭:不是封建迷信 對於易經,很多人都是陌生的,甚至不少朋友認為這是封建迷信,認為所謂八卦那些的不過是江湖術士們用來詐騙的裝備,我們應該摒棄,而說這些話的人,卻天天談著西方的星座,塔羅牌的含義,他們寧可相信西方的文化,也不願意相信中華文化,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極大的諷刺?
  • 傳承千年的土葬制度被改火葬,為何北大教授會說:遺體當垃圾處理
    對於我國傳承了千年的殯葬制度從土葬改為火葬,北大一位教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我們應該改回土葬制度,這位北大教授就是吳飛。吳飛於1973年出生,是河北肅寧人,1999年的時候取得了北大哲學碩士,2005年的時候又獲得了哈佛大學人類學的博士以及北大哲學的博士後,如今已經擔任北大哲學系的教授。
  • 清華教授臨終留下勸告:要注意《周易》不是迷信!會讓中國更強大
    北京友誼醫院裡面,奄奄一息的清華老教授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清華老教授就是馮友蘭先生,先生被尊稱為「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何許人也?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當時正值新舊北大交替,新舊兩方面的知識和學問他都收納眼底。當時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並且深受影響。1919年,馮友蘭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不久,「五四」運動就爆發了。
  • 聶振弢教授當選馮友蘭研究會會長
    出席活動的領導有:南陽市政協副主席李德成,南陽馮友蘭研究會會長劉振山,南陽師範學院原工會主席丁全,市文廣新局局長蘇定堃,南陽醫專黨委副書記張金虎,市社科聯黨組書記石峰,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張興,著名學者、南陽師範學院教授聶振弢。
  • 中央院士臨終告誡:被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可能會因它大放異彩
    提到《易經》國人一定不會陌生,這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然《易經》流傳至今,但是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的產物。而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他是著名哲學家,歷任中國清華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等的作者。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在去世之前,最放不下的竟然是《易經》。
  • 讀國學大師馮友蘭,探究北大讀書清華任教出國留學的經歷
    馮友蘭,中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其傳奇的一生,起中公,讀北大,教燕大,任清華,走西南聯大,終北大,留學美國取博士,遊學歐洲蘇聯。終其一生為中國哲學著書立說,開一代之楷模。20歲時輕鬆考入北大讀文科選哲學專業,在於其紮實的古文根基。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打開QQ瀏覽器,查看高清大圖中國的土葬文化已經流傳了千年,也是被廣大人們所熟悉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土地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不少地區已經禁止土葬了。這裡面的說法很多,比如:土葬佔用耕地,土葬影響環境等等。
  • 周易:被質疑3000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說起《周易》,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因為裡面對未來的預測,佔卜等,這種說法一直延續了3000多年,但事實是,它的預測都成功了,而如今也更是證明這《周易》不光不是迷信,還是超科學!經過這一系列的驗證,人們終於承認,《周易》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真正的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要重視《周易》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清華教授的臨終遺言:被誤解千年的「迷信」,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
  • 風水真的只是迷信麼?聽聽北大教授正確講解老祖宗的風水智慧!
    福大爺在關注| 風水真的只是迷信麼?聽聽北大教授正確講解老祖宗的風水智慧!老戰友今天突然約我上門喝茶,說有大師到訪他家可以一起聊聊。最近雖然疫情緩解,但老福我心中還是謹慎的。下午聊完後,這位大師微信發了我一個視頻,是中國風水第一人北京大學教授於希賢教授的《風水學概論》,後來我又搜羅到了於教授的完整風水七課,在這裡老福我也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一下。(視頻分享放在最後)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
  • 《易經》存在著了6500年,被證實是超科學研究,並不是封建迷信
    《易經》存在著了6500年,被證實是超科學研究,並不是封建迷信三十幾年前,有一個知識淵博的專家學者,在人生的最後一分鐘,留下來了一句話臨終遺言,「我國未來肯定會熠熠生輝,要留意《易經》」,這名老人家也就是有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實際上觀察時的情景是偶然性的碰撞,而不是因果關係元素匯聚形成的明確結果。而在我國,問過著名哲學家、中國院士馮友蘭先生也曾在人生最後一刻留下來遺言:「我國未來必定會大放風彩,要留意《周易》。」《易經》為什麼會得到這般的肯定?
  • 易經是「迷信」為什麼傳承5000年,經久不衰?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說中國的奇書,有一本上古時期的《易經》很多人都說這本書是迷信,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科學手段,只能憑藉著幾個卦象來預測未知。在1990年,清華教授,中國的哲學開拓者馮友蘭老先生在北京醫院奄奄一息的時候,身邊學生問他還有沒有什麼需要留下的?
  • 風水真的只是迷信嗎?聽北京大學教授對老祖宗風水智慧的正確解釋
    風水真的迷信嗎?聽北大教授對老祖宗風水智慧的正確解釋!我的老戰友突然要我和我一起喝茶,他們說,如果一個主人來他家,他可以聊天。雖然疫情有所緩解,但我對老福仍持謹慎態度。老戰友一再強調,這位大師是黨校的風水大師,回家看看真不容易!
  • 北大哲學系長壽俱樂部:85歲教授超過20人
    北大哲學系的教授中,90歲以上的就有十餘人,85歲以上的更是超過20人,佔知名教授近半數,去世的哲學大師中高壽者也不少。系主任王博稱之為哲學系「一大驕傲」。93歲的楊辛教授謙虛地說自己在系裡年齡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歲的張世英教授。
  •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2015年4月17日, 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在招遠暢談"中國的品格", 呼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豐富精神寶藏。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文/夏紅堯樓宇烈到招遠,千人報告廳座無虛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這位八旬長者願意到招遠的緣故。
  • 對有關馮友蘭的一樁歷史公案之澄清
    答:他當時為什麼這樣做,這個問題應該留給某教授自己去回答。我只能提一下當時的一點情況。北大某教授論年齡比我小不了幾歲,但是「五四」運動前夕,他還是北大哲學系的學生,而我則已登北大講壇講印度哲學與儒家哲學了。他本人也聽過我的課,因此說我們在早年有師生之誼,並不過分。後來他研究儒家哲學,很有成績,在舊中國就已是知名學者了。
  • 中國人質疑6500年的奇書,不是迷信而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告誡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順逆交替,這是由規律決定的。第3道坎:困境之時,忍住一口氣,奮力反擊,逆境崛起。有人站上人生巔峰,就會有人跌入人生低谷。易經是一本解釋天地規律的書,但卻因為其中玄妙,深奧的記載,被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認為這是迷信,不能學。很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停留在算命書上,認為是迷信活動的書籍。《易經》上邊記錄著許多 神奇的言語,實際上這種佔卦並非是迷信活動!
  • 哥大中國人物史 | 馮友蘭:學以成人,意寄三松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曾這樣總結父親馮友蘭的一生:「父親一生有三方面的貢獻,一是寫出了第一部完整的、用現代邏輯方法的中國哲學史,是這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學體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從北大到哥大,從西南聯大到水木清華,馮友蘭孜孜不倦地追求智慧,也讓智慧之光普照泱泱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