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周易》和《易經》是兩本,但我們現在說的《周易》其實就是《易經》。
說起《周易》,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因為裡面對未來的預測,佔卜等,這種說法一直延續了3000多年,但事實是,它的預測都成功了,而如今也更是證明這《周易》不光不是迷信,還是超科學!
1679年萊布尼茲撰寫了題為《二進算術》的論文,對二進位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並建立了二進位的表示及運算,而這正好和《周易》中的八卦所對應。
《周易》不僅是一本用於佔卜之書,更是一部具有獨特思維方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變化、未來事態發展的規律。
1965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等到多年以後,西方的學者才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周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
經過這一系列的驗證,人們終於承認,《周易》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真正的超科學!
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要重視《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他就是馮友蘭院士。
馮友蘭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易經》被納入高考、國考,社科院開設易經專業
2017年國考第一次出現了有關易經的題目,之後2019年在公務員考試中,再一次出現了易經的冷知識,下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官方網站發布一個重要消息,已正式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計劃。
《易經》作為預測學的研究方向,被列入「中國哲學」專業之下,首次出現在國家權威學府的招生計劃中。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巨著,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人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想要了解《周易》,但又怕看不懂的,可以試試這本圖解《周易》,它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周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