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一提起《易經》大家就會想起《周易》,有些朋友還會認為《易經》和《周易》其實就是一本書,但實際上這兩個其實並不是同一本書,《周易》的出現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046年左右,傳言是由周公旦所做,它主要講的是458個卦像,雖然在書當中確實也有著卦象之說,但是它的卦象只有64個,而且還夾雜著很多「經部」。
在公元前五世紀之前,《易經》是被作為官學存在的,能夠看見它真面目的人很少,只有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夠得以學習。在公元前五世紀之後,《易經》就成為了諸子百家中一些學派衍生的依據,道家與陰陽家就是通過《易經》才衍生出太極和陰陽的。
《易經》不僅為一些諸子百家學派提供了他們立派的思想,它在20世紀的時候被西方人認為是超科學,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那個時候西方人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在20世紀當中的很多科學結論與成果與《易經》當中的一些卦象幾乎是一模一樣。
就拿1953年華生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與1966年的遺傳密碼來說,西方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那些遺傳密碼與《易經》當中的64卦一致吻合。之後不僅從生命科學領域西方學者認為它已經是超科學,經過他們之後的研究,他們在數學科學當中也發現了《易經》中超科學的存在。
在20世紀的時候,美國率先研製了計算機,在計算機研製的初期,它的體積十分的龐大,而且它的運算的速度也比較的緩慢,為了使計算機的計算速度更快,運行能力更強,當時美國人想了很多的辦法,終於通過諸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他們採用了二進位方法。
而這個二進位方法正與《易經》當中的一些部分相吻合,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易經》文化的神秘性與它的實用性了。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裡《易經》似乎只是一本關於算命的書,雖然已有3000年的歷史,但經過近代一些思想改革之後,現在的人們幾乎都認為《易經》只是封建迷信的一些殘留物。
所以在近代乃至新中國成立前期,我們對《易經》並不重視,當西方認為易經是超科學存在之後,我們才開始對《易經》一點正眼相待,之後在2017年的時候在我國的國考當中就出現了老子的上善若水,在2019年當中《易經》也作為一個考點出現在試卷當中。
雖然直到2020年,現在很多的中國人對於《易經》這本書並不感冒,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看過易經這本書,但是從《易經》作為國考的考點出現在試卷上來看,中國對於《易經》這本書已經從封建迷信開始轉變。雖然轉變的速度比較慢,相比於西方認為《易經》是超科學,我們還落後了一大截,但是假以時日我們也將為傳統的思想而歡樂鼓舞從中發現它的魅力所在。
《易經》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很強的著作,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遠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並確定天幹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但由於其內容深奧又玄學,所以至今並沒有多少人能研究透,這本《圖解易經》,其中就億圖文結合的形式,更生動的介紹了古代五行八卦之術,原價135,現價僅75元,喜歡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