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6日,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躺在北京協和醫院裡奄奄一息,囑咐完遺囑之後,老人空蕩蕩的看著窗外的世界;
一位學生走上前問到老師,有沒有想要留下的;老人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老人,就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新儒家代表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馮友蘭先生。為什麼馮老先生會這麼說?周易又為何會讓中國大放光彩?
《易經》的源流演變
約6000餘年前,華夏遠古首領伏羲氏於黃河得龍馬負圖,發現了《河圖》。
在此基礎上,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發明了八卦。然後又在八經卦的基礎上,將八卦兩兩相重,組成了六十四卦。
也就從這時,伏羲氏發明了先天八卦,開創了《連山》一脈的易學體系。
約5000餘年前,軒轅黃帝於洛水得靈龜獻書,發現了《洛書》。
在此基礎上,結合伏羲氏、神農氏傳承下來的《連山》,以及九天玄女所授的密法,創製了中天八卦,從此開創了《歸藏》一脈的易學體系,並應用於五帝時代。《歸藏》以坤卦為首,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象徵「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後來孔子在宋地得到的「坤乾」,就是《歸藏》。
約3000餘年前,周文王姬昌拘禁在羑裡時,在《連山》、《歸藏》、先天八卦、中天八卦的基礎上,創製了後天八卦,開創了《周易》一脈的易學體系,正式提出了「易」的概念。
這三本《易經》,在西周時期得以會集,成為周王室的重要館藏文獻。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直到如今,流傳至今的只有六千餘字的《易經》,不過對於《易經》的定位其實一直存在爭議,之前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
《易經》太過於玄妙,書中的精髓很難被完全掌握,但經過近代種種事例的證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所以很多學者都提出了《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
《遺傳密碼》與《易經》的64卦爻象圖高度相似
早在1953年的時候,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在12年後尼倫伯等人依次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但就在這個時候,西方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
為什麼就連生命最隱秘之處會與《易經》相通?再當我們將《易經》與DNA相比較時,會驀然回首,為什麼DNA恰恰是六十四組而不是別的數?
《易經》能夠預測人生,因為它本身就是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以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易經》其實是二進位的祖宗
萊布尼茨是一位有著廣泛興趣的西方學者,他研究的領域涉及數學、哲學、邏輯學等等,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早在1697年12月的時候,萊布尼茲寫信給法國傳教士白晉,闡明了自己的二進位觀點,並且希望對方將它推薦給康熙皇帝。
二進位大家都很清楚,一套沿用已久的計數方法,本來興高採烈的他,收到的回信令他大吃一驚。白晉在信中寫道,二進位不應該是一門新科學,中國的伏羲幾千年就已經發明了。
中國人到何時都不能忘了《易經》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巨著,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文明四大古國中為何只有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世人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此消彼長的原理中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能量是不變的,也是不滅的,盛衰消長,循環往復,這一重大發現讓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由此可見,《易經》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現在無法完全解讀的超科學,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終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身邊許多朋友多說自己想學習易經,但是一看到上面的字就打退堂鼓了,因為一點都看不懂,我剛入門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這套書通俗易懂,採用圖解的方式,精彩的圖片,深入的解析,讓書中的內容變得生動、簡單起來。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易經》來看。一本僅需要56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