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2021-02-07 淨蓮花

 

梁啓超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眾人會答為學問。 再問為什麼求學問, 各人答案就會不同, 或者竟回答不出了。 諸君啊, 我替你們答一句吧: '為學做人'。 "孔子曾說: "智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然而, 要達成這三者,需要不斷學習, 受到教化。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通往智者、 仁者、 勇者道路上的思想課和方法論。招遠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區---金街。 金街重文之風, 令有識之士關注。

2015年4月17日, 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在招遠暢談"中國的品格", 呼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豐富精神寶藏。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文/夏紅堯

樓宇烈到招遠,千人報告廳座無虛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這位八旬長者願意到招遠的緣故。樓宇烈先生與招遠結緣,是因位於招遠金街的中國金都文化城裡有個新羅峰書院。獲悉縣級城市建了一個古香古色的書院,樓宇烈先生甘當名譽院長,並揮毫為" 中國金都文化城 " 題寫名字。這位曾經師從馮友蘭的老先生儘管年事已高,依然是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平日裡還要給學生講課,還有各種演講,馬不停蹄地傳播國學思想。除了在北大授課外,老先生還擅長以演講的方式表達學術思想,他說:" 我給自己提了個要求,在公眾場合的演講既要讓沒有任何知識準備的人能聽得懂,又要讓專業人士覺得有新意。"樓宇烈先生著作等身,著有《中國的品格》、《佛教與中國文化》、《十三堂國學課》等經典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實踐者。樓宇烈先生的講座從容淡定,引人入勝。鮮為人知的是,除了日常授課外,先生偏好崑曲、古琴、茶藝,這種外人看來風雅和小資的事情,卻是他眼中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以道統藝,由藝臻道 ",這也是樓宇烈先生的人文理想:藉由藝術上通下達,實現對日常瑣事的超越,並最終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坐在講臺上的樓宇烈先生,穿著一件灰色中式對襟上衣。先生說,這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在一些場合,穿上它,能夠喚醒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記憶。2015 年 4 月 17 日,在招遠,先生找到知音。從 9 點開始的講座,直到中午 12時許,在主持人再三致謝後,81 歲的樓宇烈先生才結束本次演講。此時,包括在後排站立聆聽 3 個多小時 " 中國的品格 " 的千名聽眾,向樓宇烈先生報以熱烈的掌聲。掌聲是由衷的,因為,這位中國文化最真誠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以其在北京大學 50 年的哲學研究積澱和深情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精神,一下和招遠人沒有了距離。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主體精神是什麼?

樓宇烈: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國是一個以文化來立國的國家,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國家,因此它才能包容我們 56 個民族。作為每個人來說也是一樣,只有修好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用"以史為鑑 " 總結出來的。西周打敗了殷紂王以後,總結夏商為什麼會滅亡,認為君主有道義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誰也不會保佑。大禹治水,為百姓帶來福祉,舜順從民意,把帝位傳給他,後來建立了夏朝。 夏的最後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領袖成湯帶領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後一位君主紂,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王帶領百姓起來推翻紂王的統治。紂王是一個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記》裡記載,武王的部隊已經打到殷紂王的城牆下了,他居然還說:" 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 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爺給的,周人能把我怎麼樣?結果武王的部隊攻進來,紂王被流放,後來自殺了。西周就總結出來 "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 的歷史經驗教訓。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如何做到尊重自然?

樓宇烈: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還包含著更深層的意義,人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離開整體,人應該不斷向天地萬物學習,順應、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是一個生命整體。天是包括四時運行、 萬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畏天命就是要求人們敬畏自然,對自然界不能隨心所欲,對自身的行為要保持警覺。春天是萬物發芽的時節,夏天萬物生長,即春生夏長。而現代的人偏要違背自然規律,不顧季節秩序恣意砍伐,隨意捕撈,是對自然的破壞。為了人和自然、 人和人之間的和諧,要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達到 " 不逾矩 "的境界,把融入大自然視為最大的快樂、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如何融會貫通中國文化?

樓宇烈:智慧才是力量。中國的傳統智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中國文化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運用。是一種智慧的文化,中國文化不是為知識而知識,而是更好地運用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其實知識本身是死的東西,不是力量,只有運用 " 轉識成智 "的智慧,才能發揮了它的作用。孔子說,古人學習是 " 為己 ",今人學習是 " 為人 "。字面上,古人學習是為自己,今人學習是為別人。實際上,荀子對孔子這句話有解釋,"為己之學, 美其深也"。 學習是為了完美自己,先體悟,然後落實到行動中,讓自己有所受益,成為 " 美人 "。" 美人 " 即君子,屈原楚辭中有很多讚揚。金都盛產黃金, 然比黃金更寶貴的文化,它是人們心靈的金子。

相關焦點

  •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接受中國網專訪(攝影:姜壹平)活動期間,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教授就「佛教的中國化、網際網路與祖庭文化傳播、參加本次活動的感受」等話題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
  • 樓宇烈教授: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和特色
    2020年1月8日下午,頒獎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隆重舉行,設獎人黃會林先生、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等百餘位嘉賓參加。 樓先生從北大哲學系畢業以後,一直以中國哲學為志業,以弘揚國學為使命,潛心研究,言傳身教,獲得了豐碩的學術成就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是東方哲學研究領域的標誌性人物。
  •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樓宇烈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餘年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
  • 樓宇烈經典作品推薦,《宗教研究方法講記》最受讀者歡迎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9月起);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等。樓宇烈的《宗教研究方法講記》,《中國的品格》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認識到的道理要落實到實踐上去,身心合一、身體力行。我反覆強調中國的哲學是體悟哲學,結果落了一個外號「樓體悟」。我認為,我們可以身體力行,但是也不能只埋頭苦幹,還得有悟,所以說體不離悟,悟不離體,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總方向。
  • 北大國學培訓 彰顯復興文化自覺
    導師李中華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李中華教授於上世紀60年代初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張岱年等諸位哲學大家。幾十載寒窗苦讀,盡得名師真傳。李中華教授作為北大哲學系的扛鼎人物之一,他帶出的研究生、博士生,成為北大和諸多大學的教學骨幹。由他領銜修訂的《中國哲學史》成為北大和眾多大學的必修教科書。
  • 北大宗教學系舉行2018-2019年度佛教獎學金頒獎儀式
    樓宇烈教授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河北柏林禪寺利生法師、河北省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耀慶居士、深圳弘法寺常志法師、華巖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尹亮、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胡俊、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教授周學農、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系主任孟慶楠等出席。頒獎儀式由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龍教授主持。
  • 樓宇烈:至誠態度感動天下
    原標題:樓宇烈:至誠態度感動天下  日前,在儒學與企業管理首屆學術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就儒家思想與企業文化的關係進行剖析解讀。   樓宇烈認為,儒學跟商業結合起來就是儒商,從事商業必須要有商道,儒商是我們歷史上流傳最廣、歷史最悠久的概念,儒家的思想一直被用來指導人們的商業活動。
  • 北大古典班組團訪學巴黎
    訪學團師生15人,與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古典學系、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中文系進行學生交流與學術發表,參觀法蘭西學院、法國國家圖書館、羅浮宮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學術與文化機構,積極探索短期赴海外學術發表、資料收集與調研的合作機制。
  • 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樓宇烈(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樓宇烈簡歷:樓宇烈,男,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12經歷:1960年7月至1979年5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1980年12月至1985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85年9月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90年起,中國哲學博士導師。
  • 新聞∣北大宗教學系舉行2018-2019年度佛教獎學金頒獎儀式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河北柏林禪寺利生法師、河北省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耀慶居士、深圳弘法寺常志法師、華巖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尹亮、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胡俊、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教授周學農、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系主任孟慶楠等出席。頒獎儀式由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龍教授主持。
  • 那一年,我選擇了北大......
    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1955年秋天,二十歲的樓宇烈一個人帶著行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從上海到北京,成為馮友蘭、湯用彤、任繼愈等老師的學生。1960年,樓宇烈本科畢業,留在學校擔任任繼愈老師的助教。1979年,樓宇烈正式成為哲學系的一名講師;從此開始,他教授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甚至在耄耋之年,依舊站在北大課堂上。
  • 北大12名頂級文科教授推薦的36本通識讀物
    作者第一本推薦的是《老子》,現主流學者認為《老子》思想應為中華文化最原始、最本真的思想來源,吳老師推薦的樓宇烈的注本是對傳世《老子》的精研本,而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是對出土文獻中老子文獻的詮釋。樓宇烈與高明都是北大出身的文史名家,此處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讀方式,也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主流。
  • 「最重要的是初心」——訪北大國關學院院長唐士其教授
    「最重要的是初心」——訪北大國關學院院長唐士其教授 2019-09-13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查文曄、魏夢佳)以「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24日在北京大學開幕。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華文化在臺灣枝繁葉茂,早已深深融入臺灣同胞的血脈。
  • 北大數學天才,寧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現狀如何?
    北大數學天才,寧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現狀如何?一直以來,憑藉著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水平走出國門,前往海外其他國家的優秀學生非常多,其中多數人在學成之後,都會選擇回來報效祖國,將自己所學全部傾注於做過的建設和發展事業當中;然而其中也有部分人出去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比如哈佛女孩劉亦婷,以及咱們今天說的這位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 魅力端午:文化自信託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同時,以端午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是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載體。」恰逢端午節之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接受中國青年網專訪時講起這番話。  6月9日,時逢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節蘊含著華夏民族獨特而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
  • 北大教授王澤
    、著名文化學者、博士生導師、北大教授、社會活動家、演講家、評論家、作家、書法家、音樂人、詩人 中共黨員、牛津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北大教授、北大高級智庫儲備專家、北大《中華人才辭書大典》入編專家、國家人才庫專家評委、著名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評論家、作家、書法家、音樂人、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葉辛曾親筆題寫筆名:海之夢•希岸。
  • 看看北大哲學系你就明白了!
    近日,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節目中談到,自己雖然年近80歲,但在北大哲學系不敢稱老人,因為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樓宇烈談到,生理養生節慾,心理養生養情,哲學養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關重要,中國哲學能夠養生,儒家進德、道家保真、釋家淨心,也許正是哲學家長壽的原因。
  • 北大推出"北大青鳥元培項目——卓異政商領袖通識教育課程"
    心靈迷茫與知識困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群體持有的財富日益增多,其幸福指數卻不升反降,部分企業家的精神處於迷茫和迷失的狀態,心中充滿不安全感。國內相關研究曾將中國企業家的人格缺失總結為五類:對規則和秩序的漠視、無知、無視;對信譽的輕蔑;對人文精神及文化價值的冷淡;對人類基本道德觀的某種排斥及基本道德律的踐踏;對人性及人權的一種潛意識敵視、仇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