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眾人會答為學問。 再問為什麼求學問, 各人答案就會不同, 或者竟回答不出了。 諸君啊, 我替你們答一句吧: '為學做人'。 "孔子曾說: "智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然而, 要達成這三者,需要不斷學習, 受到教化。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通往智者、 仁者、 勇者道路上的思想課和方法論。招遠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區---金街。 金街重文之風, 令有識之士關注。
2015年4月17日, 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在招遠暢談"中國的品格", 呼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豐富精神寶藏。
文化是心靈的金子—— 訪北大教授樓宇烈
文/夏紅堯
樓宇烈到招遠,千人報告廳座無虛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這位八旬長者願意到招遠的緣故。樓宇烈先生與招遠結緣,是因位於招遠金街的中國金都文化城裡有個新羅峰書院。獲悉縣級城市建了一個古香古色的書院,樓宇烈先生甘當名譽院長,並揮毫為" 中國金都文化城 " 題寫名字。這位曾經師從馮友蘭的老先生儘管年事已高,依然是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平日裡還要給學生講課,還有各種演講,馬不停蹄地傳播國學思想。除了在北大授課外,老先生還擅長以演講的方式表達學術思想,他說:" 我給自己提了個要求,在公眾場合的演講既要讓沒有任何知識準備的人能聽得懂,又要讓專業人士覺得有新意。"樓宇烈先生著作等身,著有《中國的品格》、《佛教與中國文化》、《十三堂國學課》等經典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實踐者。樓宇烈先生的講座從容淡定,引人入勝。鮮為人知的是,除了日常授課外,先生偏好崑曲、古琴、茶藝,這種外人看來風雅和小資的事情,卻是他眼中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以道統藝,由藝臻道 ",這也是樓宇烈先生的人文理想:藉由藝術上通下達,實現對日常瑣事的超越,並最終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坐在講臺上的樓宇烈先生,穿著一件灰色中式對襟上衣。先生說,這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在一些場合,穿上它,能夠喚醒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記憶。2015 年 4 月 17 日,在招遠,先生找到知音。從 9 點開始的講座,直到中午 12時許,在主持人再三致謝後,81 歲的樓宇烈先生才結束本次演講。此時,包括在後排站立聆聽 3 個多小時 " 中國的品格 " 的千名聽眾,向樓宇烈先生報以熱烈的掌聲。掌聲是由衷的,因為,這位中國文化最真誠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以其在北京大學 50 年的哲學研究積澱和深情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精神,一下和招遠人沒有了距離。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主體精神是什麼?
樓宇烈: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國是一個以文化來立國的國家,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國家,因此它才能包容我們 56 個民族。作為每個人來說也是一樣,只有修好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用"以史為鑑 " 總結出來的。西周打敗了殷紂王以後,總結夏商為什麼會滅亡,認為君主有道義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誰也不會保佑。大禹治水,為百姓帶來福祉,舜順從民意,把帝位傳給他,後來建立了夏朝。 夏的最後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領袖成湯帶領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後一位君主紂,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王帶領百姓起來推翻紂王的統治。紂王是一個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記》裡記載,武王的部隊已經打到殷紂王的城牆下了,他居然還說:" 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 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爺給的,周人能把我怎麼樣?結果武王的部隊攻進來,紂王被流放,後來自殺了。西周就總結出來 "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 的歷史經驗教訓。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如何做到尊重自然?
樓宇烈: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還包含著更深層的意義,人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離開整體,人應該不斷向天地萬物學習,順應、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是一個生命整體。天是包括四時運行、 萬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畏天命就是要求人們敬畏自然,對自然界不能隨心所欲,對自身的行為要保持警覺。春天是萬物發芽的時節,夏天萬物生長,即春生夏長。而現代的人偏要違背自然規律,不顧季節秩序恣意砍伐,隨意捕撈,是對自然的破壞。為了人和自然、 人和人之間的和諧,要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達到 " 不逾矩 "的境界,把融入大自然視為最大的快樂、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
《走向世界·仙境煙臺》:如何融會貫通中國文化?
樓宇烈:智慧才是力量。中國的傳統智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中國文化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運用。是一種智慧的文化,中國文化不是為知識而知識,而是更好地運用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其實知識本身是死的東西,不是力量,只有運用 " 轉識成智 "的智慧,才能發揮了它的作用。孔子說,古人學習是 " 為己 ",今人學習是 " 為人 "。字面上,古人學習是為自己,今人學習是為別人。實際上,荀子對孔子這句話有解釋,"為己之學, 美其深也"。 學習是為了完美自己,先體悟,然後落實到行動中,讓自己有所受益,成為 " 美人 "。" 美人 " 即君子,屈原楚辭中有很多讚揚。金都盛產黃金, 然比黃金更寶貴的文化,它是人們心靈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