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學宗教學系2018-2019學年度佛教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北大人文學苑2號樓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河北柏林禪寺利生法師、河北省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耀慶居士、深圳弘法寺常志法師、華巖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尹亮、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胡俊、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教授周學農、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副系主任孟慶楠等出席。頒獎儀式由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龍教授主持。
濟濟一堂
頒發的獎學金包括懷雲獎、弘法獎和華巖獎,今年共有25位北大學生(13位博士生、12位碩士生)獲獎,三份獎學金的宗旨是推動佛教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教學。懷雲獎學金在北大宗教學系已有22年歷史,1997年在淨慧長老與樓宇烈先生倡議下設立,並在明海法師的支持下,得到河北禪學研究所、河北省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的資助,迄今已有240多人次獲獎;弘法獎學金在北大宗教學系已有11年歷史,2008年在本煥長老、印順法師的支持下,由深圳弘法寺提供資助,迄今有80餘人次獲獎。華巖獎學金面向在北大留學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東南亞留學生,2015年在道堅法師的支持下,由華巖文教基金會提供資助,在宗教學系已設立5年,今年有兩位泰國籍博士生、一位泰國籍碩士生獲獎,並資助其中一位泰國籍博士生赴英國名校訪學一年。
濟濟一堂
孟慶楠老師代表哲學系宗教學系向到場嘉賓表示歡迎。他說,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哲學、中華文化關係密切,對中國有著特別的意義。北大承擔的任務不僅是研究,還有人才培養。這三份獎學金代表了社會各界對我們教學工作的支持,特別感謝大家的關心。周學農老師自設立懷雲獎以來,二十二年如一日,一直承擔獎學金的各項繁瑣工作。他說,這三份獎學金,已經成為我們專業培養過程中的一項傳統,它們不僅是經濟上的資助,也是精神上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份獎勵,善款善用。
柏林禪寺利生法師代表生活禪基金會祝賀同學們學業進步,希望同學們像春天的萬物一樣充滿生機,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到學修一致、知行合一。
深圳弘法寺常志法師代表弘法寺祝福同學們。他說,獎學金來之不易,是信眾們一元一元捐出的,希望同學們發大心、髮長遠心、發菩提心,做好學生時代該做的事,發奮學習,立志成長。
華巖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尹亮先生代表正在閉關修行的道堅法師表達了對樓先生的祝福,就華巖基金會組織重慶孤兒到北大參訪向北大表達感謝,並祝獲獎同學學業蒸蒸日上,力爭成為中泰文化交流的棟梁。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胡俊老師首先向三個獎學金出資方表達了真誠的感謝。他說,參加這樣的頒獎儀式對自己也是一種受教育,自己來到哲學系看到這麼多慈善人士和這麼多優秀的老師、同學,感到很受鼓舞。正如李四龍老師剛才所說的,凡是對學生成才有益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凡是對學生成才不利的事情都要想法不做。我們基金會今後要照這個原則做更多工作,也希望我們今天的獎學金能長期持續下去,這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樓先生發表講話
樓宇烈先生是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不僅創設懷雲獎、弘法獎,而且每次親力親為,二十二年的頒獎儀式從未缺席,每次都會給獲獎同學諄諄教導。他說,這份獎學金不僅代表三個單位對我們的支持,更代表廣大信眾、民眾對我們北大學生的期望,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學習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宗教的特殊性,在於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即追求人的自立自覺,而非盲目崇拜。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宗教的這種特殊性,以人文精神推動華夏文明的發展,因此我們還辦了一份刊物《人文宗教研究》。「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的言行舉止關乎天地萬物,因此要小心謹慎,儘自己的義務與責任,「為天地立心」。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搬到人類社會是不妥當的。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的區別,即人文精神,在於強者扶弱、互相幫助。歷史上佛道儒三家的願望都是超越自我、幫助他人。我們應當通過努力,傳播正法,弘揚真知正見,使人們有正確的信念和修行方式。這個學習、努力的方法與過程,就是《中庸》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希望同學們貫徹這樣的學習方法,不辜負國民的期望,做一個對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有貢獻的學者。
樓宇烈先生、利生法師、常志法師、尹亮秘書長、胡俊副秘書長和周學農老師,分別為今年首次獲獎的6位同學頒獎。黃越泓、劉秋嬋代表新受獎同學發表感言。黃越泓說,對佛教、傳統文化的好奇與信念促使自己走上學習、研究的道路,途中得到了老師們的引導和社會的支持,感到十分榮幸,倍加珍惜。劉秋嬋說,自己會切實地將獎學金用於買書、找資料,用於科研,嚴格要求自己,最終能回報社會。最後,參加儀式的獲獎同學與老師們、設獎單位代表在北大人文學苑3號樓門口合影留念。
編輯: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