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中國人物史 | 馮友蘭:學以成人,意寄三松

2020-12-11 澎湃新聞
「哥大中國人物史」是《哥倫比亞的光》系列的子欄目,意在展現多元角度下,那些於近代赴哥大留學的中國學生如何逐步成長為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巨擘,並引領社會進步與革新。我們希望,這一系列能夠傳遞先輩之光,激發相關討論,建立起當代學子與先輩精神交流的橋梁。

我們歡迎與本欄目主題相符的任何形式的原創文章投稿,投稿及作者信息請發郵件至 cd2960@columbia.edu。

他是學術巨擘,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重新發掘了中國思想中的瑰寶,也將西方先進思想引入中國;他心繫祖國,走在社會運動的前沿,也能夠為追求理想,遠渡重洋。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曾這樣總結父親馮友蘭的一生:「父親一生有三方面的貢獻,一是寫出了第一部完整的、用現代邏輯方法的中國哲學史,是這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學體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

從北大到哥大,從西南聯大到水木清華,馮友蘭孜孜不倦地追求智慧,也讓智慧之光普照泱泱華夏。

圖片來源:iep.utm.edu

「我曾堅信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迥然不同。這種差異的存在也為當今世界所承認。但當我研究了哲學史後,我發現這一觀點其實頗有問題;我發現,從歷史上的西方哲學中,我們能看到一些與東方哲學相通之處;反之亦然。我發現,人類有著同樣的天性與本質;人類對於『生命』的疑問也是共通的。」

—— 馮友蘭  '1923


近代中國哲學大家

馮友蘭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的先驅與巨人。他既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更是為中西方比較哲學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說起馮友蘭,必須要提到《中國哲學史》,以及這本書對於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的深遠意義。

《中國哲學史》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述了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得中國傳統哲學具有了現代性。

馮先生曾表示:「本書就內容而言有兩點是前所未有、且是無法被後人改變的:一是其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

這本書的出版,讓馮友蘭成為中國哲學的代表人物;在西方世界中,「馮友蘭」的名字亦成為「中國哲學」的代表之一。

1934年,《中國哲學史》初次問世。自此,中國哲學在世界的舞臺上愈發引人注目。而這一切都與馮友蘭早期在哥倫比亞大學受到的教育和積累的知識密不可分。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闡舊邦以輔新命」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哲學系

1919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一年後,馮友蘭懷著追求「新哲學」的夢想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馮友蘭師從約翰·杜威(John Dewey)和弗裡德裡克·伍德布裡奇(Frederick J. E. Woodbridge)系統學習了西方哲學理論,同時完成了多篇學術著作。

1923年,他被授予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1年北大赴美留學生及教師合影 ,蔡元培(前排左五) 馮友蘭(二排左一),圖片來源:《我的父親馮友蘭》

要說到馮友蘭造詣最為深厚的領域,當屬中西方比較哲學研究。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馮友蘭通過學習西方哲學體系並結合自己深厚的國學造詣,在杜威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在此書中,馮友蘭並列了諸多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從孔子、孟子到柏拉圖、康德……他闡述了這些哲學家對於「人生理想」的理解,並從中歸納出中西方在人生理想上的相通之處。

除此之外,他還用英文寫成了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向西方讀者介紹書中提出的對於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新思路、新觀點。

馮友蘭(後排右一)在紐約,圖片來源:《我的父親馮友蘭》

與之齊名的另一位20世紀中國哲學巨匠陳榮捷(Wing-tsit Chan)曾這樣評價馮友蘭:「馮友蘭值得最高的讚揚,因為當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精華被大多數中國學者忽略的時候,是馮友蘭在捍衛它們。」

由此可見,馮友蘭與當時大多數的學者不同,他不認為好的只能來自西方,或者中國的思想就是落後的、失敗的;相反,他認為中國思想值得更認真的對待與反思。

馮友蘭晚年曾用書房裡的一副對聯總結自己的人生:「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副對聯是馮友蘭對自己學術思想的總結。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的自序中,馮友蘭這樣寫道:「在世界上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其他古國,現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國還繼續存在,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詩經》上有句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我要把這個特點發揚起來。」

通過闡釋中國哲學,馮友蘭為後世比較哲學的研究做足了「準備」。因此,馮友蘭的卓越貢獻絕不只是將「闡釋中國哲學」,或將西方思想引入中國;他成就的一切甚至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而是針對全人類。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人類有著共同的天性和對於生命共同的發問。」他所做的一切,簡而言之,可以說是為了東方與西方比較哲學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

這樣的比較研究是極具啟發性的:人類該如何從不同中尋求相似的本質?儘管物理上、地理上的隔離與界限無法跨越,但這些本該迥然不同的思想中竟散發出同樣的光芒。

什麼是共性?什麼是真理?這些發問與接下來的一切解釋,哪怕是在百餘年後的今天,仍舊值得人們不斷去思考、去揣摩。


「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做後薪」

圖片來源: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

馮友蘭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哲學教育,先後在河南中州大學、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

馮友蘭秉持「大學培養的是『人』而不是『器』」的教學理念。他認為,「器」是供人使用的,擁有知識和技能便可,這樣的程度技術學校就能做到。而大學則應是培養擁有完整靈魂的人,他們應有清楚的腦子和熱烈的心,有自己辨別事物的能力,能承擔對社會的責任,並能夠欣賞從以往到現在所有有價值的事物。

馮友蘭自身的教育經歷使他成為自由主義教育家,這樣的信念十幾年如一日。除了以上的教學理念,馮友蘭還認同學術至上、為學術而學術、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等觀念。

他曾在書信中寫道:「大學為最高學府、包羅萬象……豈可刻板文章,勒令從同」、「如何研究教學,則宜予大學以迴旋之自由」、「師嚴而後道尊……教授不能自展其才,學生尤啟輕視教授之念」……這些字句意味雋永,將馮友蘭的師者風範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內豎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的高等學府,與當時堅持著這種教育精神的馮友蘭等人密不可分。

馮友蘭在北大燕園的居所,圖片來源:《我的父親馮友蘭》

1982年,馮友蘭到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

重返哥大之際,他作詩一首:「一別貞江六十年,問江可認再來人。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做後薪。」

這首詩化用《莊子》:「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寄託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能夠代代相傳,薪火不息的美好願景。


「意寄三松」

三松堂,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馮友蘭晚年居住在北京大學燕南園的一處居所中,因庭院中有三棵松樹,故命名為「三松堂」。馮友蘭的回憶錄《三松堂自序》也因此而得名。

1983年,馮友蘭在自己88歲的壽辰上做對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心懷四化意寄三松」以為自壽。

「意寄三松」不只是馮友蘭晚年在燕園悠閒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做學問之「意」,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生境界之「意」,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仁者與物同體、廓然大公,同時又不脫離人倫日常、現實生活。

結語

哲學,是愛思想,是愛智慧;也是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與超越。馮友蘭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人生四境界」,其中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各成一界。

四種境界中,天地境界當屬最高,又稱作「哲學境界」。在此境界,人從精神上不再囿於某種限制,而是成為了孟子所說的「天民」;人不止了解其做事的意義,更是自覺地做其該做的事;人立足一隅,眼中卻得見浩瀚宇宙……是故可以不偏不倚,可以"極高明而道中庸"。

由此觀之,若論人生境界,馮友蘭先生實則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哲人」。

(撰稿:紅旗,責編:翩躚,注釋從略)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哥大全球中心」(ID: ColumbiaGlobalCenter)

相關焦點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1931年和1934年,對中國哲學界來說是兩個特殊的年份,在這兩年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出版問世。該書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後來還被馮友蘭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
  • 哥大口述史音頻上線,顧維鈞、孔祥熙等人珍貴錄音帶重見天日
    本文所稱的「中國口述史」單指第一種。哥倫比亞大學與近現代中國關係匪淺,歷史上許多大人物都曾在哥大求學。1950年代以後,中國舊日許多政治與社會要人避易海表,此番又回到紐約。1957年,哥大從事東亞研究的教授韋慕庭(C.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馮《史》下冊,111頁)雙方其實所見略同,皆視佛學為主流。太虛不愜於馮《史》者,除了敘述簡略,主要有二:第一,太虛質疑「經學時代」之稱,拆分下冊,重新擬題。所擬三題,「諸子分期獨盛時代」包含漢武今文獨盛時代、東漢古文獨盛時代等,夷經學入子學。
  • 讀書會 推薦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論語》、《中國哲學史》都是無需急迫、慢慢讀、常讀的書。讀論語可參考《中國哲學史》之相關內容,可做一總體之了解。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沒有系統學過哲學沒關係,只要有一顆好奇的求智之心,找對一本哲學書,你就可以開始你的哲學之旅。「對」的哲學書也肯定不止一本,了解西方哲學,先去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走近中國哲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 李逸涵:松哥其人
    這位身量不高卻精氣神十足、自稱為「松哥」的便是本班掌門人——張作松老師。別看他年紀輕輕,個頭不高,娃娃臉連同清爽的寸兒頭以及一身運動便裝讓他看起來更像學生,可只要把眉毛一豎,眉心一皺,雙眼怒瞪,生氣燃起來的熊熊大火就算最調皮的同學也要心頭一顫,渾身發抖,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個,「松哥」瞬時就變為「嚴爺」了!可在本次遠足中,他卻來了個「華麗變身」,令大家不由得趕忙換種眼光來看待他。
  • 馮友蘭先生的讀書四法
    馮友蘭除了人生四境還有讀書四法,這樣讀書才不至於白讀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選」。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因為意只是寫書人主觀的認識,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理,所以讀書時要注意用客觀真理的標準來檢驗。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 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被解散 相關方三緘其口
    哥大校方以及與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關係密切的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都對該組織被解散的理由三緘其口。但有關該組織領導層內部衝突、財務醜聞的傳言已流傳數月之久。 該組織網站首頁的中文布告說,「此學生組織已經被學校解散,該組織將不再開展或參與任何活動,以及與任何機構合作。」但「解散」一詞顯然不是英文的原意。其英文布告的用詞是學校對其「取消承認」(de-recognized)。
  • 馮友蘭深信中國哲學蘊含珍貴寶藏 定會大放光彩
    在諸多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馮友蘭是出類拔萃者。  ■「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這是馮友蘭對自己學術成就的概括和總結,研究馮友蘭哲學,自然要以此為綱  馮友蘭重要的哲學成就是創立了新理學。  馮友蘭在哲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出版了「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在上世紀30年代,他出版了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以此成名於學術界。
  • 馮友蘭 | 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於潛默
    先生在哥大師從杜威先生(John Dewey),其心志仍在中西文化比較,如是年冬在紐約訪泰戈爾(Tagore),次年在哥大哲學系宣讀論文《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皆其例也。至先生作博士論文時,思想忽有變化,蓋因先生在美研修西方哲學史,乃發現時人所說東方與中國思想特有者,要皆在西方古代亦有之。先生即以《天人損益論》為題,打破東西界限,將人類自古以來各種人生理想分派敘述之。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及其讀後感
    我就想,一個人的法學思想肯定受其哲學思想影響,進一步講,一個人的法學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所處時代的哲學的影響,是以萌發讀中國思想史的念頭,遍索經典,覺得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可達事半功倍之功。另外,為了做個明白人,本人準備精讀黑格爾所著,賀麟、王太慶等翻譯的四卷本《哲學史講演錄》。在讀西方哲學史之前,覺得很有必要讀一下《中國哲學史》。
  • 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讀書學習筆記一
    學中國哲學最基礎的還是要學好《中國哲學史》,故搜羅手頭僅有的幾個版本,希望以兩三個版本為主,通過對比學習,一則咀嚼時光,寬慰心靈,二則希望能有所得。重點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華東師大出版社,2011版(對比《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影印電子版));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聯書店,2017年第2次印刷;肖萐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次印刷;馮契著、陳衛平縮編《中國哲學通史簡編》,三聯書店,2013年第1版(對比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 紀念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召開
    今年是馮友蘭先生誕辰125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馮友蘭先生,緬懷前賢,激勵後學,推進馮友蘭學術研究,12月4日,「馮友蘭誕辰125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辦。他說,馮友蘭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在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諸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學貫中西,融匯古今,「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著作等身,名滿天下,是南陽響亮的文化名片和引以為傲的文化名人。
  • 馮友蘭:不得不說的中國哲學史
    編者:史家說史系列,是要用易懂好玩的方式介紹著名學者的觀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大名鼎鼎的專業人士的意見,總要更靠譜一些。我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經典,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歷史課本中的胡適直到2018年前後,經高中故友宋同學的推薦,我才看了嶽南的三卷本《南渡北歸》,在這本規模宏大的學術大師群英譜中,胡適堪稱是貫穿全書的一個線索性人物,著墨一點不比梁啓超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毫無疑問最突出的貢獻在於「疑古精神」,講中國哲學史居然直接扔掉三皇五帝,直接從周宣王開講。這讓北大講臺下的傅斯年、顧劼剛等青年才俊大驚失色,尤其傅斯年原是黃侃的得意門生,黃侃要把章太炎的道家真傳傳給傅斯年的,沒想到傅斯年居然被剛回國的27歲留學生胡適圈了粉!
  • 時間線簡介馮友蘭一生,這才是哲學大師
    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1902年,因馮臺異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落在粗識文字的吳清芝肩上,從今年馮友蘭開始上學。1907年,馮臺異病猝,馮友蘭隨吳氏遷回老家。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同年秋季回國後,寫成《一種人生觀》。指出人類的相同本性就是相同的問題,中國就是因為沒有適合現代化發展的哲學思想才落後的。1924年寫成《人生哲學》,馮友蘭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
  • 馮友蘭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簡史》、《三松堂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馮友蘭集》等,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文中馮友蘭先生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及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侃侃而談,語言生動活潑,而寓意去深刻發人深省。最後文末指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理三種形態關係並加以詳盡分析。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
  • 《人生的境界》(馮友蘭)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出生,1990年11月26日去世,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縣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出生在一個「詩禮人家」,家境殷富,極重教育。他早期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
  • 宿舍漢語拼音名牌被撕 哥大中國留學生錄視頻抗議(圖)
    ­  這次哥大「撕名牌」風波更是引發了留學生群體的文化思考。­  在出國的留學生中,幾乎所有人都會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它像一塊迷彩服上的布料,大家紛紛「穿上」,以為這是必備之物。為了讓他人讀起來方便,或為了更快的融入陌生環境,或希望別人能夠記住自己等種種原因,一些留學生將自己本來的中文名一步一步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