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先生的讀書四法

2020-12-14 文化養老

馮友蘭除了人生四境還有讀書四法,這樣讀書才不至於白讀

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選」。讀書須有選擇,否則在茫茫書海中會迷失方向。可以把書分為要精讀的書、可以泛讀的書、只供翻閱的書三大類。究竟哪些書值得精讀?這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定。一旦選定的書,就要認真地、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解,即「解其言」。讀書,尤其是讀古書,首先必須弄懂它的文字,因為文字是書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別。中國的古書是用古文寫的,不同時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別。如果不攻破這道語言文字關,就看不見關裡邊是些什麼東西,光站在關外指手劃腳,那怎麼行呢?知,即「知其意」。讀書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讀書,而必須注意字裡行間,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如果僅只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明,即「明其理」。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因為意只是寫書人主觀的認識,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理,所以讀書時要注意用客觀真理的標準來檢驗。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他生於光緒,長於民國,成於共和,死於世紀之末。他著述恢弘,影響深遠,他的一生波瀾曲折,可謂是中國近代史、哲學史,以及思想史變遷的縮影。

作為中國哲學史大家,他的論述起於先秦諸子甚至之前,終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後現代主義,號稱「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

中國傳統學術中並沒有哲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本身就是馮友蘭這一批二十世紀之初的新生代文化精英從西方引進的概念,並以西方哲學的框架和方法論來整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哲學成分。

哲學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哲學家無法迴避的問題。從逍遙遊到蘇東坡,中國思想家素來有著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懷,但多以文學化的抒情方式來表達,缺乏清晰的邏輯層次。馮友蘭的表述則清晰樸實,令人耳目一新。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馮友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他的「人生四重境界」說——「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相比於馮友蘭高屋建瓴的人生四境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似乎更加唯物主義。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如果勉強將兩者對應的話,其中,馬斯洛需求的前兩項,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屬於最低層面的自然境界,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屬於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只有充分實現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有可能進入天地境界。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著作權人所有,轉載僅供參考,如涉版權請聯繫小編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文化名人的高效閱讀法|馮友蘭的讀書之道
    一、馮友蘭簡介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學家、哲學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赴美國,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
  • 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讀書學習筆記一
    近期種種不順遂,多日來不能靜心於所好,更難言讀書撰字,待稍有空閒,思索近期得失,改變之關鍵仍在「學習」,切不可因生活之瑣碎斷我學習之途,唯此仍使我保有
  •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談讀書
    如果僅只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作家宗璞與父親馮友蘭 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
  • 讀國學大師馮友蘭,探究北大讀書清華任教出國留學的經歷
    馮友蘭先生 紮實的國學基礎馮友蘭,之所以能在有了8年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的深厚基礎,馮友蘭在小學、中學、預科的讀書中非常輕鬆。而中國公學有著光榮的歷史(如文末附錄),在這裡馮友蘭打開了接觸世界的視野,也初步接觸了邏輯訓練和西洋哲學,為其一生的中國哲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馮友蘭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馮友蘭《讀書與做人》◎本書精選了馮友蘭對極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和人之性情進行的詳盡而深刻的解讀。在哲學思想方面,馮友蘭對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等大家,在肯定他們所做貢獻的同時也對他們的不足提出疑問和批評,最後結合當代實際情況,給出更加合理的思想方法。
  • 步入大學前讀10本好書:馮友蘭講哲學 朱光潛談讀書
    升學之外,讀書還有哪些重要作用?人民網文化頻道參考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的《14位大學校長的推薦書單》,2014年「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書單,「2014中國好書」入圍書單,以及多家出版社近期重點推薦的文化名家新書等資料,從中精心挑選了10本好書,為「準大學生」們提前「充電」,讓好書成為指引他們在浩瀚書海中摸索前行的指路明燈。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為:《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讀書與做人》、《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等。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 馮友蘭 | 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於潛默
    時中國公學以英文授課,先生尤感興趣者,為耶方斯(Jevons)之《邏輯要義》,因立志習西方哲學。1915年夏自中國公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法科,入校後即改文科,因西方哲學門未開,遂入中國哲學門。不二年,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皆主教於北大,新文化運動頗盛一時。受此影響,先生對東西文化問題甚為關切。1918年夏於北京大學畢業,次年與友人響應五四運動,創辦《心聲》月刊,為當時河南宣傳新文化之唯一刊物。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2019年11月11日,採薇在當當網上購買了四五本書,其中就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買馮先生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概是說「胡適一向對人寬厚,為何唯獨對學生輩的馮友蘭不睦?」胡適27歲就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治學路數和學術思想折服眾人,被季羨林譽為「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但後來可能主要精力沒有放在治學上,社會活動佔據了他大部分時間,成為走到了另外一條道路上的「過河卒子」,周恩來說「胡適先生本來是我們敬愛的一個人,他的思想和言行有些令我們佩服的地方」,但「過河卒子」無法回頭,胡適終於還是沒有被我們爭取過來。
  •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發表時間:2012-08-01   來源:新華讀書
  • 聶振弢教授當選馮友蘭研究會會長
    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不過,它雖然從經驗開始,但是最終卻能夠發展成超脫於經驗的「某個事物」,令人們獲得無法憑邏來感知到的全新體驗。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李輝 | ​馮友蘭與楊伯峻筆下的史料
    >馮友蘭筆下的史料 知道楊伯峻先生的名字,始於1978年在大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古漢語時。一份「科學出版社稿件決定單」表格,記載如下: 通訊處:北京大學中國語文系,由馮友蘭先生轉來來文日期:57年1月14日原稿:247頁編輯室意見:我意不出此類譯稿,但是《論語》,又系馮友蘭先生介紹來的,請總編考慮。總編輯批示:因為出版任務繁重,不擬接受,建議向古籍出版社聯繫。57年1月23日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反觀馮《史》,南北朝論及般若學之「六家七宗」、僧肇、道生(附謝靈運),隋唐論及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雖然猶可補充(例如慧遠),但空、有兼備,遠較太虛涵蓋全面。青年馮友蘭溯本與析義:友直的教理批評友直《評馮著〈中國哲學史〉:關於佛學的幾個問題》發表於《讀書通訊》一〇九期(1946年5月,第9-12頁)。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這是多年以前,中學教科書中的一段文章,其中的「人生四境界」是中國哲學界家喻戶曉的學說,它摘自《新原人》,作者是開創「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大師——馮友蘭。據當年的校友回憶,馮友蘭先生有一次站在彈坑裡上課,意思是在廢墟裡也要上課,表達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抗戰期間,馮友蘭相繼完成了《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稱「貞元六書」。南渡八年,馮友蘭完成了他的哲學體系,也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學家。1928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秘書長、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代理校務會議主席、校務會議臨時主席等。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馮友蘭:不得不說的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經典,被譽為「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像)《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完成於抗戰時期,成為當時的大學教材,奠定了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
  •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今日世界讀書日,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且與大家分享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讓我們一起學習讀書,努力成為愛讀書、善讀書之人。梁啓超:三步讀書法梁啓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筆耕不輟,在哲學、文學、史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的讀書方法無疑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