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除了人生四境還有讀書四法,這樣讀書才不至於白讀
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選」。讀書須有選擇,否則在茫茫書海中會迷失方向。可以把書分為要精讀的書、可以泛讀的書、只供翻閱的書三大類。究竟哪些書值得精讀?這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定。一旦選定的書,就要認真地、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解,即「解其言」。讀書,尤其是讀古書,首先必須弄懂它的文字,因為文字是書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別。中國的古書是用古文寫的,不同時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別。如果不攻破這道語言文字關,就看不見關裡邊是些什麼東西,光站在關外指手劃腳,那怎麼行呢?知,即「知其意」。讀書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讀書,而必須注意字裡行間,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如果僅只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明,即「明其理」。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因為意只是寫書人主觀的認識,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理,所以讀書時要注意用客觀真理的標準來檢驗。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他生於光緒,長於民國,成於共和,死於世紀之末。他著述恢弘,影響深遠,他的一生波瀾曲折,可謂是中國近代史、哲學史,以及思想史變遷的縮影。
作為中國哲學史大家,他的論述起於先秦諸子甚至之前,終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後現代主義,號稱「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
中國傳統學術中並沒有哲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本身就是馮友蘭這一批二十世紀之初的新生代文化精英從西方引進的概念,並以西方哲學的框架和方法論來整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哲學成分。
哲學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哲學家無法迴避的問題。從逍遙遊到蘇東坡,中國思想家素來有著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懷,但多以文學化的抒情方式來表達,缺乏清晰的邏輯層次。馮友蘭的表述則清晰樸實,令人耳目一新。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馮友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他的「人生四重境界」說——「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相比於馮友蘭高屋建瓴的人生四境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似乎更加唯物主義。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如果勉強將兩者對應的話,其中,馬斯洛需求的前兩項,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屬於最低層面的自然境界,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屬於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只有充分實現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有可能進入天地境界。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著作權人所有,轉載僅供參考,如涉版權請聯繫小編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