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馮友蘭簡介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學家、哲學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赴美國,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形成了新理學哲學體系,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其哲學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全部著作匯集成十五卷《三松堂全集》。
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等。
二、馮友蘭的讀書之道
(一)精其選
書,浩如煙海,而真正有永久價值的書其實並不多。書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只供翻閱的。
如何判斷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時間是最公正的評選家,群眾就是推薦者。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而時間就會將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
經過時間考驗後的經典著作就是我們需要精讀的書籍。
(二)解其言
當已經列好了我們的精讀書單後,就需要一本一本地讀,一個時間內只能讀一本書。
讀書首先要讀懂它的文字,也就是它的語言。閱讀當代的文字還好,要看古文的書籍,需要過語言文字關。掌握各種字典辭書等工具書是需要必備的技能。
如果是要閱讀國外的書籍,那麼學好一門外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知其意
中國有句古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是說,書裡的內容可能並沒有完全表達出作者的想法。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全都認識了,話也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這就還需要在讀書的時候,注意字裡行間的細節,體會其中的「弦外音,味外味」。
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思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僅是局限於語言文字就成為死讀書了。在人際關係中,過河拆橋不道德。但是,讀書就要過河拆橋。
(四)明其理
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
讀書不僅要知其意,還要明其理,這樣才能不被前人的意所誤。用自己的意和前人的意相互比較,互為補充。然後用這個來處理事務,解決問題。這樣就算是能活學活用,把書讀活了。
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把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能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