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00字,閱讀時間:6-8分鐘
書籍信息《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出版社:後浪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原作名: アクション·リーディング作者: [日]赤羽雄二譯者: 陳健出版年: 2019-5ISBN: 9787513923484
導語
現在網絡上的很多圖片或視頻,常常把閱讀置身於一種悠閒的環境氛圍中,似乎讀書成了慢生活的標誌:在陽光明媚的午後搭配一杯咖啡和一個誘人的甜點;在寒冷的冬天窩在溫暖的被窩裡;在度假時候金色的海灘躺椅上……而對於閱讀,除了享受悠閒,還有另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效率——如何高效快速地讀書並且掌握知識。本文旨在介紹一種高效的閱讀方法,讓我們擺脫閱讀的壓力,享受汲取知識的單純快感。
這本書十分小巧易讀,文字精煉,案例也恰到好處,一個小時完全可以看完。十分建議大家找來原著看看,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以下介紹摘自書籍原文,並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略加修改。
核心思想
本書貫穿始終的思想是:如何從「被動讀書」變為「主動讀書」。
如果我們採取被動讀書的方式,我們很難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從這本書裡面獲得什麼,讀完一本書心裡依然空空如也,好像什麼也沒記住。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慢慢生出讀書無用的想法,結果就是對書籍敬而遠之。
也有些人常常抱怨沒時間讀書,每天工作學習那麼忙碌和勞累,到家已經沒有動力再讀書了。但心裡還是覺得讀書有用的,每次去書店還是想買書,這就導致家裡積攢的書越堆越多,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
而那些優秀的人,雖然也累於忙碌的工作,但是依然會動力十足地拿起書本,快速且高效的汲取其中的養分。
其中的關鍵就是,這些人把讀書看作改變自身狀況的契機,知道自己想讀什麼,讀過之後想記住什麼,想把書籍中的那些東西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們也就能通過讀書獲得更好的成果。
無法讀書的5個理由
- 忙於工作,沒時間讀書=>將讀書放在優先位置上
- 不知道應該讀什麼=>提高對自己需要的書的敏感度
- 沒讀完的書不斷增多=>徹底讀完一本書後再去讀其他書
- 工作繁忙,不知是否應該讀書=>變被動為主動,將讀書視為改變自己的契機
- 無法專注地讀書=>擺脫智慧型手機和網絡的影響
讀書的好處 為什麼再忙也要讀書
- 讀書比任何學歷證書更有價值。讀書可以讓人不斷積累知識,了解自己未知的領域。
- 開闊視野、提升實力。從廣闊的視角去審視、考量、理解知識,從大局出發,理智地看待事物。
- 挖掘自身的發展潛力。閱讀洞察力敏銳的作家所寫的書,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時刻都要成長。
- 培養領導才能。通過讀書培養「同理心」,學會體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提高溝通能力。
- 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讀書可以激發想像力,讓想法變得更加豐富,還能讓人看到在自己熟悉並深信不疑的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根本無法想像的世界。
- 制定搶先未來的對策。讀書的過程中會閱讀很多故事,記住很多案例,可以提高洞察力和推理能力。
- 激發乾勁。在產生求知慾時,人類的大腦結構會使得人們充滿幹勁,如果讀到令自己感動的內容則更會讓自己積極向上。
保證讀書時間 如何做到工作很忙也能讀書
- 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改變自己對讀書的認知和定位,告訴自己想要生存、工作、不斷成長,就必須堅持讀書。如此,書就不再是可讀可不讀的東西,你會認為讀書非常有幫助,並且確保一定的時間去讀書,把讀書放在一個優先且重要的位置上。這就是「主動閱讀」的第一步。
- 主動創造讀書時間。在工作日的晚上和休息日也要利用時間表安排讀書時間;掌握並確保最短睡眠時間,周末也要保持和平時一樣的作息,睡太多其實也無用;充分利用通勤時間,可以在行動裝置上閱讀。
- 在時間表中添加讀書時間。首先要估算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確定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然後用讀書去填充。不要把讀書看作一種愛好或消磨時間的手段,而是要將其視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環。
- 培養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找到最能集中精神讀書的時間段,並把讀書量控制的恰到好處。如此我們才會享受其中,而不是感到壓力。
- 只在有需要時讀書。我們常常被「讀書是一件好事」這種想法束縛了,認為只要讀書了就是好的。實際上,讀自己有需要的、對自己有積極作用的書才是好的。要改變這種既定觀念,並且找到自己的讀書價值觀。
- 用社交網絡召集讀書夥伴。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在同一時期讀同一本書,然後互相交流感想,一定非常有趣,也能相互激勵。
學以致用的集中讀書法 短時間內牢記書中內容
- 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在書的扉頁上註明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日期以及閱讀後的想法,對書籍做簡單的評價。通過不斷地閱讀並作出評價,我們就會逐漸明確應該買和不該買的書了。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做標記,言之有理的內容、表達出色的內容、體現作家洞察力與智慧的內容,直接用黃色螢光筆畫下來,以便在日後容易找到。
- 不在閱讀時做筆記,讀完立即整理筆記。邊讀邊記筆記過於耗費時間,不適合大多數人。而讀完一本書後將自己的想法簡單記錄下來則會壓力小很多。
- 專注閱讀一本書。開始閱讀一本書後就要一口氣讀完,這樣才能深刻領會一本書的精髓。而同時閱讀三五本書會分散精力和情趣,耗費時間。
- 要儘量購買書籍閱讀。相比去圖書館借書,購買書籍不但能讓你更重視從這本書中獲得價值,還能方便做標註和寫寫畫畫。
- 買書後即刻開始閱讀。每次就買一本書,買完之後立刻閱讀。一旦把購買的書籍閒置,我們很難確保再拿起它的時候還有和購買它時同樣的興趣,閱讀的積極性會大打折扣,因此儘量不要囤書。對於已經囤的書,重新審視後認為仍有閱讀必要的,應該馬上開始閱讀,並在幾天內讀完;而那些不想再讀的,也不要感到很有壓力,直接賣二手或者捐掉就好。
- 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重讀。比起返回去重讀,把握全書的主旨更為重要。要規定自己不要重讀,要有在第一次閱讀時就理解書中所有內容的態度。這樣不僅能夠讓注意力更集中,還能夠提升閱讀的準確度。
- 讀書時儘量關閉網絡和手機。(此處不再多說)
- 思考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應該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購買和閱讀一本書,讀書的時候是否抱有期待的心情十分重要。因此,絕不應該強迫自己去讀不感興趣的書。為此,需要在閱讀前明確兩個問題:「我想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以及「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讀書並行動 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
- 限制讀書時間,用更多的時間輸出。沒有讀過的好書不計其數,比起一味地讀書,更應該吸收書中的知識,提升自身的能力,將知識分享給更多人,以及從其他信息源汲取新知識。
- 分享讀書成果,展開深入討論,提升溝通能力。與他人分享並得到反饋,進一步整理自己的想法。說話時儘量像講故事一樣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是關鍵。
- 建立讀書檔案,寫明目標,付諸行動。每讀完一本書就要寫一篇「讀書檔案」。讀過每本書後自己會有那些新發現,行動上會有哪些變化,都要記錄下來,並確認推進到何種程度。(樣本如下)
- 讀書後立即寫博客。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從讀者那裡得到許多反饋,這些都是獨自閱讀時無法獲得的好處,隨著讀者的增多,會形成超出預期的良性循環。
- 半年後重新閱讀。對於十分精彩的書,重讀時應該從頭到尾仔細閱讀;而對於那些內容並不十分精彩的書,只需要看一遍做標記的地方就可以了。
提高信息敏感度 不在無趣的書上浪費時間
- 從書籍獲取信息和從網絡獲取信息。網絡上的內容編寫時間短,內容的深刻度較差,常常是博眼球的無趣重複,養分實在稀少。應將網絡視作獲取最新諮詢的地方,而不是獲取營養的地方。
- 利用谷歌快訊(Google Alert)獲取消息。訂閱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為關鍵詞,每天在固定時間段收取簡報,並在半個小時內瀏覽這些消息,這是效率最高效的收集信息方式。而平時積極收集信息更容易找到應該閱讀的相關書籍。
- 對一切事物持有問題意識。不斷思考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繼續發展下去會產生的變化,以及我們個人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問題。根據我們的思考去尋找需要的書籍閱讀,然後與人討論,增強自信心。
- 閱讀優秀作家的全部作品。如果某位作家的某個作品對自己觸動很大,那就可以去閱讀他的全部作品,這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從整體上把握他的思想和價值觀。遇到這樣一位作家可謂人生一大幸事。
- 延後閱讀暢銷書。一本書是否暢銷具有非常強的偶然性,並且這本書並不一定合你的胃口,強迫自己閱讀會非常痛苦。而「長暢銷書」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其內容十分有價值,所以才會一直被追捧,閱讀這樣的書往往不會失望。
- 不要隨意在書店購買大量書籍。買書前一定要精挑細選,做好調研,避免大量囤書。
- 關注前輩和朋友的書架。如果身邊有讀書品味值得信賴的前輩和朋友,應該讓他們多推薦好書給自己,讀完後還可以和他們討論。
- 提高信息敏感度的7個習慣。
· 工作再忙也要不間斷地收集信息
· 始終要有個人獨到的見解
· 將自己的意見傳遞給他人
· 即便只差一步未能成功,也不必糾結
· 想辦法讓自己重新振作,思考補救的辦法
· 在各個年齡層中有兩位可信賴的值得商討的人
· 要擁有足夠的自信
end
最後,希望大家讀完本篇文章能夠轉變自己對讀書的看法,改變一些小的讀書習慣,獲得更輕鬆、更舒服的讀書體驗,讓讀書成為一件快樂且有價值的事。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