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手下大將呂蒙本不識幾個大字,孫權以他身居要職,掌管國事為由,勸他多讀書。呂蒙則找出軍中事務繁多,無暇讀書的藉口推託。孫權則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 『三史』 (《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
從讀書目的、讀書方法到讀書內容,孫權的勸誡可謂鏗鏘有力、步步深入、令人信服,自此,呂蒙發奮苦讀,所讀書籍之多,連那些老儒生都自嘆不如了。後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與呂蒙縱論天下事,對呂蒙的真知灼見刮目相看,不由地對呂蒙感嘆說:「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並欣賞接受了呂蒙為他籌劃的三個方案。
從「只有武略」到「學識出眾」,呂蒙運用孫權所指導的一套讀書技巧,通過讀書刷新了魯肅對自己的認識,也激勵著我們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通過讀書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然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絕非易事,因為沒有哪一種讀書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在當今碎片化信息泛濫的時代,讀書更需要講求正確姿勢,我們學習成功人士介紹的讀書經驗總結,會幫助我們在讀書路上少走彎路,倘若能夠加之以不斷實踐摸索,終歸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讀書方法。《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徹底改造你的閱讀方式,帶你走出閱讀困境」能夠給你提供一套讀書技巧的書。
該書的作者赤羽雄二1983年留學史丹福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自1986年進入麥肯錫公司後,在麥肯錫公司工作14年,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推動了許多韓國企業,尤其是LG集團走向了世界。既便是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赤羽雄二也會堅持讀書,從小學二年級讀日本講談社出版的少男少女文學全集開始,他至今一共閱讀了大約1800本書。
為了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保證讀書時間和讀書效率,赤羽雄二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總結出的這套獨特的讀書技巧,從歸納無法讀書的理由,到總結讀書的優點;又從分析成功人士如何在很忙的情況下讀書,到短時間內牢記書中內容的「集中讀書法「;再著眼於如何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到怎樣才能不在無趣的書上浪費時間、「涵蓋了讀書過程中的所有關鍵點」。
許多人苦於想讀書而沒有時間,畢竟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工作和生活已經使人精疲力竭。那麼,怎樣才能找到並擁有屬於自己的讀書時間呢?
首先,提升讀書的優先順序,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與其日復一日的重複自己的工作,不如通過讀書開拓自身眼界、吸取前輩經驗、精進自己的工作。
讀書並非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如下圖所示,
我們應該把讀書從「重要程度『中』和緊急程度『中』提升為重要程度『高』和緊急程度『高』」,應該「賦予讀書時間應有的權利」,把讀書看成必須要做,而且不可拖延、堅持要做的大事。
著名主持人董卿談吐優雅,神情從容,處處彰顯著東方女性的魅力,她在接受《環球人物》專訪時說:「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一小時的閱讀,雷打不動。」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如此,不管事務多麼繁忙,都會把讀書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極力確保每天的讀書時間。
其次,制定時間表,創造「讀書時間」。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讀書時間也是如此,認真籌劃,總能安排出來。
為了避免時間的浪費,最好制定一個時間表,並在時間表中添加讀書時間。下圖是作者赤羽雄二的工作日時間表,他把讀書時間放在無人打擾的22點至凌晨1點半。
接下來是一位職場媽媽的時間表,她把讀書時間放在早晨的5點至6點之間。
只要仔細審視,總能夠為自己創造出來「讀書時間」,但時間表要在保證睡眠,符合自身習慣的基礎上制定。
除此以外,把通勤、午休等零碎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也可以為自己創造「讀書時間」。雷海為是一位「外賣小哥」,他隨身攜帶一本《唐詩三百首》,午餐時候、休息時間,只要有空,就拿出來讀,常常是一單外賣送到了,一首詩也背會了。就是這樣創造「讀書時間」,雷海為一舉擊敗北大才子彭敏,奪得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
讀書時間有了保障,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集中讀書法」進行高效閱讀了。為了在短時間牢記書中內容,切記要堅持徹底讀完一本書後再開始閱讀下一本書,閱讀時不記筆記,而是直接在書中記錄要點,讀完之後則立即整理「A4紙筆記」。
使用「集中讀書法」在書中記錄要點能夠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其方法是:
(1) 在「扉頁處寫明購買日期」,還要「記錄下閱讀這本書的時間和感想」;
(2) 讀書的過程中,「在重要的內容下面畫線」,重要的內容一般是「言之有理的內容、表達出色內容、體現作者洞察力與智慧的內容」。
(3) 「將做了標記的頁的右上方折起」,以便重新閱讀時迅速找到標記頁。
其實,這樣在書中記錄要點的技巧也算不上是原創。毛主席所讀過的書,幾乎每一本都留下了各式閱讀符號以及各種心得和評論,而且「每讀一遍書,他習慣在封頁上畫上一個圈」。毛主席這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特點,和在書中記錄要點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的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了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的基礎,讀完之後就要著手整理筆記了。「A4紙筆記」是指不翻書的情況下,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讀後印象深刻的要點,並將要點按照不同主題分類,分別寫在不同的A4紙上,然後將A4紙放入文件夾,以備重新審視、反覆思考、付諸實踐。
為了更好的理解A4紙筆記,有必要展示一下作者赤羽雄二在讀完《連接亞洲的英語》之後所整理的兩頁筆記。
「A4紙筆記」與奧野宣之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不會因為摘抄原文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因而更適合因為工作和生活繁忙沒有太多讀書時間的人使用。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喜談軍事,別人都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進犯趙國時,使用了「反間計「,派人在趙國到處散布害怕趙括的話。於是趙王撤掉了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讓趙括負責指揮全軍,趙括死搬兵書條文,結果使四十萬趙軍全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射箭身亡。
可見,如果沒有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僅限於紙上談兵,書讀得再多、記得再牢也是無益的。讀書並牢記書中內容不應當是炫耀的資本,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才應當是終極目的。那麼,如何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呢?
首先,限制讀書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於輸出。
赤羽雄二認為,書並非讀得越多越好,「閱讀量已經達到1000本以上的人,如果再多花一些時間讀書的話,付出和得到的效果也會達到臨界點。」所以「已經閱讀300本以上的書的人,或者已經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的人,今後要限制讀書的時間,多花時間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限制讀書時間之後,節省下來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應儘可能地進行寫作,將讀書精要與大家分享;也要儘可能地與人交流,用喜聞樂見的語言分享讀書心得,藉助讀書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還要儘可能地尋找演講的機會,運用讀書所得,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總之,讓讀書成果通過多種渠道得以展現。
其次,建立有目標的「讀書檔案」,付諸行動。
既然閱讀量要有所限制,我們所讀的書目就要有所選擇。發現能提升自身能力的書目,可以使用倒推法。即規劃未來5年的目標,從目標倒推現在應該採取行動,根據現在應該採取的行動,選擇現在應該閱讀的書籍,讓讀書和行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讓讀書指導行動,解決行動中出現的問題,每讀完一本書,最好建立如下圖所示的讀書檔案。
讀書檔案的第3項指向行動計劃,而第4項則是用來檢驗行動計劃的實施。建立的讀書檔案收入固定的文件夾中,要培養自己定期回顧檔案、檢測自己執行行動計劃的習慣,給自己的行動加以適當評價,督促自己更好的完成行動計劃。長此以往,讀書不再只是用來誇誇其談,而是成為提升自身能力的利器。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倡導一種優秀人士要「主動讀書」的理念,「主動讀書」就是有計劃、有選擇、有質量、有效率地進行閱讀,而且能夠活用書中知識,增加讀書價值,提升自身能力。麥肯錫精英赤羽雄二本身是機械專業碩士,並不具備經營方面的知識,卻能夠勝任麥肯錫的諮詢工作,就得益於他對於諮詢工作方面書籍的「主動讀書」。他聲稱自己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每當在工作中涉及新領域時,就會到書店買15本左右的相關書籍,並在幾天內閱讀完。」學習並掌握赤羽雄二這位麥肯錫精英的這套讀書技巧,或許我們也可以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