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學家。1928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秘書長、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代理校務會議主席、校務會議臨時主席等。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

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一側刻有西南聯大校訓,另一側則為此次建碑所立的碑誌。

依據地形條件設置的層層疊落的臺地,和不規則的折線,凸顯著中國知識分子剛直的品格。三塊臺地代表當時聯合起來的三所大學,不同的鋪地材料寓含三所學校的性格。

1938年4月2日,南遷的清華、北大、南開在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裡,三校師生高舉「愛國、民主、科學」的旗幟,團結合作、弦歌不輟,不但維繫了中華教育之命脈,也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而建。

國事維艱、物質窘迫,聯大教學和生活的環境異常艱苦。華羅庚一家居住在郊區一個牛圈的二樓,六年來一直過著與「牛」共舞的日子。聞一多為了養家餬口,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替人刻印掙錢。因為路途遙遠,很多教授都要步行十幾公裡來校上課。周培源每天騎馬的身影,則成了聯大一景。

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安全。日寇飛機經常來襲,「躲防空」成了人人都上的必修課。在連綿的烽火中,師生們依然堅持求索、不懈追求。

伴隨著空襲警報聲,金嶽霖在山坡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論道》。一批開創性的著作和學術成果也紛紛在硝煙中問世,為聯大贏得「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的稱譽。

許多留洋海外的清華學子踴躍回國,以最新的知識反哺母校和祖國。八年中,在西南聯大受過教育的學生約8000人,畢業生3800餘人。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6位「兩彈一星」元勳、90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和燦若晨星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及眾多的科技工作者。

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憶錄《三松堂自序》中寫道:「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於分家和準備北歸的事,在有一次清華的校務會議上,梅貽琦說,我們在昆明呆了七八年,臨走的時候總要留下一個紀念品吧。會上我就提議,留下一個有古典形式的紀念品。大家都說好,就推我籌備這件事情。我就籌備立一個完全合乎傳統形式的紀念碑。嚴格地說,這座紀念碑並不是聯大常委會正式決議建立的,而是作為在聯大中的人為了紀念聯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最後的銘詞大部分用校歌的詞句,可謂一稿二用。」「紀念碑按照傳統的款式,署名『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文,中國文學系教授聞一多篆額,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書丹』。碑的背面刻著從軍的聯大學生名單。聯大決定於1946年五四紀念日結束,紀念碑也於是日揭幕。那一天上午,先開聯大的會,全體師生集合,由我朗誦紀念碑碑文,然後到新校舍後面小山上為紀念碑揭幕。經歷抗戰八年的聯大就此結束。」

在工字廳南苑的林木叢中,甲所和丙所之間的開闊地帶上,還有另一塊設立於1988年校慶時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額乃聞一多教授所篆之原跡。碑上所刻詩句,首字嵌聯為「西南聯大」。

在鍾靈毓秀的清華園中,這兩座紀念碑靜立在道旁。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群學人的精魂,更是一個民族在患難中所迸發的精神與力量。

紀念碑碑文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並於本校。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當作「前方」——馮注)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離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曰:

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徵,經嶢嵲。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喪,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仇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來源:清華大學

相關焦點

  • ...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上課
    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翻看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名為「西南聯大三部曲」(《西南聯大文學課》《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哲學課》)的書系,則有利於幫助你了解不少。該書系收入了在西南聯大任教過的13位名師的講義和優質文章,分文學、歷史、哲學三類。文學類的代表名師是朱自清。
  • 許淵衝:從西南聯大出發,詩譯英法翻譯家
    這時聞一多教授的鬍鬚已有近尺長,曾昭掄教授滿身爬滿了蝨子…… 當年聯大的學生多數成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至今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西南聯合大學為何能在抗戰時期取得這樣大的成就?馮友蘭教授撰寫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寫道:「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儘量掌握第一手材料。」顯然,西南聯大的史料也是中國抗戰史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文法學院設在南嶽),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文法學院在雲南蒙自上課一學期)。
  • 教師節特輯 | 何兆武:西南聯大的先生們
    何兆武,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最值得懷念的就是西南聯大做學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的一段好時光。我自己從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大度過了整整七年(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的時期。 我在西南聯大讀過四個系——不過都沒念好,高中統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問一個同學:「你考什麼專業?」他說:「像我們這樣不成材的只好讀文科,像你們念得好的都應該讀理工科。」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 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獨家上線西南聯大珍貴史料
    在紀念會現場,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的西南聯大史料專題及數字復原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共同為西南聯大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活動期間,在網頁版百度搜索框內輸入「西南聯大」等相關關鍵詞,即可看到「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專題活動。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 何兆武:在西南聯大的日子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何兆武/口述 ©文靖/執筆何兆武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最值得懷念的就是西南聯大做學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的一段好時光。我自己從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大度過了整整七年(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的時期。  我在西南聯大讀過四個系——不過都沒念好,高中統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問一個同學:「你考什麼專業?」他說:「像我們這樣不成材的只好讀文科,像你們念得好的都應該讀理工科。」因為那時候都覺得,沒出息的才去念文科,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我一年級念的是工科,入土木系。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1939年為,全校教師共有269人,其中北大89人,清華150人,南開30人。
  •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什麼這樣被人懷念?
    在我看來,西南聯大等內遷大學的歷史貢獻,精神感召是第一位的。在大後方是穩定民心,而對於淪陷區民眾,則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因此,穿越封鎖線,奔赴大後方任教或求學,本身就是一種政治選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兵開進了燕京大學,不願做亡國奴的燕大學生林燾等一行六人,決心投奔自由,從北平輾轉來到成都燕京大學復學。
  • 求實掌故·十中記憶‖西南聯大與求實中學的那些弦歌往事
    1946年2月3日,聞一多先生「呈函梅校長關於施子愉畢業初試事」,施子愉,求實中學初1934屆畢業生,這一年,他從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國文學部研究生畢業。我們知道,西南聯大三校屬於聯合辦學,相對獨立,聞一多先生是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是北京大學教授,施子愉這次研究生畢業考試,前後估計經過了清華、北大以及另聘的先生,加起來十多位大家學者的考核。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窗外,就是西南聯大舊址;窗下,就是李公樸和聞一多先生的衣冠冢。先生那鏗鏘有力的聲音仿佛依然迴響在耳邊:今天這裡有沒有特務,是好漢的你站出來!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與汪曾祺先生一起,夢想回到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一直是我心中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印記,每次我提到他,我都覺得像朝聖,儘管我離那個年代很遠。也許是因為我對西南聯大的故事看得太多了,從的電視劇《我親愛的祖國》到的電影《無問西東》,從中央電視臺8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到《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西南聯大先生汪曾祺,大學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形象從模糊到清晰,變得更加深刻。在中國西南邊城昆明,西南聯大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
  • 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大門1937年,華北淪陷,北京、天津屢遭轟炸,為躲避戰火,保存教育火種,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開始向南轉移。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1939年,我在西南聯大入學那年,學校又幹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聘請錢鍾書、華羅庚、許寶騄當了正教授。那一年,這三位先生都只有28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何兆武說。
  • 西南聯大與臺灣
    查《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7期詞條:「臺灣省自1895年4月17日,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失敗後,被迫割讓給日本,至1945年10月2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日本歸還中國。」     1945年,四大「戰勝國」籤署「雅爾達協定」,明文宣布:將臺灣歸還中國。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立即向臺灣派出了自己的畢業生,參與收復工作。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三校學生均為聯大學生,聯大學生均為三校校友。三校教授由三校自聘,通知聯大加聘、排課、發薪。聯大這種體制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的第二年——1946年,前後共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