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2020-12-17 騰訊網

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編輯:強哥 來源:鑑古知新

很多專家都說過這樣一句話: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01 聯大長徵

1937年8月28日,本是個平常日子,但因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特別日子。

這一天,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接到了來自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

一個多月前,「七七事變」爆發,硝煙瀰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長沙臨時大學舊址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但課桌未穩,部分教授和學生還沒到來,長沙的天空就響起了空襲警報。淞滬會戰失敗,上海淪陷,1937年12月,南京又陷落。日軍進逼武漢,長沙立成危卵。「國家亡了可以復興,文化亡了就全亡了。」為了保住文化血脈,臨時大學決定西遷。「兵分三路,水陸兼進前往昆明。」其中一路,完全徒步,得翻山越嶺3600裡才能抵達昆明。

「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就這樣開始了。

「長徵」路上的西南聯大師生清華泰鬥陳寅恪的父親,乃著名愛國詩人陳三立。日軍打進北平後,陳三立絕食而亡。陳寅恪正忙著為父親辦喪事,日本憲兵隊卻送來了請柬,邀請陳寅恪到憲兵司令部做客。陳寅恪知道,若拒絕去日偽大學任教,肯定會遭到日本憲兵的迫害。於是,父親喪事還沒有辦完,他就含著悲憤悄然離開了北平,匯集到「聯大長徵」的南遷隊伍之中。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

學者聞一多拿著幾本書,帶著孩子就加入了長徵。當時,日本人公開承諾:「留下來教學,照樣保證豐厚年金。」作為教授,像聞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廚師、有車夫,還可配兩個文書,生活舒適又體面,但他一聲「呸」就拂袖而去。

教授趙忠堯,為把50毫克鐳帶到昆明,冒著殺頭危險,化裝成難民,「天涯孤旅,千裡走單騎。把裝鐳的鉛筒,貼身緊抱在懷裡,坐火車時,數天數夜不敢合眼。抵達昆明時,胸膛已烙上兩道血印,但趙忠堯卻為此雀躍不已,因為他保全了中國高能物理的全部家當

聞一多

1937年,北平淪陷時,北大教授鄧一哲的兒子鄧稼先正讀高三。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會上,鄧稼先怒不可遏,撕掉了日本國旗。當晚,志成中學校長趕到鄧一哲家,「開始追查了,趕快把孩子送走。」臨別之際,鄧一哲對鄧稼先說:「兒啊,你要學科學,學科學為國家。」

鄧稼先逃出北平,輾轉跋涉來到昆明。「我隨後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後來,鄧稼先成為「兩彈一星」元勳。

李政道幾乎和鄧稼先有著相同經歷:高中一畢業就遇上日軍入侵,經歷九死一生,才從淪陷區逃到雲南,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吳大猷,195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8年2月,「聯大長徵」隊伍抵達常德縣。

1938年4月28日,經過數月跋涉,「聯大長徵」隊伍終於抵達昆明。這段艱苦卓絕的長途遷徙,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後人將其稱為「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這一場曠世的文人長徵,不僅保存了中國文化的精英血脈,更開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壯麗探險」。

六天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西南聯大」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由此誕生。

02 剛毅堅卓

到昆明後,西南聯大沒有校舍,主要租借民房、中學、會館上課。為了恢復正常的教學功能,學校把大部分經費用來購買了圖書和設備。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來到昆明後,校長梅貽琦請兩人為西南聯大設計校舍。兩人欣然受命,一個月後,一個一流的現代化大學躍然紙上。但這個一流設計方案立馬被否,因為學校拿不出這麼多經費。

此後兩月,梁思成把設計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樓變成矮樓,矮樓變成平房,磚牆變成土牆。

1938年,西南聯大教授合影。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嶽霖、吳有訓

當梁思成夫婦交出最後一稿時,聯大建設長黃鈺生滿臉無奈地說:「除了圖書館屋頂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實驗室可以使用鐵皮之外,其他建築的屋頂一律覆蓋茅草,磚頭木料再減一半,麻煩您再作一次調整。」

梁思成忍無可忍,衝進校長辦公室,把設計圖狠狠砸在梅貽琦辦公桌上。「改!改!改!你還要我怎麼改?茅草房?每個農民都會蓋,要我梁思成幹什麼?」

梅貽琦把圖紙一張張收好,歉疚地說:「思成,以你的大度,請再諒解我們一次。」

梁思成接過圖紙,喉嚨哽咽住了:「你知不知道農民蓋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你給的木料連蓋一幢標準的茅草房都不夠!」

梅貽琦喉結上下滾動,聲音顫抖:「思成,等抗戰勝利後回到北平,我一定請你來建世界一流的清華園,算是我還給你的……行嗎?」

半年後,一幢幢茅草房鋪滿了西南聯大校園。

梁思成、林徽因設計的西南聯大校舍

梅貽琦職位在政府可與總理平級,但他賣掉了汽車,辭退了司機,為了組建承攬工程與項目的學生服務社,以賺取外快貼補教師們的困苦生活,他幾乎賣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

1940年後,梅家常連青菜湯都喝不起了,偶爾吃一頓菠菜豆腐湯就是過節。為了回請雲南省主席夫人,梅夫人韓詠華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首飾。為維持一家生計,她只好上街擺攤賣米糕。

有次大雨,賣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湯雞。梅貽琦接過籃子,把泡爛了的糕舀到碗裡,一邊吃,一邊抹淚:「詠華,我對不起你。」

梅貽琦

物理系教授吳大猷為給病妻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裝成乞丐,到菜市場撿剩骨頭為妻子熬湯。後來,夫婦倆小茅屋遭日機轟炸,瓦缸裡的麵粉摻滿了碎瓦片和泥沙,吳大猷只好把碎缸裡的麵粉捧起來,用洗麵筋的方法把泥沙與澱粉洗掉,把僅剩的麵筋留下來作為半月口糧。

費孝通的女兒是在凌晨寒風中出生的,那一夜,日寇飛機埋葬了他所有的家產。身無分文的他,用唯一的西裝裹著孩子,從農民家裡乞來了一件件小破衣褂。

「孩子是穿百家衣長大的。」

後來,費孝通女兒讀大學時選擇了農業,費孝通自己也成了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西南聯大遭日機轟炸

數學大師華羅庚的屋子被炸後,只好到西郊普吉附近找了個牛圈,把牛圈上頭堆草的樓棚租下來。牛住下頭,華羅庚一家住上頭。

每天很早,華羅庚就拖著瘸腿,步行十幾裡路去聯大上課。晚上,又伏案於牛棚潛心研究學術。

老牛常借柱子擦癢,搞得樓棚地動山搖,人坐樓棚上,就像喝醉了酒一般。棚裡更是蚊蝨成群,咬華羅庚充飢。

但就是在這樣的牛棚裡,華羅庚攻克了十多個世界級數學難題,為世界數學史開創了一門新學科——矩陣幾何學。

華羅庚一家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中國知識分子素來清高,以談錢財為恥。作為一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為維持一家生計,聞一多不得不掛牌治印,其內心之糾結和痛苦,可想而知。

有一次,兒子聞立鶴不滿父親掛牌治印,怒氣衝衝地責問:「這是不是發國難財?」聞一多聽了,沒有生氣,沉思好半晌,末了說了一句:「立鶴,你這話我將一輩子記著。」

淡淡一句話裡,包含了多少辛酸啊!

聞一多治印

不少學生從淪陷區兩手空空跑到昆明,失去了家庭支持,幾乎一貧如洗,只靠學校發放的一二十元補助金維生。

學生潘琰總是最後一個去食堂,因為可用飯費一半價格買到鍋巴,那鍋巴一半以上是砂子、老鼠屎,連倒泔水的農民都不要,豬都害怕。潘琰把鍋巴買回去,用開水淘一遍,然後再用鹽巴水泡著吃。

那時候,聯大師生就是這樣清苦。有次朱自清上街,被乞丐追著乞討,朱自清被糾纏得無可奈何,說了一句:「別跟我要錢,我是教授。」乞丐聽到這句話,扭頭便走。連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西南聯大校訓:剛毅堅卓

雖然清苦,但師生們一片剛毅堅卓。為躲避日機轟炸,教授們住得很分散。有的每天要步行幾十裡路來上課,但從不遲到。劉文典說:「我寧願被日機炸死,也不能缺課。」

孔祥熙撥十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但聯大師生全體投票,一致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1942年,教育部決定給25位兼行政職務的名教授,每人發放一筆「特別辦公費」,但25位名教授聯名致函拒絕:「抗戰以來,從事教育者無不艱苦備嘗,十儒九丐,薪水尤低於輿臺,故雖啼飢號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這就是剛毅堅卓,這就是文人風骨。

03 精誠合作

戰亂年代,執掌一所大學,都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痛的事。要執掌三所名校組成的聯合大學,更是難上加難。聯合大學,究竟該怎麼管?

一開始,三校校長組成常務委員會,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三人輪任主席。但三個和尚挑水往往不如一個和尚。

聯大成立後,一系列矛盾開始顯現。

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

最大的矛盾,就是職位配置。各校教授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情況嚴重時,甚至「群議分校,爭主獨立」。

這時,北大歷史系教授錢穆站出來,說了一句:「此乃何時?」

一聽這話,教授們立即安靜下來。北大校長蔣夢麟接著站起來說:「今夕錢先生一番話已成定論,可弗在此題上爭議,當另商他事。」

從此,再沒有教授出來爭搶職位。

西南聯大校徽

不久,南開校長張伯苓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帶(戴)著。」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然後,他去重慶開辦了南開中學。

不久,蔣夢麟對清華校長梅貽琦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然後,他也去重慶另兼他職。

就這樣,為了避免三校之矛盾,張蔣兩人把權力「讓」給了梅貽琦。

後來,傅斯年責怪蔣夢麟不管聯大事。蔣夢麟說:「不管者所以管也。一校三校長,好比一條褲子三人穿,如果三個人都去搶這條褲子,來回拉扯,什麼都幹不了,所以只能讓一個人穿褲子。

二排左起:

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

遊國恩,羅庸,許駿齋,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蔣夢麟的不爭,成就了西南聯大。如果爭的話,就成西北聯大了。」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曾想組建東南、西北、西南三所聯合大學,但東南聯大胎死腹中,西北聯大先合後分,只有西南聯大成功堅持了下來,這既得益於蔣夢麟、張伯苓的讓,也得益於梅貽琦的「公」。

「自從聯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聯大,沒有清華。」

清華有庚子賠款作後盾,設備經費遠勝其它兩校,但三校共用之。清華工學院建立了學生服務社,對外承包工程、建設房屋、開辦工廠。

當時三校在財務上各有各的「房頭」,這筆錢本算是清華的「私房」收入,但梅貽琦卻拿出來補貼其他兩校。

左起:朱自清、羅鏞、羅常培、聞一多、王力

在課程設計上,為了公平,聯大開放性地放寬了口徑,同一門課程,大家可以同時講授,清華聞一多和北大羅庸都研究《楚辭》,觀點截然不同,但兩人都可講《楚辭》。

有一年,聞一多、遊國恩和羅庸開講《楚辭》,青年教師唐蘭和彭忠鐸也開了這門課,老師之間有如「擺擂臺」一般,各自拿出絕活,吸引學生去聽。這樣的安排,不但體現了公平,而且促進了良性競爭,激發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不僅是課程設計開放,思想把關也開放,「校方從不幹預教師和學生的政治思想。」不管是進步的、保守的,還是中間的,不管是國民黨、共產黨,還是無黨派,雖各有所執,但都能以大局為重,互相包容。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聯大師生間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正因為「兼容」,各方大師才紛紛投奔聯大。因為她「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

西南聯大的教授夫人們

04 教授治校

1946年1月29日,文學院教授聞一多,為研究生王瑤畢業事宜致函梅貽琦(字月涵)——

月涵校長、光旦教務長先生大鑑:

中國文學部研究生王瑤申請舉行畢業初試。茲定於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時起在辦事處舉行該項初試。謹將有關事項開陳於後,即乞核定。

囑文書科辦通知,並乞囑事務組屆時照例預備茶點。至紉公誼,敬頌,道安。」

這封短箋,讓廈門大學教授謝泳如今感慨萬端:「從『乞囑事務組屆時照例預備茶點』一語,可以想見當時教授的氣派。」

梅貽琦接到公函,批示:照辦,琦。

「照辦兩字,可見教授地位之高。」這地位,就是聯大倡導的「教授治校」。

西南聯大部分教授

1952年,艾森豪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他在致詞中稱教授們為「僱員」,後來的諾獎得主物理學教授拉比說了一句名言:「教授不是哥倫比亞的僱員,教授就是哥倫比亞大學。」

但梅貽琦有句名言,比拉比說得更經典:「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梅貽琦說。

那時大學教授可以自由流動,只要有才有實力,不必害怕校長,覺得這所學校不爽,換一所同樣教。

梅貽琦很清楚:「是因為有了教授才有大學,而不是有了大學才有教授。」所以,他極其推崇教授治校。

張狂不羈的劉文典

尊重教授,是辦好大學的第一要事。所以西南聯大成立了教授會。教授會是聯大最高學術機構,由教授和副教授選舉產生,處理學術事務。

教授會每年選出11名代表,參加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會還包括校長、學院院長、教務長、訓導長和總務長,大家一起商討學校大事,制定各項規章。

校委會秘書長是中國文學教授楊振聲,教務長是社會學教授潘光旦,建設長是教育學教授黃鈺生。

「校務委員會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當年聯大每決定大事,都要先考慮教授們的反應,看看能不能過了他們這一關。」謝泳說。

教授治校,不僅體現了對高級知識分子的尊重,也最大程度地激發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參與。

吳宓

聯大學校裡流傳著一首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

這首詩說的就是校長梅貽琦。梅貽琦在種種事情上從不斷然決定,而喜歡用這些詞語來謹慎表達意見。

教授們提出管理學校的策略,梅貽琦發表意見通常只說三個字:「吾從眾。」但每一個「吾從眾」後,處事卻極其堅定。所以梅貽琦便有了「寡言君子」的雅號。

正因為梅貽琦的無為而治,教授治校才得以成為西南聯大的標誌。陳寅恪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沈從文

1938年11月,西南聯大作了一個震驚全國的決定:聘請「鄉下人」沈從文為教授。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員,大多都是留學歐美名校歸來的名師,再差也是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畢業,並已在學術界取得顯赫成就的人。

而這位沈從文,論學歷,小學沒畢業;論學術研究,他是作家,沒任何學術著作。但梅貽琦根本不看重這些,「我看的是才華」。唯才是舉——這就是西南聯大的用人標準。

「1939年,我在西南聯大入學那年,學校又幹了一件震動全國的大事,聘請錢鍾書、華羅庚、許寶騄當了正教授。那一年,這三位先生都只有28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得主何兆武說。

年輕教授裡的「人之龍」錢鍾書

就因為唯才是舉和尊重教授,西南聯大才成為大師們的「嚮往之所」。

北大哲學系教授黃枬森,曾撰文回憶他在聯大讀書期間的課表,「國文老師是沈從文,英語老師是李賦寧,物理老師是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馮友蘭。我還選修了數論和《莊子》,老師分別是華羅庚和聞一多。」

這陣容,簡直太豪華太奢侈了。

西南聯大大師雲集,

從文學院教師名單便可窺斑見豹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能用13種文字閱讀,學問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譽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教歷史,上課第一天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陳寅恪的課,旁徵博引,指點中西,內容涉及歷史、宗教、語言等多方面,能完全聽懂他的課的學生鳳毛麟角,但卻吸引了馮友蘭、吳宓等教授去旁聽。

著名學者許淵衝說:「哈佛大學也找不到陳寅恪這樣的『四不講』教授。」

大師們極重創新,素以照本宣科為恥。正因如此,才創建了一系列奠基性著作。

唱京戲,「王帽」不是主角,大學,亦同此理,校長不是主角,主角是教師。

「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椅子凳子的。這是梅貽琦說的另一句名言。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正因如此,這所很窮很破的大學,匯聚了300多位中國最負盛名的老師。

學生們正在上課

05 思想獨立

1939年,陳立夫做教育部長後,以戰爭為由,要管制西南聯大,「做院長的人,一定要加入國民黨。」

對此,西南聯大不以為然。

法商學院院長陳序經公然抵制:「如果讓我加入國民黨,我就不做這個院長。」教育部對梅貽琦一再示意,「要開除聞一多等進步教授。」但是梅校長一直拖延不理。聯大教授會因此撰文說:「對於大學,國家社會要持不幹涉的態度,要予他們研究的自由、選擇人才的自由。」

下課了

哲學家、黑格爾研究專家賀麟當年在聯大寫過一篇《學術與政治》:

「學術在本質上必然是獨立自由的,不能獨立自由的學術,根本上不能算是學術。學術是一個自主的王國,她有她的大經大法,她有她神聖的使命,她有她特殊的範圍和領域,別人不能侵犯。」

針對當時把宣傳灌輸與教育混為一談的情況,社會學系教授潘光旦批評說:「教育者的職責是指導學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沒有拒絕與權勢苟合的信念,就沒有學術與思想的獨立與進步。所以西南聯大始終堅守「思想之獨立」。

西南聯大圖書館

1941年,教育部強制要求:「西南聯大必須開設三民主義課。」此舉遭到聯大師生的強烈抵制。

學生馬燦華撰文說:「即便三民主義是正確無誤的思想,它也得在思想的市場上自我證明。」

1942年,陳立夫三度訓令西南聯大,要求聯大務必遵守其核定的應設課程,統一全國院校教材,統一考試等新規定。

聯大教授會對其規定逐條予以批駁:「蓋本校承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之舊,一切設施均有成規,行之多年,從不敢謂為極有成績,亦可謂為尚無流弊,似不必輕易更張。」最終,聯大沒有採用統一教材,保住了教育的獨立、自主與尊嚴。

化學系在做實驗

蔣介石想拉攏傅斯年做國府委員,但被傅斯年斷然拒絕。於是,蔣介石轉而想拉胡適。傅斯年便寫信給胡適,勸其保持名節:「借重先生,全為大糞堆上插一朵花。」

西南聯大教員不做官,但不表示不議政。蔣介石「最害怕起立質詢的參政員」有4位:張奚若、羅隆基、周炳琳、錢端升。而這四位,都是西南聯大的教員。

張奚若常常當著蔣介石的面,發言批評國民黨的腐敗和獨裁,一次,蔣坐不住了,插了一句:「歡迎提意見,但別太刻薄。」張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第二年,當局寄來路費,邀他再去重慶,他當即回電一封:「無政可參,路費退回。」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有一個著名主張:「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

這個主張在西南聯大得到很好繼承。後來,不少專家這樣總結:「西南聯大學術之所以能彪炳史冊,就在於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外界的幹預和控制,保證了思想之獨立、學術之自由。」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西南聯大研究者楊立德寫過一本《西南聯大的斯芬克斯之謎》。他在解謎時這樣說:「聯大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是她就是大學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衙門。」

西南聯大地質系學生在考察中

06 學術自由

1980年代,沈從文出國訪問,研究聯大的外國漢學家問他:「抗戰條件那麼苦,為何西南聯大八年培養的人才,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人才的總和?」沈從文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西南聯大學生,著名詩人穆旦

西南聯大做學術有多自由?教師在講授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業考評方面,幾乎擁有全部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聯大學生、小說家汪曾祺回憶說:「老師講課絕對自由,講什麼、怎麼講,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們極重創新,「都以開創性見解為榮,以照本宣科為恥。」

教授之間,觀點爭奇鬥絕,蔚成風氣。如賀麟欣賞王陽明「心外無理」說,反對理在心外,而馮友蘭的思想觀點則正好相反。但不管是賀先生還是馮先生,都很受學生尊重。

旁聽,更是在聯大蔚然成風,不僅學生可隨意旁聽老師的課,老師之間也互相旁聽。聞一多與沈有鼎,兩人同開「易經」課,經常互相旁聽。旁聽意味著自由選擇,意味著開闊視野,意味著學術對話。

部分教師及家屬

聯大學生、詩人鄭敏後來回憶說:「我覺得西南聯大教育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教授所教的東西跟他所學的東西是融為一體的。所有教授跟自己思考的問題合成一身,好像他的生命就是這個問題的化身,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的思想,無論什麼時候都在思考,這對我薰陶極深,這種無形的感染比具體知識的傳授要大得多,像是注入了一種什麼東西到我的心靈裡面,以後我對藝術的尊敬、對思考的堅持,都是從這裡來的。」

吳晗在學校演講

聯大學生、後成為清華教授的何兆武,這樣評說聯大「學術自由」對他的影響,「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不然每人發本標準教科書,自己看就行了。老師照本宣讀成了播音員,學生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啟發。比如學習歷史,孔子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麼周遊列國等,教科書上都有,根本用不著老師講。老師的作用在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啟發學生。聯大老師各講各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比死盯一個角度好得多。我的思路因此而開闊,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

聯大對學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聯大,學生轉系相當容易,「我從外語系轉到哲學系就填了一張表格,其他什麼要求都沒有。好多人入學後發現不喜歡原來所報考的專業,於是紛紛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詩人鄭敏說。

在課程設計上,聯大也放得很寬,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選擇。

「但學校也有一項硬性規定,文法學院學生至少必修一門自然科學,可以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地質學中任選。而不論文理工,所有學生都必修中國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國文和大一英文。」鄭敏說。

為何強調自由選擇又作出硬性規定?因為西南聯大提倡「通才教育」。梅貽琦說:「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著名翻譯家趙瑞蕻先生回憶——

1939年的一天,我在教室靜靜看書,忽然有七八個人嚷著推門進來,一看,竟是華羅庚先生和幾位學生。

他們在黑板前的椅子上坐了下來,一個人拿起粉筆就在黑板上驗算起來,寫了許多方程式,邊寫邊喊:「你們看,是不是這樣?……」

又一個人站起來大叫:「你錯了,看我的!」他走上前去,在黑板上飛快書寫。

跟著,華先生一瘸一瘸地走過去說:「諸位,這不行,不是這樣的……」

後來,幾個人越爭越烈、越吵越有勁,大約吵了半個多時辰,聽見華先生說:「十二點了,先去吃點東西,我請客!」這樣的「師生爭論與打擂」在聯大隨處可見。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回憶當年讀書時說:「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不論年資和地位,可以說誰也不怕誰。課堂上,學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師的錯誤,而教師不會生氣,反而對學生更加欣賞。那時,做學問的風氣就是這般純良。」

西南聯大操場

在西南聯大,最可貴的就是師生之間,存在一種平等誠摯的教學相長的風氣。平時學生考試,不必按教師講義來答卷,意見與教師相左,只要有根據,也可拿高分。

曾經有個同學不同意講課教授的觀點,寧可放棄學分,也不再聽這位教授的課。但教授很大度,同意該生不聽課,「學期結束時交一份合格的課程論文就行。」後來,這位同學交了篇反對老師觀點的論文,因質量較好,竟得到教授高分。

「現在大學有標準教科書,考試還必須弄個標準答案,我不認為學問需要一個標準,如果大家都按一個思路去想,科學怎麼進步?包括愛因斯坦的理論也不應該成為標準,否則永不可能超越,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鄒承魯院士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他非常喜歡聯大的學術自由氛圍,60年代,他搞出了轟動全球的胰島素。

楊振寧當年準考證

1943年,課堂休息期間,曾發生過這樣一段對話。

一個年輕人問另外一個:「愛因斯坦最近發表的文章,看了沒有?」

對面答道:「看了,你覺得怎麼樣?」

問者很不屑地搖搖頭:「毫無創新。」

這樣的對話,無疑是狂妄而自負的,但當時周圍的學生聽了,毫不覺得刺耳。

這兩位年輕人,後來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個成為中國半導體物理的開拓者。他們就是楊振寧和黃昆

「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

聯大學生就這般養成了「自由」的習慣,獨立思考在學校蔚然成風,薰陶滋養著聯大學子。

「一個好的體制應該最大限度允許人的自由。沒有求知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個性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西南聯大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切。」楊振寧說。

清華教授鄭林慶當年在聯大讀書時的筆記

但自由,並不意味著散漫。自由只是聯大精神的一個方面,與之對應的是考試制度的嚴格,學校、教師一點都不會容情。

聯大學生張鳳鳴回憶說:「1941年我入學時,班裡有40多名同學,畢業時僅有20多人。每學期應修學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級,1/2不及格就要退學。」

一個學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務長求情。被教務長拒絕,學生憤憤地說:「59.5分跟60分有什麼區別?」

教務長回答:「如果沒有區別,59.5分和59分也就沒有區別,以此類推,60分和0分又有什麼區別?」

聯大辦學8年,8000餘名學生通過入學考試,但最後只有3882人畢業,可見考試之嚴格。

07 育才育人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舉行常委會。梅貽琦宣布:「西南聯合大學到此結束。」隨後,三校回遷,各自復員。

在西南聯大存在的8年多時間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計3882名。這些學生,後來幾乎都成了各自領域的大師。

西南聯大之奇蹟,不在於他擁有大師,更在於他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大師。

西南聯大原教室

聯大之所以能培養這麼多大師,不僅僅在於教授治校與學術自由,更在於他「育才先育人」的理念。

西南聯大舊址,如今還豎著幾塊石碑,其中一塊寫著:育才先育人。

「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梅貽琦說。

這個做人就是: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做人,在於教授的言傳身教。

當年聯大後面文林街的茶館裡,經常可看到哲學心理系教授沈有鼎的身影。點杯茶,然後坐下來看書。有時,也會點一碟瓜子或花生,那是他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的時候。

他喜歡說一句話:「你們在聯大這幾年,不要只知道悶頭讀書,也要抬頭學做人。」而那些得不到他青睞的學生想吃瓜子時,他就伸出手緊緊護住碟子:「不給你吃。」那神情,就像鹹亨酒店裡的孔乙己。

聯大老師,就這樣從小事中將「士」之精神傳遞給學生。

西南聯大校歌

1946年,有三個女孩報考清華落榜。她們叫梁再冰、馮鍾璞、梅祖芬。梁再冰父親是梁思成,清華建築系主任;馮鍾璞父親是馮友蘭,清華文學院院長;梅祖芬父親是梅貽琦,清華校長。

這樣的事,在握有大把機動名額的今天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女兒,報考本校竟得不到絲毫照顧。

當時,梅祖芬距離清華分數線只差了2分,同學們都叫梅祖芬去找父親幫忙。梅祖芬說:「正因為我父親是校長,所以決無可能。」

身教勝於言教,這些先賢令後來者汗顏。

今天的大學為什麼要取經於西南聯大?

1946年,馮友蘭撰寫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碑文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

「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教授伊瑟雷爾說:

「這所大學的遺產屬於全人類。」

相關焦點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否存在被神化現象?西南聯大到底有多厲害
    今天心安想和你們聊一聊一所只在中國存在8年的一所大學——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於1937年組成。在戰爭的時代,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很多專家都說過: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更是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這所大學只存在8年,卻值得每個國人牢記
    最近,央視熱播的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火了。它以5集的篇幅,為公眾重現了這所特殊大學當日的面貌。截至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為9.3,而且仍然呈現上升趨勢。  也有人說,看一遍,哭一次,「戰火中,西南聯大老師、學生,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什麼叫堅強不屈,什麼叫中國人的風骨。是他們,讓中華文脈得到延續」。  此時今日,距離西南聯大建校已經過去81年。這部片子,這段歷史,卻仍然感動了無數年輕人。  昔日的西南聯大,在央視播出的這部紀錄片中,面貌漸次清晰。  1937年9月,夏日的炎熱尚未完全退去。
  • 中國最「牛」大學,只存在8年,卻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
    中國最「牛」大學,只存在8年,卻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說到最「牛」的大學,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清華就是北大,事實上,對現在來說,清華北大確實是我國目前而言最好的高校,但是這次心心要說的卻是另外一所綜合性大學。這所大學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卻培養出174位兩院院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為什麼這樣被人懷念?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晚年接受採訪,談及西南聯大師生「堅持抗戰的決心」,「精神上,覺得中國可以站起來」。堅信中國不會亡、中國人能夠站起來,正是這種民族自信,支撐著西南聯大以及無數內遷大學的師生。
  • 歷史最強!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南開,太無敵!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所更厲害的大學,堪稱中國歷史最強!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因為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保護東部大學免遭日軍破壞,1937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一起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並於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我國很神秘的一所大學,只存在過8年,卻培養出170多名院士
    因為它雖然只存在了8年的時間,可是卻為國家培養出了170多院士,如此龐大的數據,讓它足以被每個人國人牢牢記在心裡,而它因為存在的時間太過短暫,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我國「最神秘」的一所大學。我國「最神秘」的一所大學,只存在過8年,卻培養出170
  • 西南聯大一個僅存8年的大學,為何會被人們念念不忘十餘載
    有這樣一個學校,僅存8年卻讓許多80後念念不忘,同時短短的時間裡培養了一批有優秀的人才,在各個領域上都有一定的建樹,而且為國家送去一批又一批優質的人才。這就是現在的雲南師範大學,他的前身就是西南聯大,雲南大學雖然在如何不是雙一流的高校,但它的的前身還是很厲害,讓小編帶你們來看看真實的西南聯大。
  • 中國這所大學只存在8年,卻超越世界任何一座高等學府!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免費訂閱【深讀歷史】,查看更多精品文章,每晚八點,和你一起談古論今!讀懂歷史,致敬英雄!更多精彩,盡在【深讀歷史】↓ ↓ ↓很多專家都說過這樣一句話: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2016年,中國啟動了大學「雙一流」建設: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雙雙進入世界前列。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關於這個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所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8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建立。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的兩所大學共同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其組建與成立不僅在民族危難之際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保證了中華文脈弦歌不輟,而且鑄造了輝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遠的豐碑。
  • 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學,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這段艱苦卓絕的長途遷徙, 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 後人將其稱為「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這一場曠世的文人長徵, 不僅保存了中國文化的精英血脈, 更開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壯麗探險」。 六天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 「西南聯大」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由此誕生。
  • 【提案直擊】委員周昌新:重建西南聯大 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2020雲南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大學的魂,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要復興的就是教育,因此周昌新在提案中建議:重建西南聯大,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周昌新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在80年前曾經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學府,她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都是近現代中國赫赫有名的人才。歷史系的教授,馮友蘭、金嶽霖、華羅庚等等這些代表著當時中國最高能力的學者統統任職於西南聯大
  • 42所雙一流高校組建「西南聯大」?政協委員提出提案,引網友熱議
    教育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國也一直非常重視我國教育質量的發展,不斷改善教育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高校有很多,有的經過歷史發展和變遷,已經不復存在。比如清末在上海建立的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73年的歷程中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的國際人才,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中華民國時期建立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不僅師資實力強,而且科系設置完整,但後來經過科系的調整,主要繼承下來的是南京大學,但其有的學科院系調出建立了十多所別的學校。其實,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還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學,那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定格了一代人的風骨
    原創 叉少 往事叉燒 收錄於話題#往事串燒15個聞一多、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王希季、朱自清、華羅庚、陳寅恪、錢穆、費孝通、許淵衝……八十二年前的中國,曾有一所大學將這些名字連結在一起——西南聯大。
  • 【教育長史】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學,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很多專家都說過這樣一句話: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西南聯大:近九年光輝歲月,成就動蕩年代璀璨星辰
    在很多人看來,只有&34;的教育才能收穫滿滿,然而,情況卻並非都如此,有一個學校的老師一不高興就開罵,整個學期只講半篇文章,學生卻能輕鬆上哈佛。七七事變後,日寇對我國多個地區展開了猛烈的侵襲,一時間,神州大地處處狼藉。為了保住民族的希望,教育部便決定把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南開大學合為一校,開始時,教育部把這個大學命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並在長沙建立了校區。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個月,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
  • 42所世界一流大學聯合組建「最偉大的學府」!委員建議重建西南聯大!
    :重建西南聯大,打造中國大學航母。周昌新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在80年前曾經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學府,她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位諾貝爾獎得主,170多位院士等大批傑出人才。她雖然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其師資條件和學生成材率,都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