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2020-09-06 人民網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個月,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

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如今,西南聯大舊址保留了西南聯大原教室、「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聞一多先生衣冠冢等歷史遺存。

在西南聯大博物館入口能夠看到四個大字「剛毅堅卓」。這既是西南聯大的校訓,又是師生八年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昆明不是世外桃源。加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貨幣一再貶值,師生們生活極其艱苦。

校長梅貽琦賣光了所有值錢家當,一部分用以置辦學校。然而他自己一家人在昆明的生活日漸拮据,梅貽琦的夫人要上街擺攤賣米糕補貼家用。

當日軍飛機來襲,師生們一邊向郊外躲避,一邊就地學習,學業未曾耽誤。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在昆八年,大師雲集,名家薈萃,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精誠團結,弦歌不輟。葉企孫、吳有訓、華羅庚、陳省身、吳大猷、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等一大批名師巨匠,傾心治學研究,堅持為國育才。聯大前後有1100多愛國學子捨身報國,投筆從戎,志願應徵入伍奔赴抗日前線,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2020年1月20日,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人們形容西南聯大,最常用的兩個詞是「大師雲集」和「群星璀璨」。今天,人們談論大學精神,仍常常以西南聯大作為例證。

西南聯大誕生於抗戰烽火中,從北京、天津到長沙,再到昆明,師生穿越戰火,不畏難,不退縮,離鄉背井,長途跋涉,為找一個能專心學術、實現理想的一方淨土,為了延續文化血脈,培養後備人才。西南聯大師生在戰火中雖顛沛流離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輟,那種捨我其誰的家國情懷,亦是這個時代所有大學的典範。

西南聯大走進了歷史,卻留存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

相關焦點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陳旭、劉宇軒)展現西南聯合大學文化抗戰歷史的電視連續劇《我們的西南聯大》24日在清華大學開機。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西南聯大與臺灣
    當我走上姚女士家那窄小的樓梯,她已經半身不遂,只能坐在沙發上等待我。     追尋西南聯大學人們的蹤跡,使我從一個戰時大學的「校史」走進臺灣現代史。因為他們是我的學長前輩,也使我聯想到「今天的學人們應該做些什麼」的問題。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裡,竟藏著「最」好的教育
    《論語》體現的自省與自治、《金石錄後序》裡的家國情懷、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作品、曾國藩的《聖哲畫像記》等,恰好都構成了西南聯大國文課的基礎,做到了真正的通識教育。在西南聯大的成長環境中,表現為「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大一國文課,切切實實培養了聯大學子紮實的基本功和視野廣闊的知識面。隨著這本教材所流傳下來的,不僅是那些傳世名著,更有國文教育所塑造的情懷和趣味,以及情縱古今、智周萬物的大學精神。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後人眼中的西南聯大:國之西南有大學泱泱
    抗戰結束以後,三校北返,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在西南聯大舊址上建校,始末八年有餘。國之西南的昆明卻也難逃戰火,日軍屢屢轟炸,物質又極度匱乏。聯大教職工薪水微薄,得靠賣字賣衣或兼工為濟。大多數教授代課領酬,另外一些人,比如聞一多擅長金石,便攬一些刻章的活計,梅貽琦、潘光旦、袁復禮三位教授的夫人還一起製作定勝糕,在昆明街頭挑籃售賣。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立言立德,無問東西
    他們,以自身情懷 自身行動撐起知識分子氣骨的天地,捍衛民族尊嚴。西南聯大,在自由與包容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負起了真真切切的國民責任。西南聯大的教師,大師們滿懷對知識的渴求無止盡,博學審問篤行,包容大度審思,內心純粹唯有學問,只為不斷解惑,領悟,解惑。純粹的學術探討,且毫無保留。沒有太多世俗雜念 ,沒有現在的評定各種要求的幹擾,沒有任何私慾雜念,只是踏踏實實做學問。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薦課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好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在2015年的時候,與譯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久違七十載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得以完整地重見天日。
  • 正在閱讀:「學為人師」報家國 「行為世範」訴情懷
    近代,有說出「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的陶行知,有被毛澤東尊稱為老師的大教育家徐特立,有隨著國運顛簸卻「無問西東」的西南聯大教授們……在風雲激蕩的歷史背景之下,他們用一份飽含家國情懷的赤子之心,閃耀出彪炳青史的強國之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師者們為中華民族日後的偉大復興保存了最為珍貴的火種與命脈,這份不世之功,後人無法遺忘。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中興業,須人傑」——重走西南聯大抗戰西遷路
    作者:範穩(雲南省作協主席)  這是當年在抗戰的烽火中,由西南聯大部分師生組成的從湘過黔、再經黔入滇的抗戰遷徙之路,這是一條聞一多、曾昭掄、穆旦等前輩大師們走過的艱辛圖強之路,曾經激蕩過一群讀書人戰火中的青春和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
  • 尋找「西南聯大」
    國難當頭,焉有完卵。南開大學在日軍轟炸之下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也加入了南下的隊伍。三所大學原本於長沙建校,奈何日軍窮追,只能再度西遷至昆明,終於在1938年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確定之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臨危受命,負責設計新校舍。
  • 書:西南聯大英文課,58元
    西南聯大外文系畢業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的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曾說:「聯大八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人才,沒有一個人不上英文課,沒有一個人不受英文讀本影響,不受潛移默化作用的。」不同於現在外語教育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當時的英文課本,更加重視對學生品性的塑造、通識教育的普及,培養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家國情懷。
  • 「時間的記憶,走進西南聯大」主題宣講在昆明拓東一小舉行
    雲南網訊(記者 趙元剛)日前,記者從昆明市盤龍區拓東街道黨辦了解到,由街道主辦的「時間的記憶,走進西南聯大」主題宣講在拓東一小舉行。西南聯大奇蹟 主辦方供圖  「拓東一小作為西南聯大工學院舊址,歷史鑄就其與西南聯大血脈相連,時代所賦予拓東一小得天獨厚的人文條件,厚重的歷史讓我們尋根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有聲讀本​|《西南聯大英文課》
    這一冊厚重的影響五代中國人的英文課,帶來一場關於深邃的思想、睿智的對話與審美的體驗;2.全書內容由文學、政治、教育、雜文四部分組成,涉及面廣,充滿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寬廣的全球視野;3. 選材精良,涵蓋廣泛,主題包含勞苦的中國民眾,到大學、教育的意義等。篇篇選題緊扣通識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學理念,對價值觀和文學品味的建立均大有裨益;4.
  • 重走西南聯大抗戰西遷路:「中興業,須人傑」
    這是一條聞一多、曾昭掄、穆旦等前輩大師們走過的艱辛圖強之路,曾經激蕩過一群讀書人戰火中的青春和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我們這個採風團裡有聞一多的長孫聞黎明先生,老先生是聞一多和西南聯大史方面的專家,雖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鑠,治學嚴謹,隨我們從長沙出發,一路行來,實地考證與史料記載一一印證,許多地方聞黎明先生早已多次考察過,為我輩後生詳盡講解諸多往事,令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