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所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8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建立。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
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
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何澤慧、朱光亞、彭佩雲、汪曾祺、何其芳、葉篤正等校友,一個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
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但究其根本,還是該校擁有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獨樹一幟的大師:葉企孫、陳寅恪、梁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馮至,等等。
當然,也因為西南聯大招生標準非常高。「在當時,聯大入學考試和出國留學,都沒有後門,只能硬碰硬,靠真才實學,差一點的學生就進不去。」(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沒有好學生,無法成就好學校。
大師們所任教的課程,都是各自多年研究所得,也就是說,他們的課程都是屬於各自的「師本課程」。
文學系,有朱自清、胡適、聞一多;物理系,有饒毓泰、吳大猷;歷史系,有陳寅恪、錢穆;哲學系,有馮友蘭;外語系,有錢鍾書;數學系,有華羅庚……
西南聯大教授,幾乎是「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一位大師,其本身就是一門課程。
楊振寧於《讀書教學四十年》中回憶說:「我在聯大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後來兩年念研究院的時候,漸漸地能欣賞一些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是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李政道在《這是最好的大學》裡這樣評價:「每一門課程(包括大一基礎課和三四年級的專業課)往往同時有好幾位老師講,由學生選擇。如《楚辭》課,就由聞一多、羅庸、唐蘭同時開講,三位都是名家,都有造詣,學生可以任選一位,也可以同時三家都聽,這樣自然受益匪淺了。」
姚秀彥在《永遠懷念西南聯大》中寫道:「人生本是要有多樣的意見,繽紛的色彩。記得馮友蘭先生新出了貞元三書:《新世訓》《新理學》《新事論》,深入淺出,風行一時。」
汪曾祺自己曾說,如果沒有進西南聯大,可能成不了作家。換言之,如果沒有在西南聯大遇到沈從文,可能也成不了作家。
這一學術氛圍,既成全了學生,又成就了教師;既成全了課程,又成就了學校:這大概就是名副其實的「教學相長」吧。
作者吳再柱。著有《特級教師陪你讀名著》等書。該書京東、噹噹、淘寶、新華書店有售。讀好這一本,讀懂初中名著36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