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2021-02-13 吳再柱教育坊

關於這個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所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8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建立。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

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

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何澤慧、朱光亞、彭佩雲、汪曾祺、何其芳、葉篤正等校友,一個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

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但究其根本,還是該校擁有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獨樹一幟的大師:葉企孫、陳寅恪、梁思成、金嶽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馮至,等等。

當然,也因為西南聯大招生標準非常高。「在當時,聯大入學考試和出國留學,都沒有後門,只能硬碰硬,靠真才實學,差一點的學生就進不去。」(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沒有好學生,無法成就好學校。

大師們所任教的課程,都是各自多年研究所得,也就是說,他們的課程都是屬於各自的「師本課程」。

文學系,有朱自清、胡適、聞一多;物理系,有饒毓泰、吳大猷;歷史系,有陳寅恪、錢穆;哲學系,有馮友蘭;外語系,有錢鍾書;數學系,有華羅庚……

西南聯大教授,幾乎是「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一位大師,其本身就是一門課程。

楊振寧於《讀書教學四十年》中回憶說:「我在聯大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後來兩年念研究院的時候,漸漸地能欣賞一些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是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李政道在《這是最好的大學》裡這樣評價:「每一門課程(包括大一基礎課和三四年級的專業課)往往同時有好幾位老師講,由學生選擇。如《楚辭》課,就由聞一多、羅庸、唐蘭同時開講,三位都是名家,都有造詣,學生可以任選一位,也可以同時三家都聽,這樣自然受益匪淺了。」

姚秀彥在《永遠懷念西南聯大》中寫道:「人生本是要有多樣的意見,繽紛的色彩。記得馮友蘭先生新出了貞元三書:《新世訓》《新理學》《新事論》,深入淺出,風行一時。」

汪曾祺自己曾說,如果沒有進西南聯大,可能成不了作家。換言之,如果沒有在西南聯大遇到沈從文,可能也成不了作家。

這一學術氛圍,既成全了學生,又成就了教師;既成全了課程,又成就了學校:這大概就是名副其實的「教學相長」吧。

作者吳再柱。著有《特級教師陪你讀名著》等書。該書京東、噹噹、淘寶、新華書店有售。讀好這一本,讀懂初中名著36本。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尋找「西南聯大」
    聯大師生、教授往往輾轉於街頭、茶館的「第二課堂」,專於研究。榮,為奇蹟。南下,西遷,一路艱難曲折,但西南聯大保存了中國教育的火種。文以揭民生疾苦、理以研科技萬象、法以順社會秩序、工以建國民之基、師以育國之未來……各行各業的人才得以偏安一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的校舍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設計的, 從種種記載裡,我們知道當時的西南聯大條件的艱苦,可是無論是那裡的老師還是學生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西南聯大》用鏡頭記錄80年前傳奇
    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很多新的提高和認識,西南聯大本身就很厚重、很有力量」。    西南聯大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呢?聞黎明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都繼承和發揚了愛國主義傳統,北大發起五四運動,清華推動「一二·九」運動,西南聯大發動「一二·一」運動。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出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講述了西南聯大能夠從歷史中跳出,成為一個在各方面彰顯價值的I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20年1月,習主席走訪了西南聯大舊址,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西南聯大精神作出了非常全面的概括。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站在西南聯大肩膀上,艱苦歲月中誕生的雲南師範大學
    說起西南聯大,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在雲南昆明組建的戰時大學。在抗戰的剛開始是在長沙成立,,起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前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曆時8年,畢業學生2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