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辦學

2020-08-22 探索歷史真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不管怎麼算,都幾乎涵蓋了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或者說聯大從成立到結束,基本與抗日戰爭同步。確認這一點,對於理解聯大為什麼在艱難困苦中竟能弦歌不輟,而且取得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有很大關係。

我是1942年秋季考進聯大歷史系的,到1946年聯大結束,歷時4年。其中1945年休學一年到中學教書,在聯大實際呆了3年。這段時間,正是聯大的中期和後期。幾十年之後,也看了不少中外人士記敘、評述聯大的文章、專著,把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糅合起來,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因此想試著做些分析,以就教於諸同學和專家、學者。

一、聯大師生的素質

一個大學的教學水平、科研業績和人才培養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學校師生的素質。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因素的作用,比如領導思想、政治環境等等。就聯大來說,首先看教師的素質。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遴選師資都非常嚴格,教師隊伍也十分整齊,名師眾多,學術水平很高。我想用一組數字來說明這一情況: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算起,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科學院(包括哲學社會科學部,即後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聯大師生當選為院士的,有193名,加上4名外籍院士,共有197名之多,是其他任何大學所沒有的。再舉一例,1942年教我大一國文的老師是一位教員(這是聯大特有的職稱,比助教高,比講師低,可以獨立講課),他叫張盛祥。到了次年,他就應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之聘當副教授,即連升兩級,而在聯大至少要五六年才能達到。聯大共有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學院,僅舉文學院一些教授的名字,就可見聯大在當時學術界的分量。中文方面的有:朱自清、聞一多、劉文典、羅庸、羅常培、楊振聲、魏建功、王力、唐蘭、陳夢家等名家:外文方面有葉公超、柳無忌、吳宓、錢鍾書、卞之琳、吳達元、溫德(RobertWintel)、白英(RobertPayne)、聞家駟、馮至諸公。無論中文外文,皆一時俊彥,全國知名,而且多為學貫中西、博通今古的大家。歷史學的教授同樣名聲顯赫,如陳寅恪,這是世界級的大師,被稱為教授的教授。其他大師還有雷海宗、錢穆、鄭天挺、向達、吳晗、邵循正、張蔭麟、劉崇鋐、姚從吾諸先生,皆海內外知名學者。至於哲學心理系則有湯用彤、馮友蘭、馮文潛、賀麟、金嶽霖、鄭昕、陳康、沈有鼎、周先庚、孫國華、任繼愈(當年還是研究助教)等。用聯大校史的話說:&34;這是一點沒有誇張的。上面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文學院諸大師璀璨奪目的盛況。其實理學院、法商學院、工學院和師範學院教師的情況,也和文學院一樣,都是國內的一流學者,許多人更是學科帶頭人或奠基人,如算學系的江澤涵、楊武之、陳省身,物理系的饒毓泰、吳有訓、葉企孫,化學系的楊石先、黃子卿、曾昭倫。

學生的素質,總的說也是很好的。雲南僻處西南邊陲,交通十分不便。大後方的重慶、成都、貴陽都不乏名牌大學,但莘莘學子還是不遠千裡,長途跋涉到昆明聯大來求學。這是什麼原因呢?一是仰慕聯大名師眾多,二是嚮往聯大自由民主傳統。聯大有不少精英學生,就是慕名從別的學校轉來的,如李政道,他是從貴陽的一個名牌國立大學來的。這是由於聯大教授不乏伯樂,既善於發現人才,又熱心愛護培植人才。當李本科還沒畢業,就被教授推薦去美國留學了。

在聯大教師的悉心教育下,出的人才確實很多。中文方面有國學大師、儒藏編撰中心主任湯一介,還有被沈從文先生譽為&34;的大作家汪曾祺。外文方面有獲得國際譯聯授予2014&34;傑出文學翻譯獎的許淵衝教授。我學了80多年中文,如果要我把《詩經》《楚辭》翻成合轍押韻的白話詩,我一定難以勝任。而老許學長卻能把它翻譯成流利的英文、法文詩篇,真使我感佩之至。在法學方面有著名法學家,香港基本法起草人之一,曾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端木正。在理科方面,首先是物理學的著名四傑: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朱光亞;我國爆炸力學奠基人之一,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鄭哲敏;還有對人工胰島素做出傑出貢獻的鄒承魯,等等。工學院的成就也毫不遜色,最突出的有航空動力學家吳仲華和洲際火箭總設計師屠守鍔,還有衛星回收總設計師王希季。據說我國衛星回收安全率在世界上是十分先進的。凡此種種,說明聯大學生中確有不少傑出人才。總而言之,聯大教師、學生的素質很高。這是聯大8年多教學中成績卓著、人才輩出的基本條件。

國立西南聯大舊址

綜觀聯大師生的素質特徵,可以歸納出幾個基本共性,即:愛國、正義、刻苦好學。從政治態度來看,老師中的左派,即直接明確支持共產黨的政治觀點的,當時並不佔多數;站在國民黨一邊是極個別的,而愛國,追求民主自由,主持正義,不滿國民黨,一心專注於學術研究的則是大多數。學生一般比教師激進一些,對於國民黨貪汙腐敗,十分不滿。時常通過壁報發表文章,進行筆伐。由於共產黨處於地下,究竟誰是共產黨,同學們並不知道,許多人只是通過左翼報刊,了解共產黨的主張而表示支持的。1946年復員北上時,分到北大、清華、南開的黨員,總數不過40多人,但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盟員卻有200多人,他們團結、聯繫的同學就更多了。他們大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學習成績多在中上之列,而且作風正派,熱心公益。有些黨員忙社團或學生會的工作,又認真學習,在同學中威信較高。有些比較單純的新同學,就是因同情他們而主動要求幫他們做些事情,從而逐漸走向革命道路的。聯大一向被譽為學術重鎮、人才搖籃和民主堡壘,這從聯大師生的素質來看,是可以找到它的一些脈絡來的。

二、西南聯大的學風

曾經有人說:&34;對於三校的個性,有各種描述,比如說&34;。還有三位,包括聯大訓導長查良釗、師範學院院長黃子堅和曾任法商學院院長的陳序經則說:&34;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校各自的一些特點。但&34;,聯大作為一個整體,還是有它綜合形成的一種風格的。我的理解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掌管北大時提出&34;的辦學方針,不僅引領北大近100年,而且對清華、南開乃至近代大學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西南聯大更是直接繼承了蔡先生的思想。記得汪曾祺校友在一篇文章中講過一個小故事,聯大有一位教授到美國講學,有人問他:聯大存在了短短8年,而所培養的人才,比三校幾十年的成果還多,這是什麼道理?這位教授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自由。這是他抓住了辦學思想的靈魂,也是聯大學風的總綱。聯大有3位常委,由於蔣夢麟、張伯苓兩位常委長期在重慶任職,梅貽琦常委是聯大實際上的校長。他具體貫徹了&34;的方針。他認為辦大學應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培養人才。而這裡所說的人才,並不都是學術精英,而是各個方面、各種專業的有用之才。因為學術大師畢竟不可能是多數,而國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他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學生在4年學習過程中,逐步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潛能所在,從而努力成為適合自己特長的,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人才。為此,學生可以轉系,可以選外系的課程。聯大有許多博覽群書、博學多才的人,學校、教師支持學生的治學自由,有創意、有自己獨立見解的最受尊重。對教師也是如此,在聯大,拿一本外國人寫的書,照本宣科地教授,最不招人待見。陳寅恪先生教隋唐史,他說:&34;那麼講什麼呢?講新發現、新見解、新成就……這才是最最震撼人心的啟示,也是聯大學風最傑出的反映。

三、聯大的課餘活動——社團

社團活動是聯大生活中的一個亮點。社團有兩種,一是綜合性的,如1938年年底成立的群社。二是由一些志趣、愛好相同的同學而組合起來的,姑名之曰專業性的社團吧,如文藝社、新詩社、劇藝社、高聲唱歌詠隊、陽光美術社、鐵馬體育會等。

先說群社。1938年10月,聯大各個學院都集中到昆明上課(原來只理、工學院在昆明,文、法商學院在蒙自),但一切初創,困難不少。一些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認為應把一些積極分子組織起來,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他們決定成立一個團體,以便有組織地開展工作。於是以10多個黨員為核心、以民先隊員為骨幹,聯絡了20多個進步同學作為發起人,在1938年年底成立了群社。他們首先急同學之所急,把協助辦好食堂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做各種社會服務,如敵機轟炸後,動員同學搶救受傷群眾等。他們還出版《群聲》壁報,組織歌詠隊唱抗日歌曲,演劇隊則上街演出短小的活報劇,如《放下你的鞭子》。群社社員團結進步同學和中間偏左同學結成左派陣營。在與國民黨、三青團及其追隨者爭奪學生自治會領導權的鬥爭中,取得了很大的優勢。但1941年皖南事變後,群社中比較暴露的黨員和進步同學,不得不轉移到昆明以外的州縣,以當教員為掩護而隱蔽起來。群社在聯大的公開活動由此結束,整個校園裡的政治空氣也轉入低潮。

其他按志趣組織起來的社團,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試分別簡略言之。

文藝社 他們最初在1943年10月1日出了一份以《文藝》為名的壁報,與宣揚為藝術而藝術的壁報論戰,而提出為人生而藝術的主旨。參加寫稿的人日益增多。他們每月1日、15日各出版一期,影響逐步擴大。到了1944年五四運動紀念日,又以壁報名義舉辦文藝晚會,請朱自清、李廣田先生講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聞一多、馮至、卞之琳先生講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楊振聲、沈從文先生講五四運動以來的小說,還請羅常培先生講五四運動的總貌,聞家駟先生講五四運動以來的翻譯,孫毓棠先生講五四運動以來的戲劇。到了1945年年初,以《文藝》壁報發起人和寫稿人為基礎,成立了文藝社。他們討論作家和作品,交流、討論自己寫的習作,舉行追悼羅曼·羅蘭和阿·託爾斯泰的會議,出版宣揚進步文藝思想的《文藝新作》,等等。

新詩社

1938年,梅貽琦與潘光旦、莊前鼎等在大觀樓前合影

劇藝社

高聲唱歌詠隊

陽光美術社

四、聯大人的生活情況

記得以幽默著稱的老作家林語堂參觀聯大以後說過:聯大的精神了不得,物質生活不得了。這個既詼諧又精湛的語言,確實反映了聯大生活的現實。

說到物質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幾個方面。從衣來說,無論師生,都是後期比前期穿得更差。聞一多先生穿一件人家給的灰布長袍,朱自清先生穿一件趕馬人穿的披肩以禦寒。只有陳岱孫先生總是穿一身質量不差的西服,這恐怕是他一直單身,抗戰前收入又高,西服比較多的緣故。學生穿的更是五花八門,文學院穿長衫的稍多,法商學院穿的略微整齊一些,工學院穿美軍剩餘物資的多一些。總體來看,穿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昆明暖和,四季如春,冬天凍不著,夏天捂不著。說到吃,就麻煩得多,聞一多先生一家8口,要維持全家吃飽飯就不是容易事。因此他除了在聯大教書,還到昆華中學兼一個教師的課;這還不夠,要用為別人刻圖章來補貼家用。我曾親眼在早晨看見吳晗先生提個籃子在菜市場轉,找最便宜的再買。像金嶽霖先生這樣的單身漢,日子比較好過。生活困難的根子在通貨膨脹。抗戰前的大學教授,每月平均工資為350元,與350銀圓等值,那是相當富裕的水平了。抗戰時期不同了,物價一日數漲,越是到後期越嚴重。到了1943年下半年,物價上漲了405元,教授們的平均工資為3697元法幣,只相當於1937年的8.3元了。然而當教育部要給國立大學主管人員及各院系負責人發給特別辦公費時,25位兼任院、系負責工作的名教授,都一致拒絕接受。因為要與全體教授同人保持同甘共苦。這是何等胸襟,何等風骨!至於住和行,比較而言,問題都不算大。但1943年以前,為逃避日本飛機空襲,有的教師搬到鄉下居住時,每次到學校上課有些困難。至於住,老師們無非住得緊一些。學生住新校舍的宿舍,一間住40人,20張雙人床。電燈暗淡,不能看書,晚上自習只能搶圖書館或泡茶館。我是1942年進聯大的,抗戰已經過了4年,對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已經逐步適應了。因此總的說來,每天還是怡然如也。

五、聯大為什麼出了這麼多人才

西南聯大與抗日戰爭基本同步,正是國家多難之秋。1943年以前,還頻繁遭受敵機轟炸。師生生活既不安定,又十分清苦。然而就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卻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比生活富裕的和平時期多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把它歸納為四點:

一是愛國主義情懷的激勵

二是聯大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

三是大師們的風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個群體的風範

四是雲南的特殊政治環境

(作者為北京《大公報》原黨委書記、編委)

(責任編輯 杜明明)

相關焦點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何澤慧、朱光亞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1938年初,聯大原擬定的四個學院院長中,文學院院長為北大教授,理、工學院院長為清華教授,法商學院院長為南開教授。然而胡適尚未到任即被國民政府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於是聯大文學院院長由清華教授馮友蘭代理。這樣一來,四個學院院長中完全沒有北大教授。聯大文學院初期在雲南蒙自辦學,錢穆曾在《師友雜憶》一書中記述:「一日,北大校長蔣夢麟自昆明來。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的校舍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設計的,看起來低矮破舊,而且大部分是茅草屋,足以說明當時辦學的艱難。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易社強:西南聯大被高估了嗎?
    若談中國教育史,西南聯大想必無法繞過的話題。雖然辦學只有八年,卻走出了一批卓越人才。有人認為這是教育成功的表現,值得後世學習;也有人認為當時的西南聯大匯聚了當時中國最頂尖大學的資源,能有這樣的表現實屬正常。 近日,觀察者網採訪了著有《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一書的美國歷史學者易社強(John Israel)教授,以下為採訪全文。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1938年4月2日,當時的教育部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臨時大學西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在昆明上課。梅貽琦因特殊的機緣被後人稱為「西南聯大的靈魂」。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教育的實力,當時高校三大巨頭——北大、清華、南開不遠萬裡內遷西南,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7年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到次年遷至昆明,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西南聯大共辦學8年有餘。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西南聯大》用鏡頭記錄80年前傳奇
    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很多新的提高和認識,西南聯大本身就很厚重、很有力量」。    西南聯大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呢?聞黎明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都繼承和發揚了愛國主義傳統,北大發起五四運動,清華推動「一二·九」運動,西南聯大發動「一二·一」運動。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西南聯大大師們的趣事,聯大為何大師雲出?
    我要是考進西南聯大,第一門課就選聞一多的(楚辭)。 聞一多先生是個詩人,一到晚上就精神煥發,所以,聞一多的課全部安排在晚上。聞一多先生上課前,第一件事總是拿出香菸,對著學生們說:要抽菸,自己上來拿。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