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2020-09-17 鶴翔雲逸

八月的昆明,綠植傘蓋,風景如畫,空氣新鮮,氣溫適宜。其時正值北方暑熱,在雲南師範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培訓基地培訓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儘管天天都是枯燥的培訓,並不覺得無趣,反倒覺得神清氣爽。

窗外,就是西南聯大舊址;窗下,就是李公樸和聞一多先生的衣冠冢。先生那鏗鏘有力的聲音仿佛依然迴響在耳邊:今天這裡有沒有特務,是好漢的你站出來!我們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和愛國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學子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旁邊就是一二*一四烈士墓,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沿著低低的臺階,拾階而上,幾束鮮花擺放在烈士墓前,用一顆虔誠的心,恭敬的致禮,默哀,緩步繞行一周,瞻仰了烈士墓。

東邊,就是馳名中外的西南聯大紀念碑,享譽國內外的文,書寫,鐫刻的「三絕」碑碑座為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

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館內,大量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展現了西南聯大在昆明八年八個月的辦學歷程,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位校長的治校的睿智,不管就是管,為人謙和的大氣度。校旗,校歌,特別是教授大家們的奇聞逸事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博聞強記,記憶力超強的陳寅恪教授的三不講:古人講過的我不講,別人講過的我不講,本人昨天講過的也不講。陳寅恪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都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的聽課者;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哲學專家馮友蘭,當時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長,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先生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裡聽他講課。

陳寅恪先生對學生的愛護也是無微不至,對學生生活乃到畢業後就業問題,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問的最好方法。做論文,要求新資料、新見解。他從不要求學生用死記方法,而是鼓勵思考,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方式。

桀驁不馴的劉文典先生的講課就更是讓你忍俊不禁:其時天已近晚,講臺上燃起燭光。不久,劉文典身著長衫,緩步走上講臺,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邊用熱水瓶為他斟茶。先生從容飲盡一盞茶後,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開場白:「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滿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今天給你們講四個字就夠了。」於是他拿起筆,轉身在旁邊架著的小黑板上寫下「蓼汀花滁」四個大字。

這次講座原定在一間小教室開講,後因聽者甚眾,改為大教室,還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聯大教室區的廣場上,學生席地而坐,洗耳恭聽劉教授高論。教室內,劉文典時有妙語。他教學生寫文章,僅授以「觀世音菩薩」五字。學生不明所指,他解釋說:「觀」乃多多觀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講究音韻,「菩薩」,則是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學生恍然大悟。

劉文典先生講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上課前,先由校役提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製旱菸袋,講到得意處,就一邊吸著旱菸,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有一次,他卻只上了半小時的課,就忽然宣布說,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繼續上課。原來,那天是陰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一篇。有學生追憶:屆時,在校園裡月光下擺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

劉文典講課時,同樣是守舊派人物的吳宓也會前去聽講,而且總是坐在最後一排。劉教授閉目講課,每講到得意處,便抬頭張目向後排望,然後問道:「雨僧(吳宓的字)兄以為如何?」每當這時,吳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點頭一面回答:「高見甚是。高見甚是。」兩位名教授一問一答之狀,惹得全場為之暗笑。

一日,日機空襲,警報響起,聯大的教授和學生四下散開躲避。劉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寅恪身體羸弱且目力衰竭,於是便率幾個學生折回來攙扶著陳往城外跑去。他強撐著不讓學生扶他,大聲叫嚷著:「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們攙著陳先走。這時,只見他平素藐視的新文學作家沈從文也在人流中,便顧不得自己氣喘如牛,轉身呵斥道:「你跑什麼跑?我劉某人是在替莊子跑,我要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你替誰跑?」

劉文典多年潛心研究莊子,出版了十卷本《莊子補正》,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曾有人向劉氏問起古今治莊子者的得失,他大發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國真正懂得《莊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莊周,還有一個就是劉某人。」

還有金嶽霖先生,是研究哲學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說。有一次,他給愛好文學的學生講座,題目是《小說和哲學》,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有人問:那麼《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裡的哲學不是哲學。」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裡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後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裡看看,甚為得意。

聞一多先生為了補貼家用,拋卻大家的斯文,篆刻治印……瀏覽其中,八千學子,兩千多畢業生,今天國人中的大家,諾貝爾大獎,兩彈元勳,國家技術進步獎大多出自西南聯大,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西南聯大才取得這樣輝煌的成績,仿佛只有回到了西南聯大的舊址,看到那個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雨打鐵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茅草頂教室裡,還有那個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設計,幾易其稿的,極其簡陋的西南聯大的校門,你也許會有答案。

在祖國風雨飄搖的時代裡,在顛沛流離的遷徙辦學歷程中,卻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不能不說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奇蹟。在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位校長的銅像前,我駐足凝視,找尋著答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克勤克儉、忠誠於教育事業的精神,不辜負眾望,才能使西南聯大的辦學取得如此豐碩之成果。從他們堅毅的神情,深邃的眼眸,鐵一般的擔當,知識分子的風骨,中華民族的脊梁。答案似乎就是這些……

最近,在雲南師大培訓的情景時常在我腦際縈繞,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聞一多和李公樸先生的衣冠冢,西南聯大的茅草教室,一二一紀念館,西南聯大紀念碑……這些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先驅,中國迄今為止高等教育辦學史上的奇蹟,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教育情懷將永遠激勵著我們,感染者我們!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和照片取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牛大學,不是清華北大,而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西南聯大
    要說中國最牛的大學,相信很多人也都會說是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放在今天來說,是中國作為最頂級的高等學府,應該不為過。不過,你知道嗎。在抗日戰爭時期,要說中國最「牛」的大學,不是清華,也不是北大,而是這所坐落在雲南昆明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最頂尖、最「牛」的大學?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你可能為炮火硝煙之下的琅琅書聲而觸動,可能為一代大師之輝煌風採而折服,還可能為發生在西南聯大的趣事而捧腹大笑。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成:建茅草房,要我梁思成幹什麼?電影裡講沈光耀那一段我全程出戲,在自己腦海故事中遨遊不息。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電影中寫下「靜坐聽雨」的教授,原型是西南聯大經濟系教授陳岱孫,他素以上課「準時」著稱,往往是講完最後一句話,下課鈴聲響了。有一次他還沒講完,下課鈴聲就響了,後來發現:是校工敲錯了。但是在西南聯大,環境簡陋,一旦下雨,他講課的節奏就會被打亂。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也不敢走大路,只挑那些人跡罕至的荒野小路走,差不多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卻從未讓那個鹹菜罈子離開過自己。而當天再次站在校長梅貽琦面前時,原本風度翩翩的大學教授變成了一個衣服破爛,蓬頭垢面,拄著一根棍子的乞丐。據說他梅貽琦後便放聲痛哭起來……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也不敢走大路,只挑那些人跡罕至的荒野小路走,差不多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卻從未讓那個鹹菜罈子離開過自己。而當天再次站在校長梅貽琦面前時,原本風度翩翩的大學教授變成了一個衣服破爛,蓬頭垢面,拄著一根棍子的乞丐。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汪曾祺的《跑警報》,當時的昆明受到日軍的密集空襲,空襲警報一響,大家只能先去郊區,聯大的師生管這個叫做「跑警報」,因為「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惟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著一股從容,最有風度。
  • 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超功利的生活態度,接近莊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對聯大學生有相當深廣的潛在影響。
  • 西南聯大大師們的趣事,聯大為何大師雲出?
    我要是考進西南聯大,第一門課就選聞一多的(楚辭)。 聞一多先生是個詩人,一到晚上就精神煥發,所以,聞一多的課全部安排在晚上。聞一多先生上課前,第一件事總是拿出香菸,對著學生們說:要抽菸,自己上來拿。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教授對聯擷珍
    孟祥海1938年4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在8年的艱苦歲月裡,聯大的教授們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比如聯大教授們的對聯,就頗耐人尋味。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聯大教授《明清史》,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正所長有傅斯年兼任。
  • 尋找「西南聯大」
    華羅庚一家來到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的舊居之前,他與華羅庚兩家的趣事再度浮現在我的眼前。十一國慶假期還沒到,我便開啟了一段心靈之旅。聯大師生、教授往往輾轉於街頭、茶館的「第二課堂」,專於研究。榮,為奇蹟。南下,西遷,一路艱難曲折,但西南聯大保存了中國教育的火種。文以揭民生疾苦、理以研科技萬象、法以順社會秩序、工以建國民之基、師以育國之未來……各行各業的人才得以偏安一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追憶中國最牛學校西南聯大名師軼事,朱自清居然還是個段子手
    因為交通困難,聞一多教授帶領男同學,組成了湘黔滇徒步旅行團,走了三千裡路才趕到昆明,女同學們則由鐵路進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至此在昆明成立。這所高校匯聚了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的頂尖教授,也培養出一批高端人才,稱之為中國最牛學校,應該說毫不為過。值此教師節之際,小編特地整理了西南聯大5位教授名師的軼事,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 西南聯大外文系三位超牛的系主任
    今天我們以西南聯大外文係為例,介紹一下三位超牛的系主任,在西南聯大存在的八年當中,曾先後有三人執掌外文系,他們分別是葉公超、陳福田和吳宓,正是在這三位教育大咖「無為而治」
  • 每年的教師節,為什麼我們都會懷念西南聯大
    它仿佛是針對西南聯大講的,其實它是梅貽琦1931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時講的。西南聯大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在今天教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走進那個時代,向那個艱苦卓絕的時代救亡不忘向學的教授們致敬。有人說聯大教授陣容之鼎盛,在古今中外大學中,堪稱絕無。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不過放到西南聯大的現實語境下,內在矛盾也是結構性的。西南聯大校友何炳棣曾分析:「主要是北大資格最老,而在聯大實力不敵清華。而南開、清華之間自始即密切合作,因為南開行政及教學方面領導人物多是兩校共同栽培出來的,自梅貽琦以降大體是如此。」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四》記載:「西南聯大時期,以1939年為例,全校教師共269人。
  • 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是怎樣堅持教學的
    這讓我想起了西南聯大,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那段艱苦歲月。01那時,中華大地戰火紛飛。一個19歲的小夥,從家鄉高郵到了上海,又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達了昆明。千裡跋涉,只為了心中的偶像。他要跟著沈從文學習,得知沈從文在西南聯大當教授,他就像飛蛾一般,朝著沈從文這團光亮飛去。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蔣夢麟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很有些無為而治的風範。但就客觀而言,三校中清華人力佔優。以剛到昆明的l938年計,聯大教授、副教授共161人,清華計83人,佔51%。這當然與清華有工科而北大無(南開尚有兩個工科專業)有相當關係。但不管怎麼說,西南聯大由梅主事挑大梁,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適宜的。  梅貽琦在教育思想上,主張通才教育、民主管理(習慣稱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影響極大。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楊振寧的母校,培養出八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西南聯大,為何這麼牛?
    於是有人不禁要問,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西南聯大為何培養出那麼多人才?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就有人回答過了。上世紀60年代鄒承魯院士就給出了答案:自由。作為校長的梅貽琦為聯大聘請的教授,都是當時的頂級大師。梅貽琦作為行政人員,並沒有為教授畫出條條框框,而是給了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舞臺。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半年後,一幢幢低矮簡陋的茅草房填補了西南聯大的校園,無法想像,這些茅草房出自兩位蜚聲世界的建築學家的設計。如今的雲南師大校園,仍保留著一間鐵皮屋頂教室。這是西南聯大僅存的土坯牆教室,馬口鐵做的屋頂。下雨時,雨點打在屋頂上叮噹作響,有時聲音大得讓人聽不清講課。當年曾有一位教授無奈地在黑板上寫下6個字:「現在停課賞雨。」由於缺乏教室,有些課程必須安排到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