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西南聯大

2020-07-24 齊齊哈爾市人民檢察院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是電影《無問西東》的經典臺詞。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進入校園,映入眼帘的是當年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的三位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的半身雕塑,他們身後是「一二·一」運動紀念長廊。清晨的陽光在三座塑像背後流瀉而下。遠遠望去,他們仿佛已成坐標,在告訴每一位來訪者,那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更是一段難以再現的輝煌。

  沿著光暈將視線前移,我看到幾座低矮的教室。所有的教室呈泥土色,窗戶是舊式的朱紅色木框,屋頂多由茅草鋪就。別小看這幾座茅草房,它們可是由建築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建造。當年他倆受梅校長聘請設計校舍,沒多久,一所現代化大學設計圖紙就呈現出來,但由於經費欠缺,方案被否定。圖紙經多次修改後,成就了西南聯大一棟棟低矮的「茅草屋」。這裡後來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勳章獎章獲得者、173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門前懸掛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的牌子,我懷著虔誠的心走進開放的一座教室,室內桌椅井然有序,十餘排朱紅色凳子,分四列擺放,黑板兩側分別掛著西南聯大校歌和聯大師院院歌。教室有些簡陋,沒有課桌,但凳子設計科學,右側加固一塊長方形木板,供學生放書本、記筆記。

  我站在空曠的教室,久久注視著它每一個角落,眼前浮現《無問西東》的一個橋段:大雨譁譁而下,順著房簷拍打著窗戶,一股腦地撲向教室,撲向學生臉頰。雨自顧地下,教授自顧地講,學生自顧地聽,雨水好像是他們的,與自己無關。雨實在大了,教授就在寫滿公式的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靜聽雨聲。

  從教室向後走,是聞一多的衣冠冢以及「一二·一」運動中為民主獻身四烈士的墳冢。我恭敬地三鞠躬,圍繞墳冢默走一圈,緬懷為「民主和自由」而獻身的鬥士。墓西側,聳立著一塊由著名學者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在抗戰勝利後,聯大各校即將北返之際,校方決定豎立紀念碑,「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拜謁完碑文,我步入聯大博物館。館內設立三個展區:西南聯大歷史展、「一二·一」運動歷史展、李公樸和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走到「校歌」展板時,導遊詳細講解了校歌產生的複雜過程,最終確定了羅庸、馮友蘭寫詞,張清常譜曲的校歌。校歌採用的詞式和韻與嶽飛的《滿江紅》相同,感情充沛,激揚悲壯。西南聯大之精神深深浸潤在校歌之中。

  在一幅幅老照片面前,我發現那時的他們一個個臉上都洋溢著「自信與篤定,堅毅與聰慧」,超逸的氣質時時詮釋著「剛毅堅卓」的校訓內涵。觀看久了,發覺他們已氣宇軒昂地站立在你面前。不知不覺走到聞一多的一頁篆刻前,導遊講道:當時教授生活普遍清苦,聞一多家累大,時常斷炊,不得已拿出看家本事——掛牌治印。校長梅貽琦讓他在家裡「設點」代人刻印,並聯絡蔣夢麟、馮友蘭、朱自清等11位教授,聯名在報紙上為聞一多刊登刻印廣告,史稱中國歷史上最牛廣告。

  西南聯大在雲南時,日軍不斷轟炸,物資匱乏,條件艱苦,但師生們精誠合作,共濟時艱,結茅立舍,弦歌不輟。聯大繼承和發揚了三校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樂觀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取得了中國教育史上的輝煌成就。仰視理學院、文學院、法商學院等各學院的耀眼名單,皆為各領域聲名顯赫的大師巨匠——陳省身、華羅庚、楊振寧、陳序經、潘光旦、陳寅恪、吳宓、胡適、錢鍾書、費孝通……

  校園中有一塊碑,上面刻著梅貽琦校長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應是對聯大最好的概括。

  離開厚重的歷史,步入一條林蔭小道,陽光透過翠竹斑駁地播散下來。目光掃過每一棵樹,我尋覓大師曾經的背影。這曲折的小路承載過多少動人的故事?醞釀過多少不朽的著作?微風中颯颯而響的樹葉似乎在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經擁有過的美好,都已化作山水間常綠的葉子。

(作者單位:河南省孟州市人民檢察院)

來源: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讀書會舉行
    本報電 (趙 青)《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首發讀書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主題為「星辰與山海,永恆的青春與理想」。西南聯大政治系校友沈叔平之女沈頤、《西南聯大》紀錄片總導演徐蓓講述了西南聯大的故事。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何澤慧、朱光亞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出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講述了西南聯大能夠從歷史中跳出,成為一個在各方面彰顯價值的I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20年1月,習主席走訪了西南聯大舊址,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西南聯大精神作出了非常全面的概括。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了解一下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
    記者 黃喆春 攝 抗戰勝利後,組成西南聯大的3校復員北返,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繼續辦學,取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大門1937年,華北淪陷,北京、天津屢遭轟炸,為躲避戰火,保存教育火種,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開始向南轉移。……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 西南聯大與臺灣
    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立即向臺灣派出了自己的畢業生,參與收復工作。到1948年國民黨敗退大陸時,北大清華昔日的兩位校長和一批著名學人登島。西南聯大師生在臺灣先後計有300多人。很快中國進入漫長的「兩岸對峙」年代,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隔絕。     2001年,清華大學90大慶時,我在甲所採訪西南聯大在臺校友會副會長姚秀彥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