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是電影《無問西東》的經典臺詞。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進入校園,映入眼帘的是當年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的三位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的半身雕塑,他們身後是「一二·一」運動紀念長廊。清晨的陽光在三座塑像背後流瀉而下。遠遠望去,他們仿佛已成坐標,在告訴每一位來訪者,那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更是一段難以再現的輝煌。
沿著光暈將視線前移,我看到幾座低矮的教室。所有的教室呈泥土色,窗戶是舊式的朱紅色木框,屋頂多由茅草鋪就。別小看這幾座茅草房,它們可是由建築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建造。當年他倆受梅校長聘請設計校舍,沒多久,一所現代化大學設計圖紙就呈現出來,但由於經費欠缺,方案被否定。圖紙經多次修改後,成就了西南聯大一棟棟低矮的「茅草屋」。這裡後來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勳章獎章獲得者、173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門前懸掛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的牌子,我懷著虔誠的心走進開放的一座教室,室內桌椅井然有序,十餘排朱紅色凳子,分四列擺放,黑板兩側分別掛著西南聯大校歌和聯大師院院歌。教室有些簡陋,沒有課桌,但凳子設計科學,右側加固一塊長方形木板,供學生放書本、記筆記。
我站在空曠的教室,久久注視著它每一個角落,眼前浮現《無問西東》的一個橋段:大雨譁譁而下,順著房簷拍打著窗戶,一股腦地撲向教室,撲向學生臉頰。雨自顧地下,教授自顧地講,學生自顧地聽,雨水好像是他們的,與自己無關。雨實在大了,教授就在寫滿公式的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靜聽雨聲。
從教室向後走,是聞一多的衣冠冢以及「一二·一」運動中為民主獻身四烈士的墳冢。我恭敬地三鞠躬,圍繞墳冢默走一圈,緬懷為「民主和自由」而獻身的鬥士。墓西側,聳立著一塊由著名學者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在抗戰勝利後,聯大各校即將北返之際,校方決定豎立紀念碑,「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拜謁完碑文,我步入聯大博物館。館內設立三個展區:西南聯大歷史展、「一二·一」運動歷史展、李公樸和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走到「校歌」展板時,導遊詳細講解了校歌產生的複雜過程,最終確定了羅庸、馮友蘭寫詞,張清常譜曲的校歌。校歌採用的詞式和韻與嶽飛的《滿江紅》相同,感情充沛,激揚悲壯。西南聯大之精神深深浸潤在校歌之中。
在一幅幅老照片面前,我發現那時的他們一個個臉上都洋溢著「自信與篤定,堅毅與聰慧」,超逸的氣質時時詮釋著「剛毅堅卓」的校訓內涵。觀看久了,發覺他們已氣宇軒昂地站立在你面前。不知不覺走到聞一多的一頁篆刻前,導遊講道:當時教授生活普遍清苦,聞一多家累大,時常斷炊,不得已拿出看家本事——掛牌治印。校長梅貽琦讓他在家裡「設點」代人刻印,並聯絡蔣夢麟、馮友蘭、朱自清等11位教授,聯名在報紙上為聞一多刊登刻印廣告,史稱中國歷史上最牛廣告。
西南聯大在雲南時,日軍不斷轟炸,物資匱乏,條件艱苦,但師生們精誠合作,共濟時艱,結茅立舍,弦歌不輟。聯大繼承和發揚了三校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樂觀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取得了中國教育史上的輝煌成就。仰視理學院、文學院、法商學院等各學院的耀眼名單,皆為各領域聲名顯赫的大師巨匠——陳省身、華羅庚、楊振寧、陳序經、潘光旦、陳寅恪、吳宓、胡適、錢鍾書、費孝通……
校園中有一塊碑,上面刻著梅貽琦校長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應是對聯大最好的概括。
離開厚重的歷史,步入一條林蔭小道,陽光透過翠竹斑駁地播散下來。目光掃過每一棵樹,我尋覓大師曾經的背影。這曲折的小路承載過多少動人的故事?醞釀過多少不朽的著作?微風中颯颯而響的樹葉似乎在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經擁有過的美好,都已化作山水間常綠的葉子。
(作者單位:河南省孟州市人民檢察院)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