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2021-02-13 南方周末

歡迎長按文末二維碼關注南瓜學堂(ID:pumpkinschool)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從左至右: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

北大前校長蔣夢麟回憶說:「在困難時期,執掌一所大學是件令人頭疼的事。而在戰亂中的年代,與兩所不同校風的大學及性情各異的教授合作,無異難上加難。」

西南聯大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校務,三校校長輪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期留於昆明,故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主導校務。

  

三所大學的教學單位組成文學院、法商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共十七個系。「清華嚴謹,北大自由,南開活潑」,而將三校學風熔為一爐的西南聯大,則兼具「清華和南開的嚴謹教學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傳統」。


西南聯大師生歡送從軍抗日同學

在今天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的背面,鐫刻著1946年5月4日立碑時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個名字,有兩人重複刻名,實為832人)從軍學生不完整名單。由於當時條件所限,長沙臨時大學時期295人從軍學子絕大多數未列入。兩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從軍人數比例高達14%。也就是說,每一百位學子裡便有14人投筆從戎。連校長梅貽琦的一兒一女也投軍,分別加入中國抗日遠徵軍和空軍,一時傳為佳話。

貢獻有多大?我國著名翻譯家,後來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在聯大就讀時,為飛虎隊準確翻譯了一份情報,粉碎了日軍對昆明的一次空襲。梅貽琦的獨子梅祖彥對火焰噴射器準確翻譯,對其在緬北戰場上投入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犧牲有多大?1944年6月18日,在湖南芷江的空軍第五大隊的校友戴榮鉅,駕駛飛機掩護轟炸機轟炸長沙,途中與敵機遭遇,不幸機墜。駐防陝西安康的空軍第三大隊的校友王文,1944年8月在保衛衡陽戰役中與敵機作戰時殉國。

從軍名人有幾多?現代詩歌第一人的穆旦值得一提。那時,穆旦已是西南聯大的留校教師,卻主動報名參加了遠徵軍,在杜聿明的第5軍軍部供職。他後來參加了遠徵軍兵敗緬甸後的野人山大撤退,抗戰勝利後,寫出詩作名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

參加抗日遠徵軍在緬北作戰的聯大學生兵中,走出一位中科院院士——被稱為「世界光導纖維之父」的黃宏嘉。

圖為1938年2月26日,西南聯大旅行團抵達常德縣中學全體集合。

三所學校南遷的歷史,也堪稱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次「長徵」。最艱苦的一段,就是由常德出發,徒步到昆明,這便是號稱「文人長徵」的「湘黔滇旅行團」。

對於旅行團的師生來說,困苦不堪的旅途最大的收穫,便是接觸到了更為廣大、更為真實的中國。在他們走過的地方,沒有民主、沒有科學,有的是千年以來的落後封建。「中國這麼大,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了。」聞一多感慨道。

圖為旅行團抵達昆明

旅途的第68天,1938年4月28日,旅行團284名師生抵達昆明。梅貽琦帶領著歡迎隊伍在橋頭迎接,眼前一個個出現的故人都已換了滄桑的面孔。長徵結束了,而西南聯大的路才剛剛開始。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一路的跋涉已為它做了註解。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訓

初到昆明,聯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學、會館上課,校點分散。校舍和經費的問題,始終困擾著這所大學。當時,梅貽琦邀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為聯大設計校舍。然而,因為缺乏經費,此後兩個月,梁思成夫婦把設計稿改了一遍又一遍……當設計稿改到第五遍時,梁思成忍無可忍,他憤怒地衝到梅貽琦面前,咆哮著:「改!改!改!還要我怎麼改?!茅草房?不是每一個農民都會蓋嗎,要我梁思成幹什麼?!「大家都在共赴國難,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後諒解我們一次,行嗎?」梅貽琦懇切地說。半年後,一幢幢低矮簡陋的茅草房填補了西南聯大的校園,無法想像,這些茅草房出自兩位蜚聲世界的建築學家的設計。

如今的雲南師大校園,仍保留著一間鐵皮屋頂教室。這是西南聯大僅存的土坯牆教室,馬口鐵做的屋頂。下雨時,雨點打在屋頂上叮噹作響,有時聲音大得讓人聽不清講課。當年曾有一位教授無奈地在黑板上寫下6個字:「現在停課賞雨。」

由於缺乏教室,有些課程必須安排到傍晚。圖書館裡也只有幾排書架,幾張桌椅和一些長凳,館藏中英文書籍總共只有6000來冊。學生缺少課本,只能依賴上課聽講,而老師也缺乏資料,不得不憑藉記憶開展教學。聯大校友夏世鐸至今仍記得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燈光下,卻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

生活拮据是教授們普遍面臨的問題。1941年12月,西南聯大常委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乃自暑假以來,物價又復飛漲,比於戰前多高至30倍以上。」「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600元,以物價增長30倍計,其購買力只等於戰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

有時,教授們走在路上,遇到乞丐,只得無奈攤手:「我是教授。」乞丐聽聞掉頭便走,連他們也知道,教授們窮得叮噹響。

華羅庚曾與聞一多一家共同生活在一間16平米的茅草屋裡。聞一多家住屋子東頭,華羅庚家住屋子西頭,以一塊花布相隔。下雨時,兩家孩子一起把臉盆、漱口缸和飯缸等聚集起來,抵擋漏雨。後來,華羅庚寫了一首小詩,描繪那段生活:「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在物價飛漲的年月,名教授也不得不賣衣、賣字、賣書、治印維持生計。為躲避轟炸,教授們大多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在幾十裡外的遠郊,步行來上課,周培源先生騎自養的馬上課,從不遲到。


抗戰中後期,物價暴漲,聞一多不得已掛牌治印,補貼家用

窘困至此,教授們仍於三尺講臺上兢兢業業,但以傳道授業為重任。林語堂上世紀40年代初路過昆明作演講時發出這樣的驚嘆:「聯大師生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美國的漢學大家費正清曾於1942年訪問西南聯大,與陳福田、張奚若和錢端升等12位教授有過交流。他認為,他們是「中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薰陶的學術界人士中間的精英」。

據國民政府教育部統計,抗戰爆發後,全國大學教職員總數比戰前減少27%。此時,大批中國留學生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地返回祖國,並以一己之長,投身中國教育事業,緩解了大學教師青黃不接的態勢。

據統計,1941年時聯大179名教授和副教授中,156人有留學經歷,佔87%。全校5個學院的院長均為留美博士,26個系的系主任,除中國文學系外,皆為留學歸來的教授。

他們留學歐美後,接受了比較完整的西式大學教育,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中國新興學科的創立者。具有留學經歷的學者們曾於歐美進行學術研究,使得戰時地處西南邊陲、幾乎與世隔絕的西南聯大仍能與世界前沿學術理念接軌。

例如,數學系的必修課程與戰前清華大學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而選修課則較多,內容新穎,有些屬於當時世界數學新領域的課程。

這些課程多由新歸國的青年教授講授,如華羅庚的《解析數論》和《連續群論》等;陳省身的《黎曼幾何》和《拓撲學》等;許寶的《數理統計》也是當時國內最早開設的應用數學課程。

他們還和其他系的新歸國教授實行跨學科聯合開班授課。1939年,華羅庚、陳省身與物理系的王竹溪教授合開了一個「李群討論班」。此外,聯大物理系、經濟學系等院系的歸國學者均開設了一系列緊跟國際學術最新思潮的課程。

由於教學儀器和設備較為缺乏,教師們改變教學方式,到野外進行實地教學。
1941年7月由西南聯大曾昭掄教授率領的「西康科學考察團」師生,從昆明出發橫渡金沙江,到達西昌,再繼續東進,橫越大涼山,進入彝族區,對沿途礦產資源進行了普查及核實,並記錄了交通情況,這些都成為後來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攀枝花礦區開採時的重要資料。

圖為西康科學考察團全體成員在昭覺合影。

留美教授袁復禮帶領助教和學生,前往四川的興文、古藺,以及雲南鎮雄等地分頭進行野外實習,採集地質標本。袁復禮還和另一位留美教授馮景蘭前往西康做地質礦產調查,發現了麻哈金礦和滎經銅礦。

在水力工程方面,1938年土木工程系與資源委員會合作,組成由施嘉煬主持的「雲南省水利發電勘測隊」。經過2年,完成了2期勘測任務,提出了初步的水利資源開發計劃,設計了一批小型水電站。

在西南聯大時苦中作樂,一起郊遊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陳岱孫、王蒂徵、金嶽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濟侗。

西南聯大允許跨專業自由選課。學校規定,文法學院學生至少必修一門自然科學,而不論文理工,所有學生都必修歷史、國文和大一英文。由於每門課都有兩三位教授在不同教室同時授講,學生可以自己挑選老師。

平時學生考試,不必按照教師的講義來答卷,如經濟系陳岱孫教授開《財政學》,有一年考試題目是「假若我當財政部長」。

聯大有自由的學風,但並不意味著散漫。聯大的大考小考不斷,要求極其嚴格。涉及基礎理論的課月考一次,工學院、理學院月考兩次。以理學院為例,計量時發生誤差意味著會丟掉50%的分數,方法錯誤就等於交白卷吃零分。

有一組數據似乎可以說明聯大對學生嚴格要求的一面:聯大辦學8年,近8000名學生通過了入學考試,但僅有3800人畢業。

楊振寧在聯大物理系讀了本科。1945年,楊振寧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他回憶說,自己驚奇地發現,「在芝加哥課堂上的收穫並不比我在中國所學到的多」,因為中國的老師「在教學上(比美國)更認真,準備更充分,內容也更深」。在後來的科研中,他仍經常查閱在聯大課堂上所做的筆記。

西南聯大學生不僅有名師雲集的課堂條件,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聯大師生抗日熱情高漲,1938年底,愛好演戲的學生排演宣傳抗戰的話劇《祖國》,由外文系教授陳銓創作劇本,中文系教授孫毓棠任導演,中文系教授聞一多設計布景,師生們白天上課、晚上排練,並在中共地下黨員的支持下,成立了西南聯大話劇團。1938年初,《祖國》在昆明公演,獲得很大成功。劇中的教授英勇就義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觀眾跟著高呼口號。最嚴重的一次轟炸發生在1940年10月13日,23架日機重點轟炸聯大和雲南大學,校舍損毀嚴重。然而,文學院教授吳宓仍打算趁月明之夜,繼續他的「歐洲文學史名著」課的講授。就在轟炸第三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晚7至9時至校舍大圖書館外,月下團坐,上『文學與人生理想』,到者五六學生。」「昆明有多大,西南聯大就有多大」,這是春城一度的流行語。聯大的圖書館條件簡陋,燈光暗且座位少,茶館便成了學生們延伸的課堂。著名作家汪曾祺回憶聯大生活時說:「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後來和楊振寧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則打比方說,聯大時期的昆明茶館「有些像上個世紀巴黎的咖啡館」。

西南聯大的學者們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論著。圖為西南聯大時期部分獲獎著作。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紛飛的戰火中先後有約8000人在西南聯大就讀,師生和衷共濟,創造了中國教育歷史上的奇蹟。

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6位是聯大學生;2000年以來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9位科學家中,有3位是聯大學生;新中國成立後的兩院院士中,聯大師生有164人,其中聯大學生有90人。

聯大的奇蹟遠未止於這些數字。一部部著作在硝煙中問世: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還有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論著。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校圖書館舉辦了校史上最後一次結業典禮,全體師生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揭碑。當天,學校宣布正式復校。「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聯大校歌的旋律,鑑證了一代人的奮發。

西南聯合大學校歌


(文章根據多篇公開報導綜合整理)


本文選自:

南瓜學堂

ID:pumpkinschool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簡介 面向千萬大學生的高校界第一原創公號,大學秘典,考研攻略,找工須知,一「號」掌握。

相關焦點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西南聯大》用鏡頭記錄80年前傳奇
    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很多新的提高和認識,西南聯大本身就很厚重、很有力量」。    西南聯大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呢?聞黎明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都繼承和發揚了愛國主義傳統,北大發起五四運動,清華推動「一二·九」運動,西南聯大發動「一二·一」運動。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在我國教育史上,有這樣一個奇蹟: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悄然誕生,因戰火而生,顛沛流離卻充滿傳奇;她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卻一直為後人瞻仰,其師資條件與學生成材率,都是空前絕後的,並且無法複製。……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個月,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
  • 艱苦環境一樣造就人才——從《西南聯大》中分析學習方法與態度
    西南聯大是一部優質紀錄片,記錄了我國戰時綜合公立大學的歷史,其中講述了我國文人的愛國故事,各大名人早期成長的故事。但作為一個大學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學術,培養人才。因此,我今天想從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中分析名人們的學習方法與態度,掌握大師的學習技巧。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的她不可小瞧
    什麼是真實?你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祖峰飾演的梅貽琦,還原度極高。正是梅貽琦校長的專注、謙虛、民主通達、公正無私,造就了一段教育史上的傳奇。看著梅先生的照片會想,如此一位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嫁給他該有多麼幸福。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與汪曾祺先生一起,夢想回到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一直是我心中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印記,每次我提到他,我都覺得像朝聖,儘管我離那個年代很遠。也許是因為我對西南聯大的故事看得太多了,從的電視劇《我親愛的祖國》到的電影《無問西東》,從中央電視臺8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到《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西南聯大先生汪曾祺,大學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形象從模糊到清晰,變得更加深刻。在中國西南邊城昆明,西南聯大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什麼是真實?你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祖峰飾演的梅貽琦,還原度極高。真實的梅貽琦便是這樣,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學者風度。正是梅貽琦校長的專注、謙虛、民主通達、公正無私,造就了一段教育史上的傳奇。看著梅先生的照片會想,如此一位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嫁給他該有多麼幸福。梅貽琦的夫人叫韓詠華,幼師畢業,她和梅貽琦結婚的時候26歲,梅貽琦30歲。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是怎樣堅持教學的
    這讓我想起了西南聯大,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那段艱苦歲月。01那時,中華大地戰火紛飛。一個19歲的小夥,從家鄉高郵到了上海,又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達了昆明。千裡跋涉,只為了心中的偶像。他要跟著沈從文學習,得知沈從文在西南聯大當教授,他就像飛蛾一般,朝著沈從文這團光亮飛去。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1938年4月2日,當時的教育部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臨時大學西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在昆明上課。梅貽琦因特殊的機緣被後人稱為「西南聯大的靈魂」。,後人對梅貽琦的美譽都不是由於他的強勢,而是由於他的謙和與「慢、穩、剛」的性格,從不獨斷、專橫,人家說什麼他就聽什麼,人們經常聽見他說「吾從眾」,很少發表觀點。
  • 民國時期的「高考」是什麼形式?當時最強的西南聯大如何招生的
    西南聯大如何招生「西南聯大」是在抗戰的特殊形式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下組建的大學,七七事變爆發後,三校前往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前往雲南,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
  • 西南聯大,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
    ,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04:14來自融睿歷史西南聯合大學,這是一所存在於歷史之中、頗負盛名的大學,關於這所學校,你知道什麼呢?是聽說過它的傳奇故事、感受過校內師生融洽相處的氛圍、還是驚嘆於它在那樣一個時代仍然能夠屹立不倒?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在抗戰時期為了保存高校實力而組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因最終位置定在位於我國西南的昆明而得名。這所大學有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