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2020-12-14 孫琬童

很多人被清華校長梅貽琦圈粉,是從電影《無問西東》開始的。

清華學子吳嶺瀾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

梅貽琦問他:「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

吳嶺瀾答:「只覺得實科更有用些。」

梅貽琦用一段話點醒了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你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祖峰飾演的梅貽琦,還原度極高。

真實的梅貽琦便是這樣,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學者風度。

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在就任演講上說了這句名言,也把這樣的思想貫徹始終。

梅貽琦為清華和日後的西南聯大引來了一批學者:朱自清、聞一多、潘光旦、陳省身、華羅庚、錢鍾書、吳有訓、葉企孫……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需要付出很大心血。

清華是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而這三位上學時都在梅校長任上,這也絕不是偶然的。

梅貽琦終生服務清華,一日不曾間斷。1915年回國,就回清華服務,從教員、教授、教務長,到清華留美學生監督,1931年任校長,前後共達39年之久。他認為,「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人要專注於一種職業,絕不能今天幹教育,明天弄政治,後天搞實業。

第二層,要專幹一件事業,絕不今天幹甲校的教務,明天做乙校的主任,後天做丙校的校長。

第三層:要專心致志,絕不東應酬,西交際,幹著校長,望著部長。

而幹成了這麼大的事業,梅貽琦只是謙虛地說:我就是幫人搬搬板凳而已。

正是梅貽琦校長的專注、謙虛、民主通達、公正無私,造就了一段教育史上的傳奇。

看著梅先生的照片會想,如此一位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嫁給他該有多麼幸福。

梅貽琦的夫人叫韓詠華,幼師畢業,她和梅貽琦結婚的時候26歲,梅貽琦30歲。

訂婚的時候人家說:「告訴你,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啊。」

韓詠華說:「他說多少算多少吧。」

回顧43年的婚姻,韓詠華說:「我作為他的妻子,一生沒有財權,他給多少錢,我就過多少錢的日子,從不計較也不幹預他認為該做的事。」

如果從妻子韓詠華的角度向你描述梅貽琦,他寡言少語很少和妻子溝通;雖然貴為校長卻從來沒讓妻子享受過任何便利;他們生了五個孩子,但幾乎所有的家務都要由妻子一人來承擔;為了不動用清華的款項,到60多歲夫妻兩地分居,妻子還得出去打工……

聽起來像不像是在描述一個「渣男」?

可以說,清華的輝煌,不僅僅是因為有一位出色的校長,與校長夫人的包容與犧牲也分不開。

擺過地攤、62歲還要打工的校長夫人

在抗戰爆發前,大學校長、教授們的生活是很優越的,一個月的薪水幾百塊大洋,都夠在北京買個四合院了,校長夫人的生活應該很優越才對。

但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之後,放棄了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他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私宅所用的一切都是自己花錢,也不讓太太坐學校的汽車。

而且梅貽琦回家對公事隻字不提,有時候韓詠華只能從別的教授夫人那裡聽來隻言片語。

結婚前的韓詠華

後來日寇入侵,清華被迫撤到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成西南聯大。那時的物價已經比戰前高出30倍以上,教授們的工資平均每個月不到六百元,購買力只相當於戰前的十七八塊錢。

作為校長的梅貽琦以身作則,把歸他個人使用的汽車給了聯大,自己每天步行上班,一家七口每天就拿白飯拌辣椒當主食,很少吃菜。

為了貼補家用,韓詠華和袁復禮的夫人廖家珊、潘光旦的夫人趙瑞雲組成「互助組」,自製江南糕點,取名為「定勝糕」,由韓詠華挎著籃子拿到街上去賣,她捨不得穿襪子,光腳穿皮鞋,常常把腳磨破了,有一次甚至感染,小腿全腫了起來。為了隱瞞身份,她自稱姓韓,不說姓梅,甚至連梅貽琦本人一開始都不知道,但後來校長夫人賣糕點的事情還是傳了出去。

韓詠華說:「月涵(梅貽琦的字)一向忙於校務,家人怎樣生活,是否挨餓,他全然不知,看太太這樣狼狽,才申請了補助。」

雖然教育部的補助下來了,但梅貽琦為了一碗水端平,不允許發給自己在聯大讀書的四個孩子一分錢。

女兒梅祖彤回憶西南聯大時的生活,說:「爸爸很忙,媽媽很辛苦,那個時候的苦,用現在的話是說不清楚的。」

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後,離開昆明前梅貽琦夫婦合影

1949年,60歲的梅貽琦到達美國,管理清華在美的庚款基金。

梅貽琦和太太在美國住在一間連單獨臥室都沒有的小房子裡。他只有一間辦公室,自己給自己定月薪300元。

1955年後,梅貽琦到臺灣創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把太太韓詠華一個人留在紐約繼續生活。梅貽琦到臺灣後領的薪水是臺幣,遠遠不能維持太太在美國的生活開銷,倔強的韓詠華也不向他開口,就開始到外面去打工,此時她已經62歲了。在衣帽廠做過工,在首飾店賣過貨,照料過盲童,當過護工,生活極其艱難。

1960年,梅貽琦被診斷出患了癌症,這時候韓詠華才得以和丈夫團聚,陪他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兩年。

其實梅貽琦並不是沒有錢,他手握著一筆清華基金,清華基金是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的一部分,數額巨大,由清華每任校長執掌。但就算他身患重病,無力支付醫藥費,也堅決不動用清華基金。

1962年的臺灣,梅貽琦躺在病床上,已經不能開口說話。妻子韓詠華陪在身邊,學生們也都來了,大家沉默著,氣氛十分壓抑,只有桌上的一個手提包引人注目。

梅貽琦去世後,大家決定打開手提包,等打開一看,發現裡面全是清華基金的帳目,一筆筆,規規矩矩,分毫不差。

梅貽琦一生手握巨額基金,卻沒有讓自己和妻子過上一天富足的生活,但他們的這一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聯大教授夫人們

西南聯大時期,在教授背後默默付出的太太們,不止韓詠華一個。為了支持丈夫的教學工作,改善生活,她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吳柳生的夫人陳滌,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向名家學畫。但在西南聯大時,為了幫家裡掙錢,她想到了做童裝,自己設計、自己製作,因為家中有三個女兒,她就把童裝命名為「三姐妹」,她做的童裝在昆明供不應求,大大改善了家裡的經濟狀況、

《中央日報》的婦女與兒童副刊,曾有一段光榮的歷史,編至100期以上,主持編輯工作的就是聯大的一位教授太太,她就是周先庚教授的妻子鄭芳。

1932年,周先庚與妻子鄭芳攝於清華工字廳

陳夢家的夫人趙蘿蕤是出名的才女,20出頭就因翻譯了艾略特的《荒原》一舉成名。她的水平在聯大當教授完全沒問題,但依照規矩,夫妻不能在同一學府任教,於是趙蘿蕤選擇退守家庭。從不會煮飯的小姐,到親自開闢了一個菜園子,種出了絲瓜、辣椒、番茄、茄子,大家都對她的手藝交口稱讚。

陳夢家與趙蘿蕤

趙蘿蕤在操持家務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讀書與寫作,這幾年,她寫了很多散文,還翻譯出了義大利作家西洛內的反法西斯小說《死了的山村》。

教育史上的傳奇,不能抹去女性的功勞

西南聯大,無高樓、無名利,甚至無溫飽,只有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氣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他們忍痛離家,萬裡長徵至邊地昆明,埋首做真正的學問,心中只有「擔負起國家興亡」的信念。

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從那裡走出了171位中國兩院院士,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2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這背後,教授夫人們的貢獻也非同小可。

為了國家大業,校長、教授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小家說抱歉,成為「渣男」。而她們背後的女性,用她們纖弱的肩膀在風雲亂世扛起了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重任,成就了她們丈夫的家國守望,一起締造了傳奇。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的她不可小瞧
    很多人被清華校長梅貽琦圈粉,是從電影《無問西東》開始的。清華學子吳嶺瀾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梅貽琦問他:「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吳嶺瀾答:「只覺得實科更有用些。」梅貽琦用一段話點醒了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
  • 【往事】梅貽琦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西南聯大從在長沙初創之始(學校始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抵昆前夕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實行的就是「常委制」。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擔任聯大常委,其間雖偶由其他教授臨時代理,蔣、梅、張三常委在聯大的歷史地位卻從未撼動過。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梅貽琦:西南聯大之魂    餘斌  今年適逢西南聯大成立75周年暨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謹以此文表示敬意和紀念  一提清華一提西南聯大,人們會首先想到梅貽琦(1889─1962),這是很自然的。他是真正的教育大師,是清華、是聯大的靈魂。  梅貽琦(字月涵),天津人。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梅貽琦   當年,朱自清在一篇名為「清華的民主制度」的文章中這樣評價梅貽琦:「他和清華關係之深,是大家知道的;他愛護清華之切,也是大家知道的。——當年,北京大學就曾以學術自由和兼容並包而著稱,南開大學亦以從嚴求實和活潑創新而聞名,至於清華更是推行了教授治校的制度;無疑,這一切正是西南聯大的「自由」之源頭、「民主」之基礎,同樣它也是「現代大學」的精華之所在、命脈之所系。以清華大學的管理模式為例,梅貽琦自掌校後,即全力扶植這一校長組織協調下的教授治校制度。具體來說,就是設立教授會、評議會以及校務會議等三個不同的機構。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學生們警覺又切盼著他們的新校長,他們期盼有一位能使學校不受政治幹預、知識淵博、有威望且有能力發展清華的教育事業的校長來管理這個學校。這天,學校來了一個新校長,這位校長是清華的教授,叫梅貽琦。梅貽琦在就職講話上說出了:「大學之大,不在有大樓之謂,而在有大師之謂。"贏得了學生們初步的好感。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三校學生均為聯大學生,聯大學生均為三校校友。三校教授由三校自聘,通知聯大加聘、排課、發薪。聯大這種體制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的第二年——1946年,前後共8年。聯大成立之初,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對北大校長蔣夢麟說:「我的表你帶著。」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蔣夢麟對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2018年,一部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堪稱清華大學最強宣傳片。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抗戰困難時期,物資極其匱乏,西南聯大根本不存在「大樓」,他就將「大師」作用發揮到極致,並充分尊重教授。學校開會時梅貽琦常坐在一旁聽講,從不幹涉教授們的發言,只是偶爾站起來給大家倒倒茶水。
  •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蔣夢麟對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三位校長以梅貽琦先生年紀較輕,他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公正負責,有時教務長或總務長缺員,他就自己暫兼,認真負責,受到尊敬。蔣夢麟校長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這是實話,從而奠定了三校在聯大八年合作的基礎。三校都是著名專家學者薈萃的地方。
  • 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但是這三位校長的關係卻並不一般,梅貽琦是嚴復和張伯苓的學生,而蔣夢麟是張伯苓器重的人,張伯苓也是蔣夢麟最尊敬的人。按理來說西南聯大的校長應該由張伯苓來擔任,但是為何西南聯大卻由梅貽琦主政?其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北京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歷任清華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期間主管聯大校務。   傑出大學的背後必有傑出的領導者。西南聯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由3位校長任主席: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實則始終由最年輕的梅貽琦主政。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中)
    西北聯大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大學組成,但因種種矛盾一年後就宣告解散,而東南聯大也在幾年後流產。唯有西南聯大,歷經八年抗戰後,仍能恢復三校,實為不易。而這與三所大學的校長和師生努力分不開,更離不開梅貽琦校長的努力。三位校長組成的聯合常委中,張伯苓和蔣夢麟常年在重慶,只有梅貽琦一人獨在昆明堅守,處理聯大的具體事務。這三所學校本各有傳統,各有風格。
  • 西南聯大與梅貽琦日記
    這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同時也透出身份和角色的不同:梅貽琦作為職業教育家,是西南聯大常務委員會主席,事實上的專職校長,須負責與教育部及最高領導當局的協調,還有海外事務;而鄭天挺則是聯大總務長,同時兼任文學院史學系教授和研究所導師,行政工作之餘,讀書作文授課,始終未脫學人本色。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但我想,我們可以看看西南聯大當時校長們的做法,也許會有些啟發。西南聯大是三校組成,當時的校長分別是:清華梅貽琦校長、北大蔣夢麟校長、南開張伯苓校長。西南聯大並沒有另選校長,而是搞了個三常委,就是三個校長輪流當值當校長,下面再設校務委員會、教授會。我先介紹三位校長,再談他們在西南聯大的工作。
  • 梅貽琦:和蔡元培齊名,17年培養無數大師,清華「永遠的校長」
    20歲時,他以一紙論文轟動數學界。清華數學系主任熊慶找到梅貽琦:「不知這個年輕人你聽過沒,這樣的才華是絕世罕見的,如果我們能讓他進清華接受教育,以後必將在數學界有偉大的建樹。」「聽你的」「不過事情有點麻煩,他只有初中文化,會不會影響太大,不怕教育部說我們清華亂來?」梅貽琦擺擺手,讓他只管做。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 紀念梅貽琦58周年忌辰: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西南聯大三校的校長,分別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聯大成立之初,張伯苓就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帶著。」(意思是你做我的代表。)而蔣夢麟則放心地對梅貽琦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梅貽琦,字月涵)多負責。」還說,聯大的事,我不管就是管。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西南聯大校門西南聯大成立初期,雖然設立了校務委員會制度,並且確定由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和南開校長張伯苓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但實際上,辦學期間,主要是梅貽琦在主持校務管理工作不管是年齡還是聲望,當時的梅貽琦並沒有比張、蔣更高,但梅校長卻深得他們信任,主導西南聯大八年多,把學校各項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梅校長所表現出來的氣魄和智慧,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