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梅貽琦:西南聯大之魂 餘斌 今年適逢西南聯大成立75周年暨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謹以此文表示敬意和紀念 一提清華一提西南聯大,人們會首先想到梅貽琦(1889─1962),這是很自然的。他是真正的教育大師,是清華、是聯大的靈魂。 梅貽琦(字月涵),天津人。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的她不可小瞧
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在就任演講上說了這句名言,也把這樣的思想貫徹始終。梅貽琦為清華和日後的西南聯大引來了一批學者:朱自清、聞一多、潘光旦、陳省身、華羅庚、錢鍾書、吳有訓、葉企孫……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需要付出很大心血。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真實的梅貽琦便是這樣,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學者風度。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抗戰困難時期,物資極其匱乏,西南聯大根本不存在「大樓」,他就將「大師」作用發揮到極致,並充分尊重教授。學校開會時梅貽琦常坐在一旁聽講,從不幹涉教授們的發言,只是偶爾站起來給大家倒倒茶水。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這,也就是馮友蘭在碑文中所提出的第三個「可紀念者」——西南聯大不僅樹立了「學術自由」的精神,而且具有著「民主堡壘」的稱號;這裡的人們不會隨千夫之「諾諾」,只會作一士之「諤諤」。 西南聯大的自由與民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大學獨立」的理念,二是具有「教授治校」的傳統。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
-
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但是這三位校長的關係卻並不一般,梅貽琦是嚴復和張伯苓的學生,而蔣夢麟是張伯苓器重的人,張伯苓也是蔣夢麟最尊敬的人。按理來說西南聯大的校長應該由張伯苓來擔任,但是為何西南聯大卻由梅貽琦主政?其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鄭天挺/文梅貽琦我和梅貽琦先生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蔣夢麟對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三位校長以梅貽琦先生年紀較輕,他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公正負責,有時教務長或總務長缺員,他就自己暫兼,認真負責,受到尊敬。蔣夢麟校長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這是實話,從而奠定了三校在聯大八年合作的基礎。三校都是著名專家學者薈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榮歷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風,也各有其不同的經濟條件。
-
西南聯大與梅貽琦日記
撰文/劉檸 近出中華書局版西南聯大日記兩種——《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和《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其實只有後者是新書,前者曾於2001年4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過一版,當時的書名是《梅貽琦日記(1941—1946)》。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西南聯大校門西南聯大成立初期,雖然設立了校務委員會制度,並且確定由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和南開校長張伯苓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但實際上,辦學期間,主要是梅貽琦在主持校務管理工作不管是年齡還是聲望,當時的梅貽琦並沒有比張、蔣更高,但梅校長卻深得他們信任,主導西南聯大八年多,把學校各項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梅校長所表現出來的氣魄和智慧,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紀念梅貽琦58周年忌辰: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學生們警覺又切盼著他們的新校長,他們期盼有一位能使學校不受政治幹預、知識淵博、有威望且有能力發展清華的教育事業的校長來管理這個學校。這天,學校來了一個新校長,這位校長是清華的教授,叫梅貽琦。梅貽琦在就職講話上說出了:「大學之大,不在有大樓之謂,而在有大師之謂。"贏得了學生們初步的好感。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關於西南聯大的傳說和成就,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不用我再來說這所僅存在8年的大學有多牛掰。當年,英國的科技史大師李約瑟參觀西南聯大後,深為中國學人的水準所驚訝,並稱西南聯大等校「可與牛津、劍橋、哈佛媲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南聯大的實際操盤手正是梅貽琦。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職責與使命:不僅有西湖大學,還需銘記歷史上的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從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後擔任西南聯大的常委會員,校長之位由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梅貽琦和南開大學張伯苓輪流擔當,但由於蔣夢麟和張伯苓分別有政務,所以西南聯大的校務一直有更為年輕的梅貽琦來主持,這一主持就是八年。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當時的「雲南王」龍雲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給予了西南聯大很大的支持。龍雲女兒沒有考上聯大附中,他親自來拜訪梅貽琦,希望破例錄取。梅貽琦卻不卑不亢地說:可以安排教授為他女兒做家教,讓她明年再考。龍雲很生氣,但後來得知梅貽琦自己的女兒也沒考上西南聯大,只能去了燕京大學,才對此釋然。
-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北京頻道--人民網
歷任清華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期間主管聯大校務。 傑出大學的背後必有傑出的領導者。西南聯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由3位校長任主席: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實則始終由最年輕的梅貽琦主政。
-
梅貽琦:兩袖清風的「守財奴」校長
清華校長梅貽琦梅貽琦一生服務清華長達47年,其中擔任校長31年,在兩岸清華人的心目中,他是當之無愧的「終身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