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那個時代,清華大學奉行著民主、自由的思想,因為有庚子賠款做後盾,學校一向不受行政力量的牽制。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
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學生們警覺又切盼著他們的新校長,他們期盼有一位能使學校不受政治幹預、知識淵博、有威望且有能力發展清華的教育事業的校長來管理這個學校。這天,學校來了一個新校長,這位校長是清華的教授,叫梅貽琦。
梅貽琦在就職講話上說出了:「大學之大,不在有大樓之謂,而在有大師之謂。"贏得了學生們初步的好感。梅貽琦主張大學教育要注重通才教育,要發展培養學生完全的人格,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人格完全的人,而不是機器。漸漸的,這位梅校長得到了學子們的尊敬。
梅貽琦生性沉默寡言,人稱「寡言君子。」就是這樣一個平日不愛說話的校長,在學校西遷之前,富有遠見的用庚款在湖南長沙買了幾片地皮,這才有了後來的西南聯大的落腳之處。
1938年2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學校在湖南長沙合併,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所學校校長共同主持校務,而實際上,由於北大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都常年在外地,校務工作實際上由梅貽琦一個人擔任。不愛說話的梅貽琦不得不改變他的性格,經常牽頭去聯繫一些和教學無關的工作。那所土牆、茅草、鐵皮屋建成的學校,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大學,直到現在,都不能超越。
1948年12月,北平即將解放,梅貽琦搭乘國民黨的飛機南下。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他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談話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終婉謝,他依然屬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