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梅貽琦,一生為國為民,被迫前往臺灣,只為完成這件事

2020-12-13 惜寒說史

「我希望清華今後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墮落。我希望清華在學術方面應該向高深專精的方面去做。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

如今的清華北大並稱為我國高等學府的兩大泰鬥,為無數衿衿學子們所嚮往著,渴望自己能夠在那裡擁有一席之地。可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能夠考入!

清華大學有如今的繁榮盛景,與一人有著莫大的關係,而他就是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老先生自擔任清華校長17年,一直奉公廉潔,恪盡職守,也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就斷然沒有如今的清華盛景,可誰又敢相信,梅貽琦先生在死後連喪葬費都靠募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家徒四壁的的梅貽琦、以一己之力拯救清華的梅貽琦

臨危授命,繼任清華校長

1931年的清華大學,發生了一場災難。當時的清華校長是羅家倫,少年意氣紛發,擔任了國民黨少將。當時的中國正值國難!

羅家倫為了利益大肆的排除異己,獨攬大權。他將與他不和的教授以及學校領導利用自己的權力逼迫他們離職,對學生也是非打即罵,壓制思想!

而優秀的清華學子又怎會甘心任人宰割!無數的學生組織了一場浩大的反動活動!

剛開始時羅家倫以及國民政府教育部對此事不屑一顧,認為只是小打小鬧,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但是隨著活動隊伍的不斷壯大,竟然驚動了蔣介石,無奈之下國民政府撤下羅家倫,梅貽琦臨危受命,擔任清華大學的掌舵者。

那個時候,中國形勢異常嚴峻,那時候的學生可不是現在學生所能比擬的。他們是來自於全國各地最優秀的學生,他們有著滿腔熱血的愛國之情!一言不合,便立刻組織遊行活動,鬧的當時的校長換了一任又一任!

也可以說,當時的國民政府將這一塊燙手的山竽丟給了梅貽琦,而那時的人們都不太看好梅貽琦這個書生!

施以縱容,兩袖清風

任職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對學生採取的方式是縱容,縱容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崇尚自由。許多學生都厭惡國民黨的腐敗,在這件事中梅貽琦幫助學生們逃過了國民黨反動組織的迫害。

比如朱自清、聞一多他們都是因為梅貽琦的庇護而得以生還!梅貽琦的這一舉措受到了清華大多學子的尊崇!清華在梅貽琦的引導下逐漸步入正軌

但好景不長,日軍全面侵華,北平淪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為了保護這些國之棟梁,許多學院都遷往安全地帶!清華大學也從北京遷到了現在的昆明。

當時中國時局艱難萬分,昆明又地處偏僻。學生們基本上每天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現狀,又怎麼去和日寇去鬥爭呢!

迫於現狀的梅貽琦接連向國民政府寫信求助,希望能夠有一筆資金補貼學生,以保住祖國最優秀的學子。可哪有那麼簡單,梅貽琦的求助好幾次都沒得到批淮。梅貽琦繼續堅持著,沒有絲毫放棄,後來終於見到了希望。

資金批下來後,梅貽琦作為校長,為避嫌,也為了讓更多的資金流給更需要的學生們,他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去領補助金,哪怕家中艱難不已,可梅貽琦就是不允許!他對別人嚴謹,同樣對自己更嚴謹。

後來,清華搬往西南,西南聯大創辦了附屬中學,由梅貽琦擔任校長。附中的教學質量一流,這就讓許多的高官權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

而進入附中讀書,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成績。 成績不夠,哪怕你有再有潑天的權力,梅貽琦不要就是不要。

有個叫龍雲的,掌管西南,因為自己的兒子沒考上而十分憤怒。

他自認為自認為是西南的王,竟有人敢不買他的帳,那還了得。他氣衝衝的準備去學校找梅貽琦算帳。但他的副官卻告訴他,梅貽琦的女兒也沒考上,龍雲的底氣徹底沒了,心中不由的對他產生敬佩之情。

梅貽琦擔任17年的清華校長,當時的清華學子甚至都不服從自己父母的管教,可對梅貽琦是由衷的佩服!

一身正氣,只為清華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撤出大陸退守臺灣,而梅貽琦經過深思孰慮後,決定離開大陸,和國民黨政府一同撤離!

他並不是因為別的,只是為了那筆賠款,若他不走,那筆賠款絕對不會給清華,他為了清華能夠拿到這筆賠款,他便離開故鄉,每日忍受思鄉之痛。當時的梅貽琦在拿到這筆巨款時遭到了多少人的眼紅,受到了許多人的猜忌。

有人說他拿這筆錢用來自己享用,梅貽琦面對流言與猜忌,總是默不作聲,好似沒有聽到那樣!

1955年,臺灣成立清華大學,由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他終於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清華,但清華早已不復原來盛景!

他將這筆錢用到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為後來的臺灣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962年,這位執掌了清華17年的掌舵者,因病去世。可令所有人都沒都想到的是,梅貽琦連安葬的錢都是靠人募捐,他不是手握巨款嗎?那筆錢哪去了?

後來他的家人翻開他的背包,裡面有一個黑色的筆記本,在看清筆記本上的內容後,眾人的眼眶都不禁溼潤了!梅貽琦他將那筆錢全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沒上,自己一分都沒用!得知這個消息的人都由衷的發起了對梅貽琦的尊敬,這位清華校長走了,但精神永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梅貽琦老先生,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清華、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兩袖清風、剛正不阿,以身作則,告誡老師與學生不求流芳千古,但求問心無愧!

相關焦點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這其中,梅貽琦是當之無愧的清華歷代校長功勞之首,也是清華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最久的一任校長。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是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真正讓清華大學向世界名校邁進。正是他,造就了清華大學。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就清華大學。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回與不回兩徘徊——拒絕回到大陸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臺灣復校清華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離開了守護了22年的清華大學,隨國民黨南下,隨後東渡臺灣。從此天人永隔。終此一生,梅貽琦先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隨之改變的還有服務清華多年的教授的命運,隨著歷史風雲跌宕起伏,繼續上演人間一幕幕的悲慘劇,訴說著他們的才情壯志,幽微無奈,從其進退見風骨。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他是清華「永遠的校長」,為何卻在解放前夕,離開清華前往臺灣?
    在就職演講中,梅貽琦說出了那段經典的「大樓與大師」的言論——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今看來,這句話是多麼的擲地有聲,可是,經歷了羅家倫帶來的災難後的清華學子們並不買帳,他們都對這個溫文儒雅的校長,抱有疑慮,這會不會是下一個「羅家倫」?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的她不可小瞧
    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在就任演講上說了這句名言,也把這樣的思想貫徹始終。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很多人被清華校長梅貽琦圈粉,是從電影《無問西東》開始的。清華學子吳嶺瀾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梅貽琦問他:「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吳嶺瀾答:「只覺得實科更有用些。」梅貽琦在就任演講上說了這句名言,也把這樣的思想貫徹始終。梅貽琦為清華和日後的西南聯大引來了一批學者:朱自清、聞一多、潘光旦、陳省身、華羅庚、錢鍾書、吳有訓、葉企孫……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需要付出很大心血。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12 紐約歲月在紐約梅貽琦是為了一件事而來,這件事就是清華的庚款基金。梅貽琦以一己之力恢復起基金的正常運作。此時的基金各方都在爭取,不論是臺灣的國民黨還是大陸方面,而美國的態度也並不統一。梅貽琦接管了基金,保持了基金的獨立運作,提取基金利息繼續資助在美國研究學術的中國籍學者,而他自己只拿著最低標準的薪水,此時他沒有其他收入,還要維持家用,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又努力恢復了《清華學報》,為海外學人提供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機會,維持清華大學的精神業績。在紐約期間,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也在身邊,父子在分別多年後也難得的在紐約得以重聚,悽風苦雨中這大概是梅貽琦少有的慰藉了。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連幾乎與梅貽琦同時執掌北大的蔣夢麟都說,他不信奉「教授治校」,只信奉「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毋庸置疑,這已隱然在加強校長的權力。但梅貽琦卻把蔡元培當年在北大的作風,帶到了清華。梅貽琦這樣形容校長的工作:「一個學校,有先生上課,學生聽課,這是主要的。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竟然淪落到去街頭買糕點,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
    今天咱們要講的是清華大學唯一的終身校長梅貽琦,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妻子韓詠華也和他一樣,為了教育事業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們兩個人的故事吧。1915年梅貽琦回國,在清華學堂任教,此時韓詠華依然在幼稚園裡做教師,回國後的沒一起,辭退了父母給他訂的親事,幾年後媒婆又開始為他張羅起婚事了,但是他對於這些來提親的置之不理,很快大家就知道,他已經有心上人了,他經常有事沒事的往韓家中跑。
  • 選課制度真的適合中國學生嗎,看清華校長梅貽琦怎麼說
    梅貽琦校長是怎樣看待教育的目標梅貽琦清華大學校史上最著名的校長,先生一生在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造了三個奇蹟:第一,自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後,僅七年時間,清華大學就成為可與世界著名大學比肩的名校。第二,在抗日戰爭中,他主持西南聯大八年之久,讓西南聯大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傳奇豐碑。
  • 梅貽琦憑什麼執掌清華17年
    縱觀梅貽琦的一生,應該說在學術上雖然算不上著作等身,但是他在學界的地位和人望卻遠遠超過某些頭銜大得驚人的學者大師。「他一生的業績和清華結合在一起」(陳岱孫語)。梅貽琦能夠在清華大學接連三任校長被趕下臺之後,穩穩噹噹做了17年(1931-1948)之久的校長,在近代教育史上也確實無人匹敵。究其原因,主要是梅貽琦打好了幾張牌。
  •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世人知道梅貽琦的已不多了,也難怪,1949年6月梅貽琦代表國民黨政府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會議後,如泥牛入海。他先在美國管理「清華基金」,1955年赴臺,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和新竹清華大學,至1962年病歿臺北。  「梅貽琦先生可以回來嘛!他沒有做過對我們不利的事。」周恩來的這句話,可視為共產黨對梅貽琦的政治定位。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梅貽琦執掌清華17年,去世後卻無錢下葬,被學生稱讚:永遠的校長
    —梅貽琦1962年一位老學者在臺灣去世,他死後無數海內外學者親自為他寫輓聯哀悼,他就是執教清華大學17年的校長梅貽琦,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然而就是如此有影響力的學者教授,去世之後家裡連安葬費都拿不出。
  • 梅貽琦:兩袖清風的「守財奴」校長
    清華校長梅貽琦梅貽琦一生服務清華長達47年,其中擔任校長31年,在兩岸清華人的心目中,他是當之無愧的「終身校長」、「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