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2020-12-15 陽光高考

  

 

  梅貽琦

  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愛家愛國 儒雅謙衝

  「他的確是蔡孑民先生而後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說。

  「他」是誰?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也。

  世人知道梅貽琦的已不多了,也難怪,1949年6月梅貽琦代表國民黨政府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會議後,如泥牛入海。他先在美國管理「清華基金」,1955年赴臺,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和新竹清華大學,至1962年病歿臺北。

  「梅貽琦先生可以回來嘛!他沒有做過對我們不利的事。」周恩來的這句話,可視為共產黨對梅貽琦的政治定位。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今常州),生於天津,遠祖梅殷是朱元璋的駙馬,受命駐防天津,梅家從此成為津門望族。詩書傳家,梅貽琦的父親梅臣中過秀才。清末,家道中落。梅貽琦1904年入南開學堂,因品學兼優,頗得張伯苓賞識。1908年被保送保定高等學堂。次年,以第六名優秀成績被錄取為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放洋,赴美國吳士脫工業大學攻讀電機專業,1914年畢業後回國,不久應清華邀約回母校執教。此後,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一位西哲說:「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愛。」

  梅貽琦愛家。

  梅貽琦有姐弟多人,兒時每人都有一個奶媽。可是等到么弟貽寶出世時,家已日暮途窮,奶媽都辭了。10歲的梅貽琦當了嬰兒貽寶的「奶媽」,每日必做的功課是餵弟弟奶糕,照料弟弟。放洋期間,梅貽琦從牙縫中摳出十元五元,不時寄回家中濟窮,助弟弟們上學。回國後他供職清華,說媒提親者踏破門檻,面對三個弟弟讀中學,特別是見到二弟貽瑞因無錢中斷學業,他很難過,為贍養父母,幫助弟弟們上學,他決計不考慮自己的婚姻。直到30歲時才與韓詠華結婚。弟弟們上中學、大學的費用全部由他一人負擔。即是婚後,他還把每月的薪水分成三份,贍養父母,助弟弟們上學,自己的小家僅留三分之一。梅貽琦逝世後,么弟梅貽寶(曾任燕京大學校長)含淚回憶說:「五哥長我11歲,生為長兄,業為尊師,兼代嚴父。」

  梅貽琦愛國。

  早在1927年,他對清華遊美預備部畢業班作臨別贈言時,意味深長地說:「贈別的話,不宜太多,所以吾最後只要勸諸君在外國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1931年,他在出任清華校長的就職演說中強調:「中國現在的確是到了緊急關頭,凡是國民一分子,不能不關心的」。「刻刻不忘了救國的重責」。當然,他認為「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 。次年,在紀念「九·一八」事變一周年的紀念會上,他沉痛地說,那是「國難追悼會」。面對東北地圖變色的悲劇,他堅信「不甘淪為奴隸的民眾,將群起而圖之」,他信心十足:「東北三省雖亡,東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則東北將不致終亡。」在西南聯大時,到梅貽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會捧出一盤自製的叫「定勝糕」的點心招待大家,即米糕上嵌有「定勝糕」三個字,表達他們對抗戰勝利的信心。

  梅貽琦向以訥於言而敏於行稱著,更以言必行,行必果而名世。由於他身居清華校長的特殊位置,對學生運動是十分敏感的。20世紀40年代末的清華中共地下黨幹部白祖誠回憶說:「……在那兩年中,以梅貽琦校長和諸士荃訓導長等主持的校務當局,始終基本上沒有幹涉、限制過學運和學生的活動。」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共清華地下黨負責人之一陶瀛孫回憶說:「梅貽琦比較明智,捐十元大洋做活動經費(指中共地下黨活動)。」西南聯大時期,梅貽琦「曾積極提倡師生為抗戰工作而努力」。在清華校友通訊上,他發表過兩篇《抗戰期中的清華》,在報告校務的字裡行間充滿愛國激情。1938年春,國民黨政府發動訓練機械化部隊,梅貽琦倡導機械系二、三、四年級學生參加交輜學校受訓,畢業後分赴各地工作。1939年,抗戰部隊急需電訊人才,他就在電機系專設電訊專修科,為抗戰服務。1943年盟軍來華徵集譯員,隨軍上前線,那是很危險的。梅率先垂範,支持正在二年級(本不屬應徵對象)就讀的兒子梅祖彥棄筆從戎參加遠徵軍,二女兒梅祖彤也參加了戰地醫療隊。

  受梅貽琦的影響、薰陶,兒子梅祖彥在部隊服務三年後,赴美留學。1949年畢業於梅貽琦的母校吳士脫工業大學並在美工作。1954年梅祖彥毅然回到大陸,為新中國服務。此舉是得到梅貽琦的默許而成行的。梅貽琦聽說兒子「回到清華母校任教感到快慰」。梅貽琦故去後,夫人韓詠華於1977年也落葉歸根回到大陸安度晚年。政府給予優厚待遇,安排她為全國政協第四屆特邀委員。

  梅貽琦儒雅、謙和。他雖工科出身,但喜愛音樂、書畫和詩詞,又通曉四書五經、史地和社會科學,洞悉人性的隱微。人稱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溫,對人和顏悅色。如遇工作中問題,他總先問旁人「你看怎樣辦好?」得到回答後,如果他同意,便說「我看就這樣辦吧!」如不同意,則說我看還是怎樣怎樣辦為好,或說我看如果那樣辦會如何如何,或者說「我看我們再考慮考慮」,從無疾言厲色。

  1940年9月,西南聯大的清華師生為他舉行公祝會,紀念他為清華服務25周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送他一塊「育材興邦」匾額,他的美國母校吳士脫工業大學授他名譽工程博士學位。面對朋友、同仁道賀,他在答辭中說:「方才聽了幾位先生以個人為題目,說了不少誇獎的話,自己不敢說他們的話是錯的,因為無論哪個人總有一些長處,但也必有他的短處,只是諸位不肯說這個人的短處罷了。仔細想來,或許諸位因為愛清華的緣故,愛屋及烏,所以對於這個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稱揚的話語;就是吳士脫工業大學贈給個人的名譽學位,也是因為他們敬重清華,所以對於這個學校的校長,做一種獎勵的表示。」他在「教育部」任內,一所新大廈落成,僚屬請他立碑紀念,並舉行儀式。可梅貽琦只在籤呈上畫了個圖,標明尺寸,要求在新廈牆上加一碑石記上興工、竣工日期即可,其他都不要。晚年有人要為他設立「梅月涵獎學金」,他執意不肯。這些,都顯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生斯長斯 吾愛吾廬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述了他與清華的血緣之親,也表達了他對清華的摯愛。他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華校長,可稱得上受命於危難之時。自羅家倫於1930年離職(當屬被逐)後,清華長時期沒有合適的校長人選,連續空缺了11個月,不斷易人,反覆被逐。國民黨政府只好令在任「留美學生監督」的梅貽琦出山。梅貽琦感到榮幸、快慰,但又擔心自己不能勝任,雖一再請辭,終未獲準,遂赴任。他在《就職演說》中有極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過清華留學的利益,則為清華服務,乃是應盡的義務,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夠稱儘自己的心力,為清華謀相當發展,將來可告無罪於清華足矣。」他藉此提出一句關於大學教育的經典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不拘一格攬人才,被「三破格」的華羅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貽琦倡導「吾從眾」的民主作風。他以京劇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戲讓別人唱,並說「那是自己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與有榮焉』而已。」大家都說他是個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採眾議,無為而治。但又擇善固執。他在主張學術獨立、自由教育的同時,審時度勢,極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認為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大學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以滿足社會、國家的需要為宗旨。顯然,他的這一辦學方針是與國民政府頒布的《抗戰建國綱領》相悖的,但他一意堅持唯實,不唯上。他還強調對學生的操行的培養,要求教授在指導學生讀書、做學問時,「必須指導學生如何做人。」

  八年的西南聯大主要校務工作是由梅貽琦負責的(另有南開的張伯苓和北大的蔣夢麟)。從《梅貽琦日記》(1941—1946)中,可以看到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梅貽琦嘔心瀝血,才創造出聯大「篳路藍縷,弦歌不輟」的局面。

  1940年9月,梅貽琦的美國母校邀請他參加校慶,並頒他榮譽博士學位,他丟不下艱難竭蹶中的聯大,沒有前往。他的胸懷是寬廣的。為渡危艱,當時清華的教師組織「清華服務社」,通過為社會服務取得一些報酬,以改善教職員生活。梅貽琦將該社所獲的利潤,讓西南聯大全體同仁分享,每人多發一個月的酬薪,深得大家的擁戴。

  1948年時局發生變化,是年底梅貽琦與一些名教授被當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國民政府要梅貽琦出任教育部長,梅堅辭。據當時一起同行的張起鈞教授回憶,梅貽琦在清華同學會上沉痛地表示:他身為清華校長,把清華棄置「危城」,隻身南來,深感慚愧,怎好跑出來做官?這「表現了學人的風格,樹立了師德的典範。」「不愧是個『人物』。」

  身為校長的梅貽琦,對清華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對「清華基金」,他更視為命根子。1949年後他在美負責管理這筆基金。葉公超每到紐約都去看他,勸他回臺,把清華的這筆錢用到臺灣。他每次都說:「我一定來,不過我對清華的錢,總要想出更好的用法來我才回去。」因他不願用這筆錢拿到臺灣蓋大樓、裝潢門面,他想用在科學研究上。因此,臺灣有人罵他「守財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終於找到「更好的用法」,他到臺後,把這筆款子用在籌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和新竹清華大學上。

  晚年的梅貽琦患病住院,無力支付醫藥費。而在他病桌旁始終有隻從不離身的手提包。在梅貽琦去世後,夫人韓詠華打開包一看,竟是清華基金的歷年帳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在場者無不動容。



相關焦點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先生是清華大學在周詒春校長之後帶領清華繼續走向能與北大比肩的傑出校長,如果說周詒春校長為清華在眾多高等學府之間脫穎而出有定鼎之功的話,那清華能夠聲名鵲起而享有超然學術地位就一定得歸功於梅貽琦校長。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接手清華大學,筆者很是佩服他的勇氣,要知道此時清華大學的「校長風潮」正愈刮愈烈,已經有好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被教授會和學生會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去,但梅貽琦校長不僅留了下來還帶領清華取得了超然的學術地位直到1948年解放軍解放北平。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 梅貽琦告別清華園
    整個過程用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的話說就是:梅的出走「是主動,不是被動的;是自覺,不是盲目的;是堅定,不是猶疑的。」既然此前梅貽琦曾不止一次地標榜自己對清華「生斯長斯,吾愛吾廬」,在如此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為何又置中共和部分同事的勸說於不顧,拋下清華師生執意南飛呢?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歷史人物】梅貽琦與清華體育
    梅貽琦是一位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與蔡元培、張伯苓等人比肩的大教育家。他曾擔任清華校長17年,在學校工作近50年,把畢生的心血獻給了清華。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等主張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主張滲透在清華教學的各個方面。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梅貽琦,是近代清華最牛的校長,變賣家產也要解決學生溫飽問題,自己的女兒差兩分不給進清華,梅貽琦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不是很了解,小編就跟大家講述一下梅貽琦的事跡。
  • 梅貽琦憑什麼執掌清華17年
    作者:魏羲之來源:《文史博覽》2013年第8期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當時他年僅26歲,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皆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紀念梅貽琦誕辰125周年: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2012年10月26-27日,臺灣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紀念研討會,兩岸清華校長、雲南師大、廈門大學等高校首腦與梅貽琦教育思想研究學者近百人云集新竹,鹹懷梅先生之德風。在積累和創造這筆文化財富的眾多傑出清華人中,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的梅先生堪稱貢獻最大,弘揚和實踐清華傳統精神最力,影響最深。但他因為66年前毅然離開被他稱為「生斯長斯,吾愛吾廬」的清華園,而常常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後人不經意或者刻意淡忘。不過,在成千上萬人心目中(尤其是清華校友),梅貽琦就是清華,清華就是梅貽琦。
  • 梅貽琦:除了當清華校長,我沒啥貢獻——清華背後的故事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二日,電影《無問西東》正式上映,塵封五年,獻禮清華百年校慶。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重溫那段橫跨數十年的時代格局,將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傳承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是否還記得那個奠定了清華校格——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人——梅貽琦。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隨著臺灣局勢逐漸企穩,梅貽琦於1954年赴臺探討清華復校事宜,可是在此期間兒子卻從美國途徑北歐返回大陸,至此後梅貽琦至壽終與兒子未得團聚。梅貽琦因此大病一場,但在悲傷勞累中,他仍一如既往的處理有關清華基金和華籍在美學人的資助事宜。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2018年,一部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堪稱清華大學最強宣傳片。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上)
    1915年梅貽琦應清華校長周詒春之邀,赴清華園指教,從而開啟了他與清華的不了情緣。在清華學校梅貽琦擔任數學教員,給人印象是沉默寡言,做事專心致志,並展現了其作為教育家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天性,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忙碌的教學之外還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學生課外活動上,為「科學社」做顧問,這讓老一批清華學生後來都懷念不已。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梅貽琦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清華的「終身校長」,為什麼梅貽琦會獲得如此稱號?
    大家可曾聽說過新竹清華園的「梅林」,這所園林紀念的就是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梅貽琦,他是首批庚款留學生。通過此次留學,梅貽琦得以在國外深造,在他學成回來之後,便投身於教育事業。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於清華的大學的投入。「清華的終身校長」,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歷史上四大哲人等等均體現了他在清華的地位與付出。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中)
    梅貽琦多方奔走,與政界大佬反覆溝通,最終緩解了經費問題,又將學生勸回了校園,清華也進入了發展神速的黃金時代。在梅貽琦主持下,清華相繼延聘一大批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原有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充分發展,而工學院後來居上,成為全國翹楚。後世再來看當年梅貽琦當時聘請的知名教授名單,會發現這是一份大師雲集的名單。
  • 「人物誌」梅貽琦:梅香清華,無問西東
    梅貽琦先生,被海峽兩岸的清華學子尊稱為「永遠的校長」。是他在執掌清華17年中,開創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將清華帶入世界一流學府行列,並打造出不朽的校格。又是他,在臺灣新竹創建了「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將清華精神帶到海峽了另一邊,培育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這樣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