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方↑↑↑藍字 一鍵免費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作者:魏羲之
來源:《文史博覽》2013年第8期
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當時他年僅26歲,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皆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縱觀梅貽琦的一生,應該說在學術上雖然算不上著作等身,但是他在學界的地位和人望卻遠遠超過某些頭銜大得驚人的學者大師。「他一生的業績和清華結合在一起」(陳岱孫語)。梅貽琦能夠在清華大學接連三任校長被趕下臺之後,穩穩噹噹做了17年(1931-1948)之久的校長,在近代教育史上也確實無人匹敵。究其原因,主要是梅貽琦打好了幾張牌。清廉牌1931年,梅貽琦出任校長後住進甲所,甲所為磚木結構,由莊俊(1910年遊美生)監理設計與施工,為校長專用住宅。按照當時學校規定,校長可以享受公家供給的一切日用物品和兩噸煤,但是梅貽琦還是主動放棄了。美國退還的庚款基金非常雄厚,這筆錢由他掌管,但他不苟分文,他說:「清華有點兒錢,要用在圖書、儀器、請教授上。」他的弟弟梅貽寶回憶說:「抗日戰爭期間,身為大學校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梅貽琦,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人就很滿意了。」在西南聯合大學還流傳著一段梅夫人自製米糕的佳話。西南聯大教授們的月薪在1938-1939年間還能維持一家人三個星期的生活,後來物價飆升就不能撐到下半個月了。於是,教授夫人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繡圍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視力不好,就與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為「定勝糕」,隱含「一定勝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著籃子步行45分鐘到「冠生園」寄賣,礙於梅貽琦校長的面子,賣糕時梅夫人遮遮掩掩,但還是被人知道了。於是,梅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流傳開來。
西南聯大歲月,梅貽琦與普通教授一樣租用的是民房。學校配給他一部小車,當物價飛漲時,他毅然封存了汽車,辭退了司機,安步當車。外出應酬,則以人力車代步。梅貽琦一生兩袖清風沒有積蓄,病後住院費和死後的殯葬費都是校友們捐助的。據梅貽琦夫人韓詠華回憶:在病床旁邊有一隻他從不離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後打開一看,竟是清華基金的歷年帳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在場人無不為之動容。他雖幾次出任當時教育部高層領導職務,又長期獨司數十萬美元的清華基金,卻能一生緊守原則,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後沒有留下任何遺產。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說:「他長母校幾十年,雖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貪汙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足可為萬世師表。」梅貽琦廉潔、節儉,但並不吝嗇。他經常從自己工資中支付各種名目的捐助,從創辦義務教育到賑難賑災,從救濟困難師生員工到營救被捕學生,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早年從清華到城裡去的路上,常有一些婦女兒童向過往的師生乞討,梅貽琦每次出門都預備好零錢,從不會讓乞討者失望。他的一個學生林公俠生了重病,經濟上陷入困境,他得知後立即匯款救助,並予安慰和勉勵:「好好養病,保留此身,將來為國家出力。」梅貽琦去世後,林公俠回憶道:「如果當年沒有月涵師(梅貽琦)救濟,沒錢治病調養,怎能尚存人間,最難得的是一次再次的救助,而且數目龐大。我一家人都感激他的大恩,永遠不忘。」
公正牌據清華畢業生孔令仁回憶:西南聯大辦了一個附中,由於教學質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這所學校去讀書。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女兒龍國璧,梅貽琦的小女兒梅祖芬也都想轉到附中,並同時報考了這所學校,結果,龍國璧沒有考上。由於聯大創立時,龍雲作為地方政府長官,曾給予學校許多支持,包括財力人力等等,滿以為學校會給予照顧,女兒上學的事應該沒有問題,但令他想不到的是,這次他的女兒參加考試居然沒被錄取。因此他十分生氣,認為梅貽琦太不給面子,就派他的秘書長到梅貽琦處疏通,希望能開開綠燈。但秘書長久久沒有行動,龍雲生氣地問他:「你還站著幹什麼?」秘書長說:「我打聽過了,梅校長的女兒梅祖芬也未被錄取。」龍雲一聽也就無話可說了,氣也不打自消了,從此對梅貽琦更加敬佩。1936年2月19日,清華大學發生了學生要求罷考進而衝擊教授會,致使全體教授集體辭職的嚴重事件。事件發生時,梅貽琦正在南京開會,聞訊後立即趕回學校,以鐵腕手段果斷公正處理了帶頭鬧事的學生救國會主席黃誠等人,並發布告示通告全校師生。接著,又給全體教授籤發《復各位教授信》,請教授們復職。因為梅校長對鬧事學生不卑不亢,敢於主持正義,同時又給予他們改過反思的機會,非常公平和人性化,加上對教授的安撫得當,這件事情很快就平息了,一切工作恢復正常。任人唯賢牌清華多飽學之士,前清翰林、進士,留洋博士,他們有的學富五車、有的學貫中西,而梅貽琦僅僅是一個留美碩士,既沒有豐富的閱歷,也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能夠得到清華同仁的認可和尊重,關鍵就是梅貽琦對人才的尊重和坦誠相待。誠如他的經典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最看重的是真才實學。「對知識分子心態了解之深,當時少有如他的人。」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回憶。對於人才,他善於發現,加以重用,善待保護,設法留住。還在他任教務長時,清華大學要成立國學院,當時由他負責延聘教授。他開出的名單中除了有留美博士趙元任,國學大師前清進士王國維,維新運動領袖梁啓超,還有一個沒有任何學歷的遊學歐美的陳寅恪。當時校長曹雲祥有些猶疑,但是梅貽琦力排眾議,使布衣之身的陳寅恪成為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一時成為清華大學轟動新聞。為了迎接留美歸來的語言學博士趙元任,他親自到火車站,把趙元任接到學校。足見他的禮賢之風。著名國際數學大師華羅庚也是由梅貽琦破格錄用並栽培的。20歲時,華羅庚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當時在清華大學當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從學術雜誌上發現了華羅庚的名字,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方面的才華後,決定讓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他把華羅庚的情況向時任校長梅貽琦做了匯報。梅貽琦二話沒說,全力支持熊慶來,將華羅庚破格召進清華大學加以培養;又破格從一位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而且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破格送到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這些都是在梅貽琦校長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在梅貽琦校長的運籌下,清華和西南聯大引來了一大批頂級學者,像朱自清、聞一多、潘光旦、曾昭掄、陳省身、華羅庚、錢鍾書、雷海宗、吳大猷、吳有訓、趙忠堯、葉企孫、王竹溪等等。當時這些一流的學者,每個人的個性非常不同,梅貽琦能把個性不同的學者聚集在一起,相與共事,在這麼艱苦的環境當中,使大家齊心協力搞教育,培養學生,如果沒有梅貽琦與他們之間長期培養的深厚情誼,確實是很難辦到的事情。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傑出人才與清華大學一道篳路藍縷,潛心育才,才有了清華學子楊振寧、李政道問鼎諾貝爾大獎的榮耀。
中國辦公室有哪10條潛規則?點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