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疫情的影響,中國的研究生一次性擴招了18.9萬,中國在校的研究生超過了300萬。從人數上看,我們的受教育人數,特別是高學歷人數已經很多了,但是在教育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大學裡學的專業,市場並不認可,學生稱之為天坑專業;學校裡按照科研的標準進行考核,即便再嚴格也不會受到用人市場的肯定,而科研領域也無法解決這麼龐大的研究生人數。所以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錯了嗎,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梅貽琦校長是怎樣看待教育的目標
梅貽琦清華大學校史上最著名的校長,先生一生在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造了三個奇蹟:第一,自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後,僅七年時間,清華大學就成為可與世界著名大學比肩的名校。第二,在抗日戰爭中,他主持西南聯大八年之久,讓西南聯大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傳奇豐碑。第三,在臺灣創辦起另一所清華大學,不久之後也在位列世界著名大學之列。
梅先生的父親是秀才,在父親的影響下,早期梅貽琦接受的也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少年梅貽琦入南開中學成為其第一期學生,20歲梅貽琦作為首批庚款留美生中的第六名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1915年歸國,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42歲)。
梅先生的身上既有中國傳統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又有彼時西方的銳意進取之精神。外敵入侵,清華被迫西遷雲南,梅先生臨危受命,此時正處,抗戰後期,物價飛漲,公教人員生活每況愈下,朝不保夕,而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的西南聯大中屬清華教師人數眾多、負擔最重,梅貽琦沒有裁掉任何一人,也沒有壓縮編制。
梅先生無論是執掌清華,還是主持西南聯大,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張辦「真正教育」,即「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造就「新民」。梅先生並不認同當時的教育制度,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既不能將西方的現代大學制度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也不能複製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他就在《大學一解》中提出「西方大學的選修課制,雖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滋長了實用主義的功利態度,不利於全人格的培養」。然而現在的中國大學基本上已經全部實行了選課制度,許多的學生為了追求高績點或是學分而去選擇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水課」,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那麼中國教育的真正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梅先生認為其實教育只有一個目標,即「發展全人格」。他是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勞和群育,六育並重的教育家。教育不應該教出只看重功利性的學生,教育應該教人更全面的認識自己和世界,從而更好的改造自己和世界,為了學位而讀書的顯現本不該出現,讀書讀到自閉之事甚至走向極端更不該出現。
梅先生的墓志銘上寫著「凡可促進我國科學教育之發展者無不竭誠以赴。一生盡瘁學術垂五十年,對於國家服務之久,貢獻之多,於此可見;其學養毅力尤足為後生學子模楷」,中國的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今日就更讓我們想念這樣竭誠以赴只為中國教育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