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課制度真的適合中國學生嗎,看清華校長梅貽琦怎麼說

2020-12-15 是個丈育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中國的研究生一次性擴招了18.9萬,中國在校的研究生超過了300萬。從人數上看,我們的受教育人數,特別是高學歷人數已經很多了,但是在教育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學位

大學裡學的專業,市場並不認可,學生稱之為天坑專業;學校裡按照科研的標準進行考核,即便再嚴格也不會受到用人市場的肯定,而科研領域也無法解決這麼龐大的研究生人數。所以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錯了嗎,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梅貽琦校長是怎樣看待教育的目標

梅貽琦清華大學校史上最著名的校長,先生一生在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造了三個奇蹟:第一,自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後,僅七年時間,清華大學就成為可與世界著名大學比肩的名校。第二,在抗日戰爭中,他主持西南聯大八年之久,讓西南聯大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傳奇豐碑。第三,在臺灣創辦起另一所清華大學,不久之後也在位列世界著名大學之列。

梅貽琦

梅先生的父親是秀才,在父親的影響下,早期梅貽琦接受的也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少年梅貽琦入南開中學成為其第一期學生,20歲梅貽琦作為首批庚款留美生中的第六名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1915年歸國,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42歲)。

梅先生的身上既有中國傳統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又有彼時西方的銳意進取之精神。外敵入侵,清華被迫西遷雲南,梅先生臨危受命,此時正處,抗戰後期,物價飛漲,公教人員生活每況愈下,朝不保夕,而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的西南聯大中屬清華教師人數眾多、負擔最重,梅貽琦沒有裁掉任何一人,也沒有壓縮編制。

清華園

梅先生無論是執掌清華,還是主持西南聯大,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張辦「真正教育」,即「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造就「新民」。梅先生並不認同當時的教育制度,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既不能將西方的現代大學制度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也不能複製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他就在《大學一解》中提出「西方大學的選修課制,雖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滋長了實用主義的功利態度,不利於全人格的培養」。然而現在的中國大學基本上已經全部實行了選課制度,許多的學生為了追求高績點或是學分而去選擇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水課」,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左起:葉企孫、陳岱孫、馮友蘭、梅貽琦、楊公兆、張子高

那麼中國教育的真正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梅先生認為其實教育只有一個目標,即「發展全人格」。他是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勞和群育,六育並重的教育家。教育不應該教出只看重功利性的學生,教育應該教人更全面的認識自己和世界,從而更好的改造自己和世界,為了學位而讀書的顯現本不該出現,讀書讀到自閉之事甚至走向極端更不該出現。

梅先生的墓志銘上寫著「凡可促進我國科學教育之發展者無不竭誠以赴。一生盡瘁學術垂五十年,對於國家服務之久,貢獻之多,於此可見;其學養毅力尤足為後生學子模楷」,中國的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今日就更讓我們想念這樣竭誠以赴只為中國教育的大師。

相關焦點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先生是清華大學在周詒春校長之後帶領清華繼續走向能與北大比肩的傑出校長,如果說周詒春校長為清華在眾多高等學府之間脫穎而出有定鼎之功的話,那清華能夠聲名鵲起而享有超然學術地位就一定得歸功於梅貽琦校長。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接手清華大學,筆者很是佩服他的勇氣,要知道此時清華大學的「校長風潮」正愈刮愈烈,已經有好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被教授會和學生會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去,但梅貽琦校長不僅留了下來還帶領清華取得了超然的學術地位直到1948年解放軍解放北平。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這不,連一向被稱為寡言君子的梅貽琦校長也被「熱心」人,介紹了個「地攤工作」。且看這篇近幾天到處流轉的文章:最偉大的擺地攤的人已經上課幾分鐘,大學校長才滿頭大汗跑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向學生們解釋說:「遲到了幾分鐘,夫人忙不贏,幫她看了會攤子,同學們見諒!」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琪。
  •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梅貽琦,是近代清華最牛的校長,變賣家產也要解決學生溫飽問題,自己的女兒差兩分不給進清華,梅貽琦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不是很了解,小編就跟大家講述一下梅貽琦的事跡。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01前言前些時候,我花了40個小時,在微信讀書上用聽和看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的閱讀。、學生運動勢不可擋之際,低調就任清華大學校長,發表了簡短的演講。因此,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始終以民主思想、學術自由的開明政策為治校原則,在清華營造出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並逐漸使自由之風遍布清華的各個領域、每一根神經脈絡。
  • 清華的「終身校長」,為什麼梅貽琦會獲得如此稱號?
    就是中國在「庚子賠款」後,與列強籤訂的在教育方面的協議。通過此次留學,梅貽琦得以在國外深造,在他學成回來之後,便投身於教育事業。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於清華的大學的投入。「清華的終身校長」,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歷史上四大哲人等等均體現了他在清華的地位與付出。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在接下來做校長的日子裡,梅貽琦要面對的,正是如何在政治與學術的博弈中,將清華建設成中國最好的大學。民族矛盾與學生運動強烈對衝,當局所渴求的大學秩序,隨時被衝得七零八落。難得有梅貽琦這樣的校長,對教授不爭權,對學生有擔當。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傳言軍警要進清華抓學生。葉公超、馮友蘭等多名清華教授聚集在梅貽琦家中商議對策。大家焦急地等待校長表態,但梅貽琦始終不發一言。
  • 梅貽琦執掌清華17年,去世後卻無錢下葬,被學生稱讚:永遠的校長
    這讓所有清華學生忍不可忍,於是開展了浩浩蕩蕩的反羅活動,引發了社會媒體的強烈關注。在迫於社會壓力下羅家倫從校長的位置被趕了下來,而梅貽琦則被選中來做下一任清華校長。1931年冬天,梅貽琦正式上任,清華學生們對於梅貽琦更是半信半疑,懷疑他也是同羅家倫一個類型的人。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上)
    當1931年從美國歸來的梅貽琦面對全體清華師生說出這樣的話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句話竟成為今日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金句,直至今日這些話仍然振聾發聵令人深思。1915年梅貽琦應清華校長周詒春之邀,赴清華園指教,從而開啟了他與清華的不了情緣。在清華學校梅貽琦擔任數學教員,給人印象是沉默寡言,做事專心致志,並展現了其作為教育家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天性,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忙碌的教學之外還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學生課外活動上,為「科學社」做顧問,這讓老一批清華學生後來都懷念不已。
  • 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牽,收斂王國維的屍體,也是陳寅恪的好友
    他就是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第一次看到他的圖片,小編就被他的氣度折服了。在後來的電影《無問西東》中,祖峰曾飾演梅貽琦先生。不過小編覺得祖峰的氣質和長相根本無法和梅貽琦老師相比。影視劇裡的演員都比不上他自己的相貌氣質,除了胡適先生,他就是梅貽琦先生。但這些長相和氣度,與他自己的貢獻相比,真的是微乎其微!。
  • 清華校長梅貽琦就任演講:學術造詣不以數量計較
    有了充足的經費,才有可能聘請優秀教師、購置先進設備、資助困難學生、提高教學質量、活躍校園生活等;有了稱職的校長,才會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位好校長,再多的經費也不會花到正經地方,弄不好還會落入私人腰包。  所謂稱職,除了懂行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高尚。人格修養與制度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前者屬於自律,後者屬於他律。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中)
    梅貽琦深諳知識分子內心,知道他們既有崇高的愛國心,也有強烈追求學問的願望,所以採用了國際通行特別是美國所用的教師進修制度,建立帶薪休假制度,這也成為清華吸引教授的一大亮點。在留美歸來擔任清華校長後,梅貽琦根據多年在西方求學和對西方觀察的體會,深刻意識到中外體育運動的差異。西方學校提倡體育運動真正目的和價值在於培養團隊精神,訓練學生遵守規則,在雙方認可的規則下公平競爭。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愛家愛國 儒雅謙衝  「他的確是蔡孑民先生而後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說。  「他」是誰?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也。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2018年,一部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堪稱清華大學最強宣傳片。
  • 梅貽琦: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清華第十七任校長梅貽琦,曾被學生們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1889年生於天津,自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到清華工作,其間任校長17年,把清華從一介藉藉無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變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學。不僅如此,梅貽琦以他看似平平淡淡的生命,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此時的梅貽琦剛剛經歷大病初癒,面對教職員工與學生饑寒交迫的事實及胸湧不息的學潮,拖著病體,在各方斡旋,奔走於軍警當局與清華師生之間,以光明磊落的姿態和傑出教育家的風度,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對學生幹政的意見。他的本意仍是希望學生能夠專心學習,把精力都放在學業上,但是此時的學生已不在意他們的校長的良苦用心。學潮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進入1948年下半年,軍警當局要求搜查逮捕潛伏搗亂的共黨分子。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前言前些時候,我花了40個小時,在微信讀書上用聽和看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的閱讀。這本書雖說是梅貽琦傳,但它涉及的面很廣,對與清華大學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都進行了描述。它像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甚至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
  • 梅貽琦:和蔡元培齊名,17年培養無數大師,清華「永遠的校長」
    在他之後,教育部又派了三位校長,剛到清華任職,就被老師和學生們趕出校門。箇中關係,錯綜複雜。學生提出,新校長要滿足五個條件:1、沒有黨派色彩。2、知識淵博。3、要有很高的威望。4、人格要高尚。5、能實實在在發展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