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2020-08-26 凡人書悟

前言

前些時候,我花了40個小時,在微信讀書上用聽和看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的閱讀。

這本書雖說是梅貽琦傳,但它涉及的面很廣,對與清華大學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都進行了描述。它像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甚至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

從中我了解到清華大學的前世今生,也領略了解放初期眾多大師級人物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的風採,尤其是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的歲月,更是令人震撼。

讀完後,久久難以忘懷。特作些簡要的梳理,分享給大家。

這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

這本書讓我全面地了解了清華大學該書從清華大學的前身庚子學堂的由來寫起,詳細介紹了它如何從一所留美預備學堂發展為聞名遐邇的中國頂尖大學;

並按照它成長的足跡,對每一個校長、乃至對清華大學起重要作用的各色人物進行描述,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啓超、胡適、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梁思成等等。

說是梅貽琦傳,其實更像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

庚子賠款由來及使用

這本書詳實地介紹了庚子賠款由來。從《辛丑條約》籤訂的始末談起,描述了有識之士如何將這一協議中規定的清政府須向外國支付的巨額賠款中,通過努力周旋和不懈努力,終於從美國政府手中爭取到將這屈辱的賠款中的一部分返還,專門用於培養知識青年到美國留學。

為此,清政府特地在北京設立了留美預備學堂,用於選拔合適的人到美國留學,這個留美預備學堂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選拔合格後的學生須在留美預備學堂完成規定的學業和考核後,才能取得去美國公派留學的資格。

梅貽琦就是第一批經清政府選拔、利用庚子賠款到美國留學的人之一。

從此一批又一批經過篩選的青年才俊得以到國外留洋,學習深造,這些人才也成為解放後新中國各學科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因此這也是研究眾多大師級人物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的重要視角。

這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

該書從1900年 的義和團運動講起,從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到軍閥割據時期,從抗日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近代中國的風雲變幻,讓我們了解到戰爭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這部分幾乎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有時我讀著讀著會產生錯覺,我這看的到底是「大學與大師」,還是大戰掠影啊?

但不得不說,很多信息和情節都相當令人震撼,有的甚至會顛覆我們的認知,非常值得一讀。

而且這樣的敘述也很好地展現了戰爭環境下清華大學的發展史。對我們理解各個時期書中人物對於各種事情的處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臨危受命的寡言君子,使清華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1931年12月,文中的主人公梅貽琦臨危受命,在之前的十位校長被清華師生驅逐、學生運動勢不可擋之際,低調就任清華大學校長,發表了簡短的演講。

就是在這次演講中,他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那句著名的「大學與大師」的至理名言。

因有前車之鑑,梅貽琦對校務處理特別小心慎重,每遇事多方考慮,決不輕率表態,且採用「教授治校」的方針,自已大多採取「吾從眾」的態度予以處置,因而被師生稱為「寡言君子」。

他以謙虛平和的民主作風、寬廣坦蕩的胸襟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贏得廣大師生的尊重。

他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凝成一股向心力,化解了學校的許多危機,並帶領師生渡過很多難關,使清華擺脫了長達20年的「政治皮球」的命運,步入正常的軌道運行。並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開明的治校原則和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鑄就了清華的黃金歲月。

因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梅貽琦深切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皆產生於民主、自由的空氣和獨立的精神創造。唯有保持民主和學術自由的空氣,才可能產生不拘一格的言論和思想,創造的機緣與成就才得以凸現。

因此,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始終以民主思想、學術自由的開明政策為治校原則,在清華營造出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並逐漸使自由之風遍布清華的各個領域、每一根神經脈絡。


加上對大師的尊重,因此一大批中外知名教授和學者被吸引到清華來,他們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切磋交流,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清華的黃金歲月。

我想這樣的治校理念值得我們現行官本位思想嚴重的大學領導們好好學習。

&34;八項規定"的官員們,看到梅校長的做法,不知作何感想​?

他為自己設定的薪資低得養不起家人,以至他那年逾花甲的夫人不得不孤身一人留在美國打零工,才能養活自己。直到他積勞成疾、身患絕症,夫人才回來照料他。讀來令人唏噓。

但他卻慷慨地將大筆資金用於清華大學的建設和使用,從徵地規劃到儀器設備的購置、從師資配置到教職員工的待遇,都具有前瞻性,因此才有可能使清華大學位列中國頂尖大學之首。

一生奉行愛的教育,以愛惠澤學生與群倫。

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就是愛。梅貽琦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奉行愛的教育,以愛惠澤學生與群倫。並且以自身的言行為教育界和整個社會樹立了榜樣。

他愛學校,所以把他一生獻給了學校;他愛國家,所以在抗日時讓兒子投筆從戎;他愛同事,所以待人一視同仁,從不疾言厲色。

他尤其愛青年,所以在每次的學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護著青年的安全;

他照顧每一個師生,即使在跑防空警報的緊急時刻,他都要關照每個師生,哪怕情況再緊急,他從來都是最後一個才走進防空洞的……

他的君子之風,他的慈愛之情,令每個學生感念至深。

他歷經軍閥混戰和共兩黨對立時期,但從不涉足政治。後來他雖然加入了國民黨,但在國民黨要到學校抓捕進步學生和地下黨時,他都假裝配合,實則鼎力相救;他對左右派的思想兼涵並容,從不幹涉;即使聞一多在學校公開發表演講,指名道姓地辱罵蔣介石和國民黨,梅貽琦還是想讓他遠走美國以保護他。

他尊重每一個學生,他說:「師生的感情是自然的,是有因緣的,所謂富貴權勢全是世俗所崇尚的身外之物,師生就是師生,如果以權位富貴來衡量,那還能算師生嗎?那是商賈的行為。」

結語

在我看來,梅貽琦除了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還是個文化大儒。他身上有著中國文人最優秀的傳統美德。

他固窮守節、忠誠無私、沉穩執著、剛毅仁愛的人格力量,成就了清華之清、聯大之大,培養並感染著一代代教育人,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願清華大學這座國內最高學府能繼續將愛的教育貫徹始終,並推向全國,以推動我國文化和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作者簡介:天道酬勤,個人公眾號「凡人書悟」,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和讀書感悟。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搜索公眾號「凡人書悟」,互相交流學習,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01前言前些時候,我花了40個小時,在微信讀書上用聽和看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的閱讀。就是在這次演講中,他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那句著名的「大學與大師」的至理名言。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一個擺過地攤的偉大教育家
    當我們致敬兩岸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一生清華,兩袖清風的時候,同時也應該致敬那個樂觀堅韌的偉大女人——地攤小販、校長夫人韓詠華。 她用她纖弱的肩膀在風雲亂世扛起了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重任,成就了丈夫梅貽琦治學夢想和家國守望,也成就了兩岸清華的繁榮昌盛。這個62歲還到醫院當護工的堅韌女人,在梅貽琦去世後與兒女移居美國,1977年落葉歸根回大陸定居。 梅貽琦早年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高足。
  • 梅貽琦: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清華第十七任校長梅貽琦,曾被學生們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1889年生於天津,自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到清華工作,其間任校長17年,把清華從一介藉藉無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變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學。不僅如此,梅貽琦以他看似平平淡淡的生命,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這不,連一向被稱為寡言君子的梅貽琦校長也被「熱心」人,介紹了個「地攤工作」。且看這篇近幾天到處流轉的文章:最偉大的擺地攤的人已經上課幾分鐘,大學校長才滿頭大汗跑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向學生們解釋說:「遲到了幾分鐘,夫人忙不贏,幫她看了會攤子,同學們見諒!」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琪。
  • 梅貽琦:和蔡元培齊名,17年培養無數大師,清華「永遠的校長」
    正是這一勸,就勸出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大學校長梅貽琦,並且這校長一當,就是17年。而這位前輩就是他的恩師張伯苓。21931年底,清華大學迎來了新掌門人——42歲的梅貽琦。在校長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後,梅貽琦從美國回來,走馬上任。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除了前線英勇抵抗的戰士,在當時還有一群人,他們同樣對抗戰事業嘔心瀝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在他的努力之下,清華的師資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壯大,很多我們今天熟知的民國大師都是被梅貽琦發掘出來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北大、南開被迫南遷前往雲南,受當時社會環境條件有限影響,這些遷往雲南地區的大學進行了聯合辦學,西南聯大就此誕生。
  • 梅貽琦:一個時代的斯文
    ……」從這天起,清華師生告別久無校長之困局,迎來了一位後來被清華人譽為「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在這篇簡短平實的演講辭中,「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句,即眾所周知的「大師論」,隨後成為清華,乃至中國大學的共同辦學理念。錢學森多次提出的世紀人才之問,他的老師、清華大學故校長梅貽琦先生其實早在八十年前就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上)
    「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1931年從美國歸來的梅貽琦面對全體清華師生說出這樣的話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句話竟成為今日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金句,直至今日這些話仍然振聾發聵令人深思。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 紀念梅貽琦誕辰125周年: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2012年10月26-27日,臺灣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紀念研討會,兩岸清華校長、雲南師大、廈門大學等高校首腦與梅貽琦教育思想研究學者近百人云集新竹,鹹懷梅先生之德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一語道盡教育真諦。而人們所知的《大學一解》,既是梅先生一生辦學經驗的結晶,更是現代大學教育理論的經典。
  • 清華的「終身校長」,為什麼梅貽琦會獲得如此稱號?
    通過此次留學,梅貽琦得以在國外深造,在他學成回來之後,便投身於教育事業。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於清華的大學的投入。「清華的終身校長」,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歷史上四大哲人等等均體現了他在清華的地位與付出。
  • 清華校長梅貽琦就任演講:學術造詣不以數量計較
    在制度還尚不完善的時候,人格修養就顯得特別重要。當年清華大學能夠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好的學校,就是因為具備這樣兩個條件—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為它提供了充足的經費,梅貽琦校長的人格風範為它步入輝煌提供了可能。  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說起來比較複雜;但是梅貽琦先生的人格風範,卻是有口皆碑。然而由於時過境遷等原因,梅貽琦的名字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他的人格風範也幾乎成了絕響。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可能是「擺攤界」學歷最高的存在
    現在似乎做到這一點比較難,本期我們介紹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來一窺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我們致敬兩岸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一生清華,兩袖清風的時候,同時也應該致敬那個樂觀堅韌的偉大女人——地攤小販、校長夫人韓詠華。她用她纖弱的肩膀在風雲亂世扛起了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重任,成就了丈夫梅貽琦治學夢想和家國守望,也成就了兩岸清華的繁榮昌盛。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裡面裝的,原來是清華基金的帳本,每一筆帳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說,梅貽琦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所有的話都在病床上講完了,也就無需寫什麼遺囑了。胡適是公認的大師,新文化運動的巨搫,但從來沒有人稱梅貽琦為「大師」。他也從不覺得自己有資格稱什麼「大師」。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梅貽琦與胡適等大學校長為保護學生據理力爭,拒絕軍警入校,甚至向教育部長朱家驊電陳理由,但無法阻止北平軍警的逮捕行動。梅貽琦對警局的傳票敷衍了事,以學生畢業離校、查無此人、放假不在等理由予以推辭。兩位老友互相關懷,胡適臥病在床時還用錄音機傳給梅貽琦鼓勵。此時梅貽琦已經住院近10個月,而胡適在治療後不久就脫離危險期,不久胡適就能下床活動,於是兩位老友有了更多交流。
  •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梅貽琦,是近代清華最牛的校長,變賣家產也要解決學生溫飽問題,自己的女兒差兩分不給進清華,梅貽琦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不是很了解,小編就跟大家講述一下梅貽琦的事跡。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中)
    梅貽琦多方奔走,與政界大佬反覆溝通,最終緩解了經費問題,又將學生勸回了校園,清華也進入了發展神速的黃金時代。在梅貽琦主持下,清華相繼延聘一大批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原有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充分發展,而工學院後來居上,成為全國翹楚。後世再來看當年梅貽琦當時聘請的知名教授名單,會發現這是一份大師雲集的名單。
  • 梅貽琦:大學的靈魂
    ——北大校長蔣夢麟01「求學不為國,求學何所用?」近代中國,清華北大都是各領風騷,大師輩出之時,能人異士甚囂塵上。梅貽琦是個例外,不爭不搶,不起鬨不喧譁,低調而乾淨,像陽光下的一縷春風。極少有人知道梅貽琦,但清華諸輩大才因他而出。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背後的她不可小瞧
    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在就任演講上說了這句名言,也把這樣的思想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