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2020-12-15 騰訊網

梅貽琦在抗戰中

文 | 梅玉榮

來源 | 《做人與處世》2011年第13期

梅貽琦出生於清末家道中落的詩書世家。自幼熟讀經史,且善背誦。1904年進入南開學堂,因品學兼優,頗得張伯苓賞識,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第二年,以第六名的優秀成績被錄取為第一批清華招考的留美公費生,赴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College)攻讀電機專業。

梅貽琦(中坐者)在美國

1914年,梅貽琦畢業回國,1929年應邀回母校執教。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梅貽琦(左二)

留學歐美的經歷影響了梅貽琦,他接納了希臘人崇尚體育的精神。羅家倫出任清華校長,瞧不起體育.曾把體育課的學時和任課教師砍去一半,把享有聲譽的馬約翰教授降格為「主任訓練員」。梅貽琦到任後,則給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師同等的職稱和待遇。不久清華獲得「體育大校」的美譽。

梅貽琦治校期間,校務採用分層負責制,講民主,又法度嚴明。他在主張學術獨立、自由教育的同時,審時度勢,極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認為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大學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以滿足社會、國家的需要為宗旨。

同時,禮遇教師也是清華得以興旺的重要因素。梅貽琦曾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先生。他和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一直保持著誠摯的友誼」。

最有影響的事例是對華羅庚的「三破格」: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被梅貽琦破格錄入清華大學;又破格從一名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並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

左起: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鈺生

梅貽琦為人重實幹,平時不苟言笑,開會很少說話,人稱「寡言君子」,有學生作一打油詩調侃其謙遜含蓄:

大概或許也許是,

不過我們不敢說,

可是學校總認為,

恐怕仿佛不見得。

一時被傳為笑談。實際上,如果非要他報告或討論,其言語總是條理分明,把握重點,在許多人爭辯不休時,他常能一言解糾紛。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雖話少,卻極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時偶發一語,便雋永深長耐人回味。陳寅恪曾大發感慨:「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這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貽琦有兩句話經常為人引用。一句是「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另一句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正是這「魚水」之喻與「大樓大師」之比所包含的理念,成就了清華的輝煌。

1937年,國難當頭,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奉命遷往昆明成立西南聯大時,寡言的梅貽琦講過這樣一段「高調」的話:

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說一句「掌告無罪」。

左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

建校初期,三人(另有南開的張伯苓和北大的蔣夢麟)共同主持校務,此後八年的西南聯大主要校務工作由梅貽琦執掌。在此期間,他凡事講究民主,處理問題公正,並和眾多教授一樣貧寒。

一次,家中來客,夫人韓詠華只得上街擺地攤,出賣子女幼時所穿衣服,得款10元用以待客。民間還盛傳這樣一件趣事:西南聯大辦了一個教學質量高的附中,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這所學校去讀書,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女兒、梅貽琦的小女兒都報考了這所學校。龍雲的女兒沒考上。曾給予聯大許多支持的龍雲,認為梅貽琦太不給面子,就派他的秘書長前去疏通。但秘書長不動,說:「我打聽過了,梅校長的女兒也未被錄取。」龍雲頓時氣消。

在戰亂頻頻、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梅貽琦嘔心瀝血,管理井井有條,創造出聯大「篳路藍縷.弦歌不輟」的局面。其高風亮節廣受讚譽,被稱為西南聯大的「船長」。

1946年9月,梅貽琦辭別春城,回到北京,繼續任清華大學校長。

左起:施嘉煬、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

1948年底,傅作義將軍息兵,共產黨軍政人員開始入駐北平。梅貽琦和當時許多大知識分子一樣,面臨著走還是留的選擇。周恩來和吳晗都曾表示希望他留下來,但梅貽琦還是選擇了「走」,他對同在清華任教的吳澤霖教授說:「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的基金。假使我不走,這個基金我就沒有辦法保護起來。」後來,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他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最終婉言謝絕。

晚年梅貽琦

1955年,梅貽琦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裡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為「兩岸清華校長」。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病逝於臺大醫院。他逝世兩個星期後,人們打開他生前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裡面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清華基金的帳目,一筆筆非常清楚。

梅貽琦葬於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取名為「梅園」,國內有校友集資栽種的花木,叫「梅林」。梅貽琦紀念獎章被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生視為最高榮譽。

梅貽琦生前最後之影像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括了他與清華的不解之緣。由生到死,梅貽琦一生只幹好這一件事:

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提升了清華的聲望。

學人Scholar

相關焦點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2018年,一部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堪稱清華大學最強宣傳片。
  • 梅貽琦憑什麼執掌清華17年
    作者:魏羲之來源:《文史博覽》2013年第8期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當時他年僅26歲,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皆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世人知道梅貽琦的已不多了,也難怪,1949年6月梅貽琦代表國民黨政府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會議後,如泥牛入海。他先在美國管理「清華基金」,1955年赴臺,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和新竹清華大學,至1962年病歿臺北。  「梅貽琦先生可以回來嘛!他沒有做過對我們不利的事。」周恩來的這句話,可視為共產黨對梅貽琦的政治定位。
  • 梅貽琦告別清華園
    整個過程用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的話說就是:梅的出走「是主動,不是被動的;是自覺,不是盲目的;是堅定,不是猶疑的。」既然此前梅貽琦曾不止一次地標榜自己對清華「生斯長斯,吾愛吾廬」,在如此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為何又置中共和部分同事的勸說於不顧,拋下清華師生執意南飛呢?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紀念梅貽琦誕辰125周年: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2012年5月16、17日,鳳凰衛視名嘴梁文道先生分別在兩期《開卷八分鐘》欄目中,借評價《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黃延復、鍾秀斌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之機,引導觀眾懷念梅先生。2012年8月,十集電視紀錄片《先生》亦有專集報導梅先生一生功業,引起觀眾熱烈反響,隨後該集內容又在CCTV科教頻道連續重播。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先生是清華大學在周詒春校長之後帶領清華繼續走向能與北大比肩的傑出校長,如果說周詒春校長為清華在眾多高等學府之間脫穎而出有定鼎之功的話,那清華能夠聲名鵲起而享有超然學術地位就一定得歸功於梅貽琦校長。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接手清華大學,筆者很是佩服他的勇氣,要知道此時清華大學的「校長風潮」正愈刮愈烈,已經有好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被教授會和學生會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去,但梅貽琦校長不僅留了下來還帶領清華取得了超然的學術地位直到1948年解放軍解放北平。
  • 清華校長梅貽琦,一生為國為民,被迫前往臺灣,只為完成這件事
    清華大學有如今的繁榮盛景,與一人有著莫大的關係,而他就是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梅貽琦老先生自擔任清華校長17年,一直奉公廉潔,恪盡職守,也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就斷然沒有如今的清華盛景,可誰又敢相信,梅貽琦先生在死後連喪葬費都靠募捐。
  • 民國真正桃李滿天下的人,沒有什麼學術著作,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
    他是清華第17任校長梅貽琦,曾被學生們稱為「永遠的校長」。是他,把清華從一介藉藉無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變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學。他的一生,沒有什麼學術著作,只是在做一件事,卻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一、一世清白1931年冬,梅貽琦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自此連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之久。他上任後,住在當時的法定校長住宅。按舊例,這裡連衛生紙都是公家供給,由公務人員按時送到。
  • 作家王雪瑛筆下的梅貽琦:一生情結,一身清風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選取了該書中「一生情結,一身清風——梅貽琦與清華」一節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萬物生長的4月,我走在水木清華的校園裡,陽光灑向屹立了近百年的建築,陽光灑向一路芬芳的花朵,陽光灑向鬱鬱蔥蔥的新綠。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這其中,梅貽琦是當之無愧的清華歷代校長功勞之首,也是清華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最久的一任校長。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是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真正讓清華大學向世界名校邁進。正是他,造就了清華大學。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就清華大學。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歷史人物】梅貽琦與清華體育
    梅貽琦是一位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與蔡元培、張伯苓等人比肩的大教育家。他曾擔任清華校長17年,在學校工作近50年,把畢生的心血獻給了清華。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等主張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主張滲透在清華教學的各個方面。
  • 梅貽琦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1938年2月,長沙臨大奉命遷往雲南昆明、蒙自兩地,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仍由張、蔣、梅三人任常委,梅貽琦兼任常委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均常在重慶並另有職務,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工作實際上落到梅貽琦一人身上。這也是梅貽琦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
    清華最牛校長:君子風範梅貽琦!梅貽琦,是近代清華最牛的校長,變賣家產也要解決學生溫飽問題,自己的女兒差兩分不給進清華,梅貽琦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不是很了解,小編就跟大家講述一下梅貽琦的事跡。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1962年4月29日,是清華大學建校51周年的校慶日,梅貽琦在病榻上對清華校友做了講話錄音,在此之時,他仍期待自己神兵康復後早日返校工作,為清華再添磚加瓦。這也是梅貽琦最後一次公開講話。5月19日梅貽琦終告不治,享年73歲。消息傳出,舉臺皆悲,山河動容。梅貽琦墓地選在了新竹校園內的山頂,此處俯視全校,遠眺大陸,寄託著梅貽琦對清華和故土的相思。
  • 梅貽琦:大學的靈魂
    1908年,梅貽琦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從南開畢業,被保送至保定直隸高等學堂。親朋好友都勸他父親:「你家貽琦這麼出息,畢業之後,可以找個小職員——如洋行職員,中小學教員,替你分擔,了此一生。」但梅貽琦又怎麼會甘心庸碌一生,「求學不為國,求學何所用?」他決心考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名額。02這一考,就考上了,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