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雪瑛的最新文集《傾聽思想的花開》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首發籤售活動於8月21日在上海書展舉行。活動特別邀請東方都市廣播總監曉林擔任主持人。
王雪瑛在哈佛大學王雪瑛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錢穀融先生研習中國現代文學,獲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14年,王雪瑛獲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獎。在《傾聽思想的花開》之前,她還著有《訪問迷宮》《淑女的光芒》等作品集。
她的這本《傾聽思想的花開》以散文的形式呈現了北大、清華,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的文化底蘊,描述了曾影響整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形象,其中包括蔡元培、梅貽琦、魯迅、胡適、冰心等人物。王雪瑛試圖用自己的感觸、思考和筆尖來展現他們的藝術追求和人生意境:在中國現代歷史的轉折點上,他們是如何致力於建立多元並存的思想生態,如何實踐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活動現場《傾聽思想的花開》這部著作的源起和空間物理學家、北大空間物理研究所所長宗秋剛教授有一定關係。宗秋剛在北大開設了《地球與空間》的通識課。他向學生們推薦閱讀《海百合的歌聲》,這是王雪瑛為上海博物館新館而寫的散文。宗秋剛認為散文將文學的想像和科學的準確結合得很好,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文理兼通的素質,於是建議王雪瑛寫作散文集。
在一次以「新文化運動百年」為主題的會議上,王雪瑛分析了陳獨秀、魯迅、胡適等知識分子的文化個性和心路歷程,「在他們的青春歲月開創了現代中國的新時代,引起了青年學生的興趣和思考」。這些機緣,讓王雪瑛寫作此書的方向和構思漸漸成型。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認為王雪瑛在這本書中用一種深邃的眼光穿透風景、穿透文字、穿透歷史,提出個人的思考。「我覺得,王雪瑛的文章突破了她原有的格局,稱得上是一種文化散文和學人散文。」
《傾聽思想的花開》上海文聯副主席沈文忠認為《傾聽思想的花開》「從對時代變遷思想演化的鉤沉到衣食住行天地大美,從大師名流詩情畫意的愛情故事到科學巨匠的敏銳嚴謹視野。」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指出,「在作家王雪瑛的情景語言、流動語感和真情體驗中,中外文化名人特別是蔡元培和梅貽琦等中國現代教育家的群體雕像得以形塑而出,《傾聽思想的花開》應能激發當代讀者的精神共鳴。」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首先提到了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教授對王雪瑛散文的讚賞和分析,王雪瑛的文字是獨特的,堅韌,睿智,而且很大氣,隨後他談到自己的看法,「《傾聽思想的花開》以散文的筆法、柔性的敘述、詩意的語言,將世界一流的大學和世界頂尖的思想大師一個個介紹到讀者面前,讓每一個人都能進入名校的大門和大師心靈的大門。大師、大學,在王雪瑛的生花妙筆下,既保持了他們學界期待的莊重的思想品相,又擁有了不同凡響的對民眾的親和面相。王雪瑛在學術論文和文學散文之間,找到了一種化高冷為感性為平易的寫作和閱讀的可貴張力。」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王紀人說,「我尤其讚賞王雪瑛寫大學、大師的散文,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使人感動不已。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的文學性散文,又有著思想的力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她那非常『開掛』的序言,可謂沒有之一。獨特的文思和敘述語言,讓讀者感受到她來自人文與科學的視野,來自文理兼通的素質。」
出席王雪瑛散文集首發式的專家還有江憲、楊耀揚、郝雨、壽光武和邢和祥等人,他們認為,王雪瑛以詩與思的結合,建構出獨特的審美空間。王雪瑛說,「作家應該從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從科學和人文的對話中,開闊思維空間,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心靈能量,始終保持對人性和未知探索的熱情,對未來的想像和認識。」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選取了該書中「一生情結,一身清風——梅貽琦與清華」一節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萬物生長的4月,我走在水木清華的校園裡,陽光灑向屹立了近百年的建築,陽光灑向一路芬芳的花朵,陽光灑向鬱鬱蔥蔥的新綠。我走過端莊古樸的科學館,走向氣度不凡的大禮堂,溫潤的春風一陣陣地吹拂著我的衣襟,一遍遍地提醒我,聽,春天的交響來了……而我分明聽到了他的聲音,在我的心裡分外清晰,「真正的清華大學,仍在北平清華園」。字字鏗鏘,表明心跡,他一生堅持,只有一個清華,清華是他一生的情結,他是清華終身的校長。
他執掌清華17年,一手將清華大學帶入世界一流學府行列,他的剛毅堅卓,清俊英銳,他的磊落大氣,謙遜仁厚,他以身垂範,行勝於言打造出清華百年不朽的風骨與校格,他就是梅貽琦,謹言慎行的端方君子,堅守學術的教育大家。
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四大建築之一的大禮堂,赫然在我的眼前,這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混合的古典柱廊式建築,古城堡風格的大圓頂突顯著古羅馬拜佔庭風格,門前四根漢白玉愛奧尼柱透出典雅的氣息。厚重的大門緊閉著,我停下腳步,想像著梅貽琦校長85年前的就職演說。
1931年10月14日故都的秋天,湛藍的天空下,清華大學的學生們走進了大禮堂,端坐在懸掛著「人文日新」匾額的大廳裡,等待著新任校長梅貽琦的就職演說。「我希望清華在學術方面應向高深專精的方面去做。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材。我們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須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其一是設備,其二是教授。」相對而言設備不難,教授可就難了。「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就是他有關大學與大師的名言的由來。「我們現在,只要緊記住國家這種危急的情勢,刻刻不忘了救國的重責,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材,將來為國家服務。」
梅貽琦1800字的演講內容,原載1931年12月4日《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341號,從清華的宗旨、辦學的方法,到學校的風氣,師生的職責,校長的義務,可謂提綱挈領,求真務實,字字精要,句句在理,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雨衝刷,依然讓我感覺到恆常的溫度和力度,那是一腔熱血的溫度,那是思想清明的力度。
梅貽琦梅貽琦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高足。1909年,他考上庚子賠款第一期赴美留學生,在參加考試的630多名考生中,梅貽琦名列第六。他選取了當時在中國並不知名的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專業。他在伍斯特學習勤奮刻苦,他還曾做過很多社團部門的秘書長,代表伍斯特理工學院在眾多場合發言,在校報《Tech News》上發表很多文章,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高材生。
他在獲得學士學位後,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所限,放棄了繼續攻讀研究生的機會,於1915年回到中國後,26歲的他進入清華學校擔任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和數學。
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山河破碎,時局動蕩,政治馴化和學術自由的博弈,不同政治勢力的較量影響著高校的穩定與發展。從1910年至1931年,清華大學在二十年間更換了十三位校長,1928年清華學校成為國立大學,羅家倫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清華校長。但羅家倫依然無力駕馭好清華這艘教育的大船,他提出辭呈離開清華時,竟然沒有學生挽留。清華出現了連續11個月都沒有校長的空窗期。一個大學不能沒有校長,而清華的校長難求!清華的師生們在疑慮與期待中等待新校長的到來。梅貽琦臨危受命,從美國歸來,赴北京履職。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那時的清華,報名人數不算太多。梅貽琦的就職演說,是他向清華師生直抒胸臆,坦誠告白,也成為他日後管理學校的基本準則和舉措。
仁厚儒雅與斯文之氣梅貽琦執掌清華後,他開始一生中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成功構建清華發展的堅實路徑,形成清華延續的剛健校格。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人才的嚴格遴選和延聘,這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具體表現。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制。由此他在清華建立起「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度。他既講民主,又法度嚴明,清華校務開始井然有序。
梅貽琦提倡勤儉使用經費,希望學生保持儉樸學風。他以身作則,掌管著豐厚的庚子賠款,但分文不取,他辭去司機,自己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煤也不要。梅先生妥善管理清華基金,力求基金保值和增值,以充足的資金為學校添置設備和聘請教授。當然邀請到好教授需要的不僅僅是經費,還需真正的有眼光和識見,能理解和尊重。
梅貽琦主張「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在他管理清華的17年裡,清華延聘了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執教,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他一方面廣攬博學名師,一方面以不唯學歷,不唯資歷,只憑真才實學來用人,他破格提拔聘請資歷淺、學歷不高的錢鍾書、華羅庚、吳晗等為教授。
梅貽琦的題字華羅庚原先只有初中學歷,他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他因為出類拔萃的數學才華,被清華大學破格入取,加以培養;他又破格從一位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他在清華修習大學課程,又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提拔,未經講師、副教授而直接被聘為教授。華羅庚這些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是在梅貽琦的親自引領下走通的。而梅校長卻謙虛地說,他的工作只是幫教授搬搬凳子,端端茶水而已。
梅貽琦認為「學子自身之修養為中國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而修養抵達的境界外在表現便是一個人的文雅與斯文之氣。在他的「厚德載物」、「止於至善」、「剛毅堅卓」的理念中,就蘊含著斯文的內在精神,彰顯著一種中國文化的仁厚和儒雅。
清華眾多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和人格魅力,讓學生們終身受益。梅校長開闊的胸襟,高潔的品格,博雅的學識,務實的作風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梅校長手上有技巧,寫字秀氣,畫圖乾淨;衣著床衾和書報用具,都整齊有序,生活在簡樸中有藝術。飲食茶酒,既節省又懂得考究。聽音樂,看平劇,鑑別書畫,欣賞詩詞,都有極高的修養。」
《梅貽琦自述》由於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和治校有方,校園內匯聚著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20世紀30年代有近百位知名教授學者就聘於清華,而外籍學者的到來,更是促進了中外學術和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出身清華的林從敏表示:「梅師一生尊重學術自由,不幹涉教授與同學個人的政治思想。」馮友蘭稱讚,此時「清華的進步真是一日千裡,對於融合中西新舊方面,也特別成功。這就成了清華的學術傳統」。
梅貽琦倡導「學術自由、教授治校、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名師薈萃、鴻儒輝映」等理念,奠定了清華大學發展的基本路徑,使得清華擺脫了渙散困局而迅速崛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