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當年,北大清華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
在那段時間,影響力比較大的知識分子有胡適、梅貽琦、林微因、梁啓超、陳寅恪。對於這些頂級知識分子來說,新中國的成立就代表他們必須要快速決定自己的去與留。除了胡適和梅貽琦,其他三位都選擇留在共產黨,那麼為何胡適和梅貽琦會選擇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呢?胡適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校長,而梅貽琦則是清華大學的校長,這兩所學校都是國內最頂尖的學校,而兩位校長卻選擇了離開。
-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是去是留?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1948年時局已經是可以說基本確定的最後階段,原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卻選擇離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這又是為何?這兩位可是當時著名的而且有權威性質的文學大佬,他們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識分子,這選擇是對還是錯?他們究竟又有什麼難言之隱?胡適我們都熟悉,那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儒雅氣質,怕老婆的男人,他為何要離開大陸?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核心提示:梅貽琦終於在一年之後去了臺灣,沉默而堅持的梅貽琦為什麼一再遠離新政權呢?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連幾乎與梅貽琦同時執掌北大的蔣夢麟都說,他不信奉「教授治校」,只信奉「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毋庸置疑,這已隱然在加強校長的權力。但梅貽琦卻把蔡元培當年在北大的作風,帶到了清華。梅貽琦這樣形容校長的工作:「一個學校,有先生上課,學生聽課,這是主要的。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梅貽琦告別清華園
梅貽琦一位年輕的清華好友張起鈞說,梅貽琦離平的大體經過是:十二月九日得知東單操場的臨時飛機場修好,政府飛機來接運教授。當天晚上梅貽琦和北平師範大學袁敦禮校長等學界領袖以及少數第一批接運的教授,齊聚在北大秘書長鄭天挺先生的辦公室內,商討第二天南飛事宜。鑑於胡適飛走時的混亂情形,大家主張有秩序地組織起來,由梅氏為主導,跑腿打雜的事則由年齡最小的張起鈞擔任。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梅貽琦與胡適等大學校長為保護學生據理力爭,拒絕軍警入校,甚至向教育部長朱家驊電陳理由,但無法阻止北平軍警的逮捕行動。梅貽琦對警局的傳票敷衍了事,以學生畢業離校、查無此人、放假不在等理由予以推辭。要資源沒有資源,要錢除了清華庚款基金,梅貽琦也沒有其他財力支持,為了請到好老師梅貽琦只能靠自己多年的師生情、朋友情去請。在梅貽琦的日記裡曾記錄了宴請李書華、袁家騮、朱汝瑾、顧毓琇、吳健雄、楊振寧、李政道等人商談清華研究所籌建任教情況,但在當時情況下,大多學者剛剛在美國站穩腳跟,而臺灣仍然時局不定,難以下定決心回臺任教。
-
他是清華「永遠的校長」,為何卻在解放前夕,離開清華前往臺灣?
1962年5月,臺灣教育界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臺北病逝。這位老教授死後,比起與他齊名的那三位,可謂是哀榮備至,當時臺灣的最高領導人也就是「總統」蔣介石親手書寫輓聯,並且派人前往弔唁,海內外無數學者紛紛發來唁電,沉痛悼念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
清華校長梅貽琦,一生為國為民,被迫前往臺灣,只為完成這件事
「我希望清華今後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墮落。我希望清華在學術方面應該向高深專精的方面去做。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如今的清華北大並稱為我國高等學府的兩大泰鬥,為無數衿衿學子們所嚮往著,渴望自己能夠在那裡擁有一席之地。可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能夠考入!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因此,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始終以民主思想、學術自由的開明政策為治校原則,在清華營造出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並逐漸使自由之風遍布清華的各個領域、每一根神經脈絡。最令人感動的是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在運動時間親自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巡查,和顏悅色地勸說不肯去運動的學生。仁愛之情溢於言表,但絕不放縱。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胡適為何始終未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胡適不得不從心底裡--或者說從文化心理的深處--感到既然是國家諍臣、政府諍友,就有從道義上全力支持蔣介石的義務。,胡適為何在國共兩黨的爭鬥中始終堅定不移站在國民黨這邊,做蔣介石的諍友?看來李敖對胡適有一個說法還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他說"胡適之不是輕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論斷。"臺灣一直流傳著一句"適之先生似乎並不是如一般所想像的那樣容易了解的人物"的話。人也好、事物也好,雖然不是非黑即白,但內心必定會是涇渭分明的。
-
大學、大師、校長
龍雲親自登門,找梅貽琦校長說情。按理說,龍雲對西南聯大「不薄」,梅貽琦自當回報。但是,梅貽琦婉言拒絕了。這就是大學。 臺灣「行政院」前領導人江宜樺因政績不佳,被迫辭職,想回到臺大政治學系繼續任教。按理說,他本來就是臺大的教授,從政以後,雖然政績不佳,但畢竟也算是有了政治實踐,這樣的人才也是不可多得的,臺大理應痛快答應。
-
蔣介石為他親題「勳昭作育」:清華大學今猶在,再無校長梅貽琦
蔣介石為他親題「勳昭作育」:清華大學今猶在,再無校長梅貽琦。1930年,國民黨實行軍事化管理,希望學生能為國民黨所用,當時的校長羅家倫可是積極配合政府。於是,有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的學生們不樂意了,他們罷課、遊行,激烈反抗,甚至逼走了羅家倫。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3)
梅貽琦是個有影響的大人物,他的去留不可能不為眾人所矚目。他的夫人韓詠華在廣州也為他擔心,每天都看報紙,時常看到丈夫為清華校務而東奔西跑,就是看不出來他去留的跡象。他也想過這個問題。捨不得他的人實在太多,清華學生在民主牆上專門出了極為懇切地挽留校長的壁報,同學們甚至還組織隊伍到校長住處齊呼口號挽留校長。地下黨組織也向梅貽琦捎話:「你不要走,我們了解你,希望你留下來。」
-
回與不回兩徘徊——拒絕回到大陸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臺灣復校清華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離開了守護了22年的清華大學,隨國民黨南下,隨後東渡臺灣。從此天人永隔。終此一生,梅貽琦先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隨之改變的還有服務清華多年的教授的命運,隨著歷史風雲跌宕起伏,繼續上演人間一幕幕的悲慘劇,訴說著他們的才情壯志,幽微無奈,從其進退見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