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2020-12-13 史說的一話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是去是留?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1948年時局已經是可以說基本確定的最後階段,原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卻選擇離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這又是為何?這兩位可是當時著名的而且有權威性質的文學大佬,他們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識分子,這選擇是對還是錯?他們究竟又有什麼難言之隱?

胡適我們都熟悉,那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儒雅氣質,怕老婆的男人,他為何要離開大陸?這一點我們得考量一下他的這一番言語,他說蘇俄,可以有麵包,但沒有自由,美國有麵包也有自由,而他們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這一番言語無疑就可以看得出,胡適嚮往著自由,他不想走上蘇聯的道路,所以他選擇了中間。

當然,我們並不能以此言語過激,追求的信仰不一樣,道路肯定也不一樣,雖然胡適作為許多知識人物的代表,但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何況胡適也沒有做出任何什麼。

而這時候就有人說了,季羨林對於胡適的選擇就看不慣了,於是口誅筆伐,說他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然這一言語確實有些過激,也都不符合實際情況,畢竟胡適也曾經常公開發文抨擊那個他追求的,據說因為此事還被逮捕,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得有些主觀意識上的思想。

至於梅貽琦為何要「攜手」胡適一起離開大陸?難道清華開的工資太少?當然不是,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恪盡職守31年之久,是清華歷史上任職校長時間最久的,他將他的半生都付諸給了清華,也是奠基清華有今天成就的重要人物,豈非可以用金錢衡量?

梅貽琦之所以會放下他半生的心血,也是為了這半生的心血,因為清華大學的大部分費用就是庚子賠款,梅貽琦是為了庚子賠款而不得不離開清華,離開大陸,如果不走,那這錢也就沒了,清華也就是一座空學府。之後梅貽琦拿到了那一筆錢,在臺灣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所以看得出兩位校長都是為了自己這一生的追求,選擇離開,其實說句實話,胡適和梅貽琦如果不是因為時局動蕩,誰又會背井離鄉呢?而我們如今得知了真相,又是不是能夠給予一些理解,多一點體凉,畢竟換做是你,你又會如何抉擇而不被詬罵?

相關焦點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解放戰爭到了1948年時局勢已經顯得明朗了。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 當年,北大清華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
    在那段時間,影響力比較大的知識分子有胡適、梅貽琦、林微因、梁啓超、陳寅恪。對於這些頂級知識分子來說,新中國的成立就代表他們必須要快速決定自己的去與留。除了胡適和梅貽琦,其他三位都選擇留在共產黨,那麼為何胡適和梅貽琦會選擇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呢?胡適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校長,而梅貽琦則是清華大學的校長,這兩所學校都是國內最頂尖的學校,而兩位校長卻選擇了離開。
  • 回與不回兩徘徊——拒絕回到大陸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臺灣復校清華
    1948年,歷史的大動蕩,將清華大學所有的情誼斬斷,繼續上演大動蕩中屢屢重演的悲歡離合。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離開了守護了22年的清華大學,隨國民黨南下,隨後東渡臺灣。從此天人永隔。終此一生,梅貽琦先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
  • 梅貽琦告別清華園
    梅貽琦一位年輕的清華好友張起鈞說,梅貽琦離平的大體經過是:十二月九日得知東單操場的臨時飛機場修好,政府飛機來接運教授。當天晚上梅貽琦和北平師範大學袁敦禮校長等學界領袖以及少數第一批接運的教授,齊聚在北大秘書長鄭天挺先生的辦公室內,商討第二天南飛事宜。鑑於胡適飛走時的混亂情形,大家主張有秩序地組織起來,由梅氏為主導,跑腿打雜的事則由年齡最小的張起鈞擔任。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此時的梅貽琦剛剛經歷大病初癒,面對教職員工與學生饑寒交迫的事實及胸湧不息的學潮,拖著病體,在各方斡旋,奔走於軍警當局與清華師生之間,以光明磊落的姿態和傑出教育家的風度,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對學生幹政的意見。他的本意仍是希望學生能夠專心學習,把精力都放在學業上,但是此時的學生已不在意他們的校長的良苦用心。學潮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進入1948年下半年,軍警當局要求搜查逮捕潛伏搗亂的共黨分子。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梅貽琪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
  • 揭秘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 為何遠離清華出走臺灣
    或許從他在1945年的日記中可以推想,他寫道,「餘對政治無深研究,與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但頗懷疑」,這個「懷疑」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於時局和中共的看法。鳳凰衛視6月2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爭奪北平的戰鬥已經在圓明園打響,隆隆的炮聲傳到了原本寂靜的清華園,清華學子們縱談時事,聽說一眾知名教授們在政權鼎革之際大多會留下,而校長梅貽琦卻要隨著蔣氏政權南撤臺灣,當下就有學生組織起來懇切勸他留下,同時,梅貽琦也收到了發自吳晗的「挽留」函電,是奉周恩來之命以中共軍代表身份發出的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1961年,臺北。中國目前最牛的兩所大學的曾任校長——梅貽琦和胡適,相繼因病住進了臺大醫院。期間,兩人常到對方的病房裡互相探望,聊聊往事。胡適根據梅貽琦的病情研判,預感年長自己兩歲的老友,可能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在交談中,他委婉地勸梅貽琦先準備一份遺囑,不論公事、私事,立個字據,給自己也給後人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 梅貽琦:和蔡元培齊名,17年培養無數大師,清華「永遠的校長」
    在他之後,教育部又派了三位校長,剛到清華任職,就被老師和學生們趕出校門。箇中關係,錯綜複雜。學生提出,新校長要滿足五個條件:1、沒有黨派色彩。2、知識淵博。3、要有很高的威望。4、人格要高尚。5、能實實在在發展清華。
  • 他是清華「永遠的校長」,為何卻在解放前夕,離開清華前往臺灣?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是曾經執掌清華十餘年,帶領清華成為一流大學,走過最艱難的「西南聯大」歲月,位列「清華百年四哲人」,被譽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1931年的冬天,清華大學的學子們驅逐了那位「年少得志」的羅家倫校長,42歲的梅貽琦接過了清華大學校長的重擔,成為了清華園的掌舵人。
  •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3)
    拿著兩本書登機1948年,歷史面臨新的抉擇。天地玄黃,暗流湧動,北方一位位人物南下。梅貽琦是個有影響的大人物,他的去留不可能不為眾人所矚目。他的夫人韓詠華在廣州也為他擔心,每天都看報紙,時常看到丈夫為清華校務而東奔西跑,就是看不出來他去留的跡象。他也想過這個問題。
  • 老照片:清華北大其實很「恩愛」
    近日,北大清華因招生互掐這事兒也引發了廣泛關注。為何中國內地最頂級的兩大名校如此苦大仇深?翻箱倒櫃找出一些老照片,結果不看不知道,原來歷史上兩所高校惺惺相惜的時候其實還真是不少的。可以說,她們一起經歷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的苦難和輝煌。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可能是「擺攤界」學歷最高的存在
    梅貽琦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先生是清華大學在周詒春校長之後帶領清華繼續走向能與北大比肩的傑出校長,如果說周詒春校長為清華在眾多高等學府之間脫穎而出有定鼎之功的話,那清華能夠聲名鵲起而享有超然學術地位就一定得歸功於梅貽琦校長。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接手清華大學,筆者很是佩服他的勇氣,要知道此時清華大學的「校長風潮」正愈刮愈烈,已經有好幾位不受歡迎的校長被教授會和學生會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去,但梅貽琦校長不僅留了下來還帶領清華取得了超然的學術地位直到1948年解放軍解放北平。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人物傳奇丨梅貽琦:執掌清華17年,女兒卻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然而,梅貽琦校長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卻並不是在北京的清華園,而是在雲南邊陲的茅草屋中。彼時日寇步步緊逼,攻佔北平,清華大學不得不和其他眾多學校一起南遷昆明。作為校長的梅貽琦,也和家眷一起南下,在昆明的茅草屋中住了下來。
  • 清華校長、西南聯大校長、他選擇去臺灣,有著自己的考量—梅貽琦
    前校長羅家倫因獨斷專制、奉行黨化教育而被清華學子驅趕,羅家倫以不做校長要挾,清華學子給出的話是:「校長如要離開,全校師生無一人表示挽留。」羅家倫就這樣離開了清華。羅家倫離開後,國民黨當局派喬萬選接任清華校長,這位羅家倫對接替清華新校長躊躇滿志,羅家倫剛到學校,就被學生們請進了禮堂,等禮堂的門再次打開時,學生們手裡已經拿著由喬萬選籤名的「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書。就這樣,清華的三趕校長,使得學校十一個月無人管理。
  • 【知情識趣】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